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上海电影节:看全球电影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2018-06-24 22:14:5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阿涅斯·瓦尔达与JR合作的纪录片《脸庞,村庄》剧照。

  十天的时间过得飞快,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近尾声。这些天,上海的影迷们在 “忙并快乐”的节奏里赶场看电影——在同一家影院里,日场看卡梅隆的《阿凡达》,夜场看希区柯克的《蝴蝶梦》,或者看完一场纪录片大师怀斯曼的新作《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再横跨大半个城区奔向布努埃尔的 《维莉蒂安娜》,这都是常态。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影片数量连年增长,今年突破了500部。量变带来质变,展映规模扩张,伴随着展映影片整体水准的提升。随着“4K修复”和“大师回顾展”成为人气最高的固定单元,在票房不愁卖的前提下,策展思路有意识地突出了电影史的脉络感,让观众和佳片重约的同时了解电影发展的历程。“多元视角”和“官方推荐”的选片经过前几年的积累,不仅实现和戛纳影展的零时差对接,更优中选优,在新片展映中集结上一年的口碑佳作和现象级作品,近似于让上海观众在家门口看遍多个电影节。

  经典单元展示世界电影史发展脉络

  如果时间允许,抢票的手速也够快,那么热爱好莱坞电影的观众能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看遍“古典好莱坞”时代以来的代表作品,用一次电影节的时间,漫步大半本电影史。

  经过4K修复后,在上海影城千人大厅的银幕上,正值芳华的琼·芳登把观众带进那场被浸没在嫉恨、压抑、混乱的隐秘激情里的《蝴蝶梦》,也把人们带向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这是希区柯克离开英国、初抵好莱坞接手的第一部大制作,电影史家有共识,认为这部电影更多是处在强势的传奇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的掌控下,是一部工整的古典好莱坞大制作:明星班底,制作精良,从文学作品里改编的浪漫情感剧。即便这是导演本人不愿多谈论的一部作品,但是在过去近80年的时光里,曼德利庄园颓丧阴郁的美从未褪色。

  希区柯克在好莱坞几经沉浮,一度跌入谷底,不得不去电视台拍栏目剧,到了1950年代后期,兴起的电视文化给电影放映制造了很大压力,希区柯克在这个转折点迎来事业的又一春,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拍出了《迷魂计》和《惊魂记》。《迷魂计》顶着“电影工作者票选影史最佳”的光环,它和《蝴蝶梦》一同展映,能让观众清晰感受到希区柯克对好莱坞古典叙事大刀阔斧的改造。他在电影里既戳穿浪漫爱情桥段的虚伪,又让人不得不沉沦于这类桥段的洗脑力量,他在“致幻”和“揭示”之间拥有惊人的平衡能力,以至于他那套“调戏”观众的手法在今天仍然是有效的。

  到1980年代,好莱坞为了重振久已萎靡的市场,用视觉特效技术开启了一波科幻大片的制作潮流。今年在上海展映的《铁血战士》五部曲,当年曾和《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终结者》《异形》一起,掀起过全世界范围的科幻风暴,是很多观众少年时代的科幻启蒙,施瓦辛格在《铁血战士》里塑造的冷酷猎手,今天看起来还是生动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1980-1990年代科幻片鼎盛阶段,凭《终结者》和《异形 2》得享盛名,他在世纪末迎来个人职业巅峰,《泰坦尼克号》在特效和制作规模两个层面把好莱坞大片带入21世纪。至于后来的《阿凡达》,卡梅隆把好莱坞叙事中的个人英雄成长史和对未来世界的幻想融合在一起,影片的剧作思路和视听技术都领先于当时,几乎以一己之力在一夜之间把电影带入3D时代。

  新片展映让观众在家门口看遍全球影展

  是枝裕和导演的新片《小偷家族》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抢手的一部电影,它让人看到是枝裕和从成名作《无人知晓》以来,没有一部作品是白费的,从《步履不停》《奇迹》到《如父如子》《海街日记》和《比海更深》,他拍过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为了拍出《小偷家族》。导演看似重复了他之前反复拍摄的主题,但是枝裕和在这部电影里做的,就像契诃夫在他最成熟的几个剧本里所做的那样,从生活中提取切片,把种种巧合的片段编织成“日常生态”的假象,对生活和人性都作出了类似外科医生般的剖析,用温柔和酷烈交织的复调,写出困境中人性的自由和尊严。

  《小偷家族》一定程度地折射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选取展映片的专业思路,不是仅仅追随欧洲影展或奥斯卡奖项的光环,而是真正看重电影表述的内容和电影本体的完成度——既是热门的,也是名实相符、值得一看再看的。黎巴嫩女导演拉巴基的《迦百农》用极简主义的电影语言,批判性地思考社会系统层面的矛盾,展示代际相传的贫困给身体和心灵造成的双重苦难。获得今年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的波兰影片《冷战》是大历史中个体的悲歌,一对无法掌握命运和内心的男女无法为他们的爱情找到容身之地,影片的摄影风格给人印象深刻,导演以控制得分寸感极好的黑白影像,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浪漫及其脆弱。英国女导演琳恩·拉姆赛的《你从未在此》用诗意的实验电影语言探讨暴力的主题,男主角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拓宽了我们对于“演技”的想象。芬兰导演考里斯玛基的《希望的另一面》冷峻精悍,用黑色幽默的语调展开对欧洲难民问题的反思,外冷内热,导演对弱势一方的关怀宛如一道希望之光。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能集邮般收集各大影展的精华,让人陷入“选择困难症”的诸多名导新作,固然让观众看到了热闹,更重要的是传递出电影节策展的态度,就像老导演瓦尔达和怀斯曼在他们各自的纪录片新作里表达的生命态度:电影的本质是对人性和人类的关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