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流行音乐不“流行”的背后是什么

2018-08-05 04:39:1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关于华语流行音乐,近期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认为流行音乐不流行了:华语乐坛最有影响力的流行音乐奖项“金曲奖”落幕得悄无声息,而就在同一晚,某选秀节目总决选却能引来全民狂欢,一支偶像女团应运而生。相比于“金曲奖”上拿下“最佳男歌手”、贡献过不少流行金曲的陈奕迅,粉丝似乎对自己真金白银票选出的“火箭少女101”更有兴趣。

  而另一种声音认为流行音乐还在流行,只是随着平台、风格与形态的多元,进而受众分化,形成相对稳定的圈层。回顾近两年的乐坛,歌手与作品层出不穷,再不是几家唱片巨头垄断乐坛。不仅唱将张信哲、罗大佑等重出江湖;也不乏周深、张碧晨等“好声音”频频推出新歌;创作新秀汪苏泷、毛不易更是每隔一两个月,就有新歌问世。

  在业界看来,与其说是流行音乐不再“流行”,不如说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 “流行”的衡量标准与影响力也在发生改变。互联网取代传统传播媒介,削弱了一首歌能存在于集体中的记忆周期和影响力,却也释放了音乐人多元化创作、爱乐者个性化收听的无限可能。基于这个意义来看,流行音乐不“流行”,也挺好。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一首流行歌的生命周期

  西方流行乐界有一种理论——当你觉得流行音乐变“糟”了,那是因为你成熟了。流行音乐消费主力军是青少年。回溯不同时代的人心目中的流行歌曲会发现,“70后”是Beyond的 《光辉岁月》、张学友的 《吻别》;“80后”是朴树的《那些花儿》、许巍的《曾经的你》,“90后”是周杰伦的《双截棍》、王力宏的《爱的就是你》……这些流行歌,无一不是在代际群体各自的青少年时期红极一时。

  只是,过去动辄能红上几年十几年、男女老少都能哼上两句的流行金曲,如今确实很少有了。这就显然不能以“成熟”一言蔽之。

  举个例子。任贤齐的一首《心太软》先是在1996年凭借同名唱片发行而走红港台地区。1998年的春晚舞台,赵丽蓉与巩汉林合作的小品《功夫令》中,赵丽蓉改编其经典副歌,令其通过这个观众以亿计算的平台迅速传播。进而红遍内地,成为此后任贤齐演唱会、商业演出的“必唱曲”。从实体唱片发行,到电台电视通过节目、晚会的二次传播,再到演唱会、大街小巷的大众传播,这一周期延续好多年,其反复、集中的出现也加深了音乐在大众心中的印象。

  互联网时代为流行音乐带来了不一样的迭代逻辑。乐评人李皖认为,实体转化为信息带来的一个关键变化就是稀缺性的消失。在流行音乐领域,过去要守着电台、等着电视,生怕错过;现在,你要听、你要看的,都留存为一个地址,你随时可以去访问,让受众有种无限拥有、尽在掌握的幻觉。

  因而,一首歌的流行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同类型歌手与作品层出不穷。薛之谦凭借《演员》《丑八怪》等歌曲翻红,歌词“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成为网络流行语。

  不到一年,他担任导师的综艺选秀中, “徒弟”毛不易就凭借 《消愁》一战成名, “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守着我的善良,催着我成长,所以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灵魂不再无处安放”。两人作品无论歌词意境与曲风都有相似之处。而更有意思的是,作为薛之谦这些热门歌曲背后的创作推手如李荣浩、郭顶,他们本人也有歌手身份,累积了 《模特》 《李白》 《水星记》等热门作品。

  流行音乐研究专业博士、上海理工大学音乐系教师郭昕说,音乐创作理念在升级,制作在进步,这些作品与二十年前的 “流行金曲”作比较,未必会败下阵来。可快节奏的生活和庞杂的信息流,却无法给一首好歌留下在听众心底回味沉淀的空间。与其说是流行音乐不再流行,不如说是互联网时代、泛娱乐环境下其传播轨迹、生命周期,甚至创作逻辑发生了改变。

  单一化被消解,多元化创作和个性化选择崛起

  无可否认,基于这样的时代与环境,一些伴随并见证着华语流行乐蓬勃发展的产物正在式微。

  比如音乐奖项。流行乐的黄金时期,仅香港一地就有 “叱咤乐坛流行榜” “十大中文金曲” “十大劲歌金曲” “新城劲爆颁奖礼”四大音乐奖。今年, “十大中文金曲”办到第40届,索性连电视直播和现场演唱环节省去,选择在下午时段的高校礼堂 “悄无声息”地颁出了奖项,现场只有李克勤一位知名获奖歌手独撑场面。

  不过另一边,各大音乐平台的新歌榜、热歌榜、个性化电台应运而生,权威专业的选择被个性化推送和社交分享所取代。不管是基于更广泛的网络收听数据 “算”出的热歌榜,还是基于每个用户个人听歌习惯 “算”出的私人歌单,都给受众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选择。

  再比如产业规模。无可否认,一度因为互联网而元气大伤的音乐产业,尚未建立起支撑流行音乐大步迈进的新业态;而动辄数千万的网络收听次数所能带来的收益,其实也很难与过去同量级的唱片销售收入相当。

  然而,产业的蛋糕虽然小了,但在郭昕看来,音乐人的创作空间却大了。要知道,唱片时代那些脍炙人口的通俗歌曲未必是创作者、演唱者的心头好,更多的是商业包装下,迎合大众口味的。最初拿到 《至少还有你》的小样时,林忆莲是拒绝的,认为有些“土”。范晓萱以 《我爱洗澡》 《健康歌》这些口水歌树立起来的 “小魔女”形象,也是公司硬塞给她的。相比之下,如今的年轻音乐人更有自我颠覆和持续创作的条件。因为今日的流行乐坛,不再只有过去 “爱情”一个主题;同一时期流行的,也不只有一种风格:民谣 《成都》是都市人对闲适安宁生活的向往;中国风的 《悟空》是对西游经典形象的再解读,而李宇春、周笔畅、尚雯婕等从争议中走出的选秀歌手,已然勇敢向电音、哥特、EDM等前卫音乐趋势探索。

  任何事物都有一体两面。流行音乐不复往日的流行 “盛景”,或可视为流行音乐在互联网时代生存的一种 “代价”;不过往好的方向看,多元参差的样态未尝不是在为超越 “流行”的 “经典”积蓄能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