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泛科技类综艺节目:打造“零门槛”科普阵地

2018-08-26 20:00:4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近两年,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大力引导下,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自主创新创优工作持续深入推进,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获得广泛赞誉之后,泛科技类综艺节目异军突起,频频问鼎收视率榜单。以中央电视台《机智过人》《加油!向未来》,江苏卫视《最强大脑》,湖南卫视《我是未来》,江西卫视《真是想不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泛科技类综艺节目聚焦科技核心、力载科普重任,通过多资源整合与多维度创新为中国新一代乃至整个社会传递了科学知识、传达了科学精神,为实现美好宏伟的中国梦增添了几许时代价值与内涵。

  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海报 资料图片

用综艺元素助力科学普及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深入,以及以科技创新引领增长的“新经济”大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与飞跃,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也得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科学普及的先锋探索,泛科技类节目精心遴选最具科普价值的选题,以轻松有趣却极富内涵的形式帮助中国观众丰富科学常识,领略科学的奇妙与魅力,从而吸引更多对科学充满热爱与探索欲的新一代领悟科学思想、树立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普创新精神传承发扬。

  已经迈入第三季的《加油!向未来》在不断求新求变的进阶中始终保持着高品相与高辨识度,第一季中妙趣横生的实验场面配合以引人入胜的原理解说,让观众明白了科学虽然严谨但并不严肃;第二季中轮番登场的“大国重器”与前沿科技的落实应用,让观众懂得了科学虽然高端但并不高冷。深圳卫视的《极客智造》也是电视媒体将科普进行娱乐化创新的有益尝试。从统一度量衡、电灯泡的发明到自行车的起源等,节目将原本“高冷”的科学知识通过一系列历史沿革故事的串联进行演绎解读。为了悉力呈现“接地气”的科学知识与科技产品,节目搭建了60个现场实景,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加入脑洞大开的情节及有趣搞笑的台词,通过喜剧这一极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进行科学普及。

  总的来说,现今荧屏上泛科技类节目不再拘泥于早期单一枯燥的科学实验,而是融入了真人秀、脱口秀、益智竞技、魔术等多种综艺元素,节目形态更加丰满、更具可看性。一方面,娱乐化的综艺手段有助于消除观众对于科学的距离感,使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观众能够打破知识鸿沟,以趣味性的方式走进科学,了解科学;另一方面,科技的电视化呈现大多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冲击感,对观众而言无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近两年泛科技类节目的热播与走红,使“人工智能”“引力波”“云计算”“无人机”等科技语汇经过电视化传播与多媒体共振逐渐走进国民视野,成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的有力引擎。

用日常点滴诠释科学原理

  对于绝大多数电视台来说,科普节目曾经是其不愿触及的综艺题材之一。首先,科学原理的严谨性、实验装置的适配性与测试操作的条件性都会使节目的制作风险与难度陡然上升;其次,面对业已占据综艺版图半壁江山的娱乐真人秀,“曲高和寡”的科普综艺在收视率上很难与之相抗衡,导致优秀的科普节目很可能淹没在“娱乐至上”的荧屏世界之中,以“费力不讨好”的姿态惨淡收尾。

  但是,纵观近两年各大卫视所推出的以科普为叙事核心的综艺,纷纷“逆袭”成功,成为收视爆款,其关键就在于它们成功地扭转了人们对科学原本的刻板印象。创作者们借助娱乐化表达所带来的愉悦感,以更加生动可感的方法进行科学原理演绎,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出发进行科学普及,做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2018年6月,由江西卫视、中国科学技术馆、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推出的全新青少年科普节目《真是想不到》在江西卫视开播,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科学原理从枯燥的公式与数字中解放出来,还原成有趣的生活现象,继而通过一个个小实验进行探讨与解释,让每一个观众都能体验到科学参与的乐趣。无论是“液氮冰淇淋”还是“有记忆力”的金属,无论是从天而降的“鱼雨”还是“可以被看见”的声音,节目从生活中的种种疑问与好奇心入手,鼓励和倡导大家去发现生活中蕴藏的科学知识,培养起独立思考和大胆求证的科学精神。可以说,通俗风趣是节目的外化表现形式。编导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让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在他们心里潜移默化、生根发芽,从而使节目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与深刻意义实现传播最大化。

用科技“偶像”弘扬科学精神

  从本质上来说,《我是未来》可以看作是一档科学内容矩阵垂直孵化与商业化的成功示范。不同于其他拼卡司、拼明星的综艺节目,《我是未来》将默默无闻工作在第一线的科学家与科创工作者作为舞台上的主角。从“全球无人机大师”拉菲罗·安德烈、“基因解码者”尹烨、“柔性先锋派”刘自鸿到发明“脑机接口”技术的韩璧丞等,他们或妙语连珠,或专业能力卓越超群,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科学涵养受到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与喜爱。《未来架构师》则定位为大型探索互动演讲节目,节目组力邀科技界、创新界、知识界大腕作为嘉宾,摒弃复杂的规则与逻辑,以生动的演讲和丰富的视觉呈现来表达思想,分享智慧,用科技的展示让观众看到自己未来的生活。节目自播出后热议不断,在科技界掀起了一场“追星风潮”,科学家们一跃成为荧屏偶像。这种集纳、孵化“科技达人”的方式不仅保证了节目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展示自身魅力与提高社会影响力的平台,以可持续性的闭环流动为科普类综艺的良性发展做出了表率。

  在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普及的大背景下,泛科技类节目的热播无疑为中国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视野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节目以拳拳之心立足于“科技兴国”与“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上,将专业的态度加持以有趣的环节,把曾经束之高阁的科学进行了综艺化的诠释,在娱乐意义的表达之外,更将科普益智的属性加以淋漓尽致的呈现。唯有“小正大”,方能“高精尖”,这些老少皆宜的泛科技类节目不仅提升了各大卫视的频道品质与核心竞争力,也在输出科学内容与科学精神的同时为社会传递出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