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儿童片为何钟爱苦难叙事

2018-08-26 20:01:0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暑期档电影市场热闹非凡,但这份热闹却不属于国产儿童片(非动画电影)。这类影片在电影院的排片表上表现惨淡,这在业内并非新鲜事。长久以来,儿童电影、戏曲电影、农村题材电影一道被归为弱势题材,在巨大的电影市场中处于陪衬地位。难道孩子们不爱看电影吗?当然不是。如果国产儿童片占领不了市场,国外的儿童片就会乘虚而入。笔者小学二年级的侄子对好莱坞动画电影如数家珍,对国产儿童片却兴趣寡然。问他为什么,答曰不真实,“离我的生活太远了”。不只他不爱看国产儿童片,他的同学好多也是好莱坞、日本动画的粉丝,对国产儿童片提不起兴趣。所谓,礼失求诸野。拍摄儿童片的大人,或许该听听作为观众主体的孩子们的意见。

  国产儿童片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细数近年来在业界获得了一定口碑和赞誉的作品,《网络少年》讲述了青年女教师索拉拉利用网络技术专长,引导学生摆脱网瘾,回归正常生活的故事;《隐形的翅膀》讲述了不幸被高压电击中失去双臂的花季少女重新上学,并为获得残奥会资格而努力奋斗的励志故事;《两个人的教室》讲述了退休老人和失去双亲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星海》讲述了音乐家冼星海的童年经历;《我们天上见》讲述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相互依偎的故事;《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讲述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孩儿如何去接触另外一个家庭的故事;《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讲述了一对心存隔阂的裕固族少年因寻找父亲和家乡,骑着骆驼在西部奇景中穿越千里的故事。此外,还有讲述女学生为继续上学自己想方设法筹集24.8元学杂费故事的《上学路上》、讲述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姐弟俩为到江对面学校上学每天溜索过江的故事的《走路上学》、讲述女警官与服刑人员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故事的《守护童年》、讲述单亲妈妈独自抚养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儿子的经历的《我的影子在奔跑》、讲述蒙古族儿童与一匹小马驹共同成长的故事的《乌珠穆沁的孩子》等,其中大部分都可以归为苦难叙事的范畴。

  诚然,电影应该反映现实生活,直面社会问题。上世纪,诸如《渴望》《年轮》之类以苦难叙事为特色的影视作品在中国观众中也曾颇受欢迎。这主要是因为那一代成年观众是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又大多经历过个人际遇的起伏,所以对苦难有着深刻的感受。而现在的儿童片观众主体,是生活在当下这个国家强大、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大好时代里的少年儿童。他们大多被家庭和社会的关爱环抱,没有沉重的过往。当然,他们也面对着来自现实的压力,也要经历成长的烦恼、孤独和焦虑。他们更期待用轻松、时尚、富有喜感的艺术作品来放松心情、减缓焦虑、释放压力,同时获取生活智慧和精神慰藉。从这个层面上看,那些以苦难叙事为主题的儿童片,离孩子们的生活有些距离,虽然感人、励志,深具教育意义,值得孩子们观看,但是否需要在整个儿童片创作中占如此之高的比例,我们的儿童片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陷入了偏爱苦难叙事的怪圈呢?

  仔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当下中国儿童片创作者存在的认识误区相关,也和影视圈普遍的结构矛盾不无联系。在商业片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上,儿童片所占的市场空间相当狭小。所以,相对于获得票房之类的经济效益,很多儿童片更多是奔着获奖和口碑去的。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多地将电影奖项的评委和评论家当成了目标观众,而不是少年儿童。他们普遍认为,苦难叙事更显得深刻有内涵,更容易获得评委和评论家的注意和青睐。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多方努力。既需要政府和业界对儿童片创作多加关注和扶持,为儿童片的制作放映辟出一片市场天空,也需要儿童片创作者自身扭转思路,别局限在苦难叙事的窄巷里辗转腾挪,摒弃功利心态,回归创作初衷,让儿童片回到为其主体观众——少年儿童服务这个“正道”上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