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儿童戏剧改编:在文学性中创造戏剧性

2018-09-01 23:05:2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改编经典童话、传统故事或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是儿童戏剧的常见做法。但应该如何选择作品、如何改编?应该如何看待“儿童文学的戏剧性与儿童戏剧的文学性”?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辩证关系的话题,值得不断思考和探讨。

  日前,世界儿童和青少年戏剧艺术大会中以“从儿童文学到儿童戏剧——儿童戏剧的改编艺术”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四楼排练厅举行。包括主讲嘉宾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冯俐、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一级编剧杜邨、澳大利亚Barking geck剧团CEO海伦·赫里斯托夫斯基和ASSITEJ国际共容艺术工作网络秘书长维基·艾尔兰在内的四位中外剧作家就儿童剧的改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1.改编不是简单的形式转换

  《白雪公主》《小红帽》是改编成儿童剧最多的童话作品,全世界范围内的儿童剧版本不下几十个,但成功的却不多。因为多是简单的转换,冯俐称之为偷懒性改编。即保留故事、主要人物,改变书写方式,将原来的对话和描写,变成台词与舞台提示。在短小的原作上增加唱唱跳跳的场面,或对较长的原作进行“物理性”压缩,而没有进行戏剧性的转化。儿童剧变成了配合表演的童话朗诵,这样的作品缺乏舞台形象的想象,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听故事时可能产生的丰富联想。令花费了无数倍人力物力的演出,不如给孩子读书的效果更好。“改编是需要想象力的。”冯俐强调。

  中国儿艺推出的音乐剧《小公主》

  杜邨在改编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曾改编过《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泰坦尼克号》等作品。在他看来,儿歌、寓言、儿童故事、儿童戏剧等都是儿童文学的一部分,把儿童文学改编成儿童戏剧,是文学领域的一种转换。这种转换需要发现核心事件、核心主题,要与儿童有关,更要是儿童感兴趣的。所有儿童文学改编成儿童戏剧,都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他特别欣赏中国儿艺演出的由冯俐编剧的《鹬·蚌·鱼》,剧中不光讲了鹬蚌相争的成语故事,而且通过渔翁与妻子相争而使鹬蚌脱逃的结果,阐明和谐的主题,让古代典故包含了当今的思考,对原著进行了新的诠释,使作品进入了更高的精神层面。这才是成功的改编。

  维基·艾尔兰认为改编不能省略任何一步。作者首先要熟悉书籍,为人物戏剧动作写摘要,甚至中场休息都要考虑在内,确认是否要为人物安排大幅的身体动作、歌舞,还要确认演员是否可以在不同角色之间自然转换。“改编时要充满想象力,故事要让人有心跳的感觉”,艾尔兰说,他们曾改编过《小熊维尼的房子》《秘密花园》《夏洛特》等,都很成功。

  海伦·赫里斯托夫斯基创作过许多优秀作品,她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提出对于故事的裁剪应注重孩子们的意见,她设立工作坊,让孩子们投身于戏剧情境之中,这种方式在儿童剧选材中采用,提醒编剧不仅要从大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也要了解孩子眼中世界的样子。谈到具体的改编过程,她表示应当着重思考改编背后的原因,同时还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戏剧形式呈现这个故事。如《红树》对话少,采取木偶的表演形式;据绘本改编的《风暴男孩》,则加入了一些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

2.尊重原著,保持文学性并创造戏剧性

  改编一定要尊重原著,尊重原著的核心主题、人物性格和故事,是四位中外剧作家的共识。

  冯俐指出,有些并不熟悉儿童戏剧规矩甚至不了解孩子的创作者,为追求不同而过度在改编中“创新”,甚至解构、颠覆,以赢得有话语权的成人世界的喝彩或是称奇,还有的缺乏专业性研究导致无价值改编。而中国儿艺近年来有三部根据儿童文学改编的作品:英国作家的《小飞侠彼得潘》、美国作家的《小公主》和中国作家的《山羊不吃天堂草》,都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很好的戏剧再创造。

  其中,《山羊不吃天堂草》在演出后引起了专家们对改编艺术规律的讨论。作家曹文轩对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同名戏剧的评价可视为改编标准。他说:“这是我的作品,又不仅仅是我的作品。它升华了!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冯俐认为,成功的改编,应该是创造出戏剧性的审美形式,同时保持原作的文学性。而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

  为了避免版权纠纷,维基·艾尔兰尽量选择已故70年以上作家的作品改编成儿童剧,但在改编过程中,仍是尊重原著,因为小说作者在创作时是字斟句酌的。可在保持原故事的节奏和基调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造。比如篇幅,如果原著篇幅过于短小,需要仔细观察细节,以丰富的方式表现出来,不然新的内容会显得画蛇添足。只有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跟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儿童剧作品。“如果原作改变太多,作品的接受度就会降低。在我们的演出现场,总要摆放一本已翻旧了的原作,让看戏的观众作为参考。”她笑着说。

  杜邨认为也可以从成人作品中发现儿童剧的素材,如《悲惨世界》,选择将苦刑犯被沙威警长误以为是冉·阿让时冉·阿让的诚实与坦荡这一段做成儿童剧。《泰坦尼克号》则通过老鼠一家在船沉没时的亲情,说明儿童剧不仅能够讲述童话,也可以讲述生与死的哲学命题。他强调:“中国儿童剧经过100多年发展已经到了成熟期,是时候对题材和舞台呈现手段上进行创新了。”

  海伦·赫里斯托夫斯基指出艺术家要把想象力和灵感放在创作上,而不是商业诱惑上,不要先去想卖周边、玩具来赚钱。而且她认为儿童剧要闪耀着心灵之光和人性之光,要让孩子们能够参与进来,从中获得启发和教育。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戏剧是戏剧创作的重要形式,而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看似更容易获得成功,对于儿童戏剧更是如此。究竟什么是好的儿童剧,四位主讲人一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冯俐说,好的儿童剧就是很小很小的孩子可以看懂并且乐在其中,很大很大饱经沧桑的大人可以找到他想要的东西并且感动其中;维基说,好的儿童剧首先就是好的戏剧;海伦说,好的儿童剧最重要的核心是要有爱,要爱这个故事,爱观众,爱孩子;杜邨说,好的儿童剧就是要有好的票房。

  文学是叙述的艺术,戏剧是动作的艺术。越是好的文学作品,越难改编。然而,全世界的剧作家们却从未放弃过改编文学名著的努力。在今天,国外优秀剧作在中国的舞台纷纷上演,希望优秀的中国故事能在外国舞台上呈现,让世界优秀儿童剧作品照亮孩子们的世界。通过此次对话,愿国内外剧作家能够齐心协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性、戏剧性俱佳的儿童剧作品。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31日 09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