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清音名家程永玲 稚声一曲惊四座

2018-11-12 22:48:58 信息来源:华西都市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清音名家程永玲 稚声一曲惊四座 恰似清音动珠玉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四川清音名家程永玲。

点击进入下一页

程永玲录制的四川清音“八大调”。

点击进入下一页

成都名人聚会,左起:邹忠新、车辐、李德才(坐)、牛德增、李月秋、夏本玉、程永玲、杨紫阳。

点击进入下一页

程永玲擅长演唱小调曲目,她的音色甜美,清新俏丽,既保持了四川清音艺术大师李月秋的风格,又有自己的特色。她先后赴奥地利等国举办“程永玲四川清音独唱音乐会”,赴加拿大、美国、法国和新加坡等国交流演出或讲学,让四川清音艺术走上了世界舞台。2009年,作为继李月秋之后四川清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程永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清音代表性传承人”。

 

背井离乡 11岁女孩光脚进考场

采访程永玲之前,记者电话约时间。电话那头,程永玲的声音清脆明亮,与想象中一样。10月11日,按照程永玲提供的地址,来到她家,这是一个老小区,灰白色的楼房鳞次栉比,绿树环绕,曲径通幽。拾阶而上,两边墙壁又见十足的烟火气。门铃响过,程永玲面带微笑打开房门。门内,她一头干练的齐耳短发,黑色考究的家居风衣,休闲又得体,温婉细腻,气质出众。举手蹙眉之间流露出来的清扬婉约,让人很难想到她已是71岁高龄。

  作为曲艺代表性节目,四川清音已有300多年历史。四川清音长于抒情,兼能叙事,曲牌丰富,唱腔优美,尤其是四川清音演唱中的“哈哈腔”和“舌尖弹音”,能发出类似西洋歌剧唱腔一样的美妙声音,被誉为“东方歌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四川清音迎来了一个难得的黄金时代,其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四川清音大师李月秋,被誉为“成都的周璇”。进入成都市戏剧学校曲艺班之前,程永玲从未想过自己会跟大名鼎鼎的李月秋产生交集。

  1947年5月23日,程永玲出生在重庆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银行任职,母亲也是知识分子。11岁之前,程永玲家境优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因着父亲喜欢京剧,再加上学校旁偶有川剧团演出,程永玲对曲艺的印象就只停留在戏曲上。

  1958年,程永玲家庭发生变故,家里断了经济来源。正好成都市戏剧学校面向全省招收曲艺班学生,能歌善舞的小孩都能报名,而且学校负担学费和生活费。母亲便让哥哥程永超带着喜欢唱歌跳舞的程永玲来成都报考。她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形:“考试的地方在东丁字街的成都杂技团,那天下了很大的雨,妈妈给我做的新布鞋,我舍不得穿,就拎在手上打着赤脚进去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几位主考老师,程永玲很快唱了一支歌,“唱了之后,老师说‘你声音还挺不错的’。问我想学什么,那时候我根本不懂。后来有位女老师唱了句清音,让我跟着唱,‘小小尼姑……’就四个字,清音我没听过,就觉得这个弯弯转得挺难的。老师怎么说,我怎么做,看领悟力吧,我基本上还是复制下来了。”

  被主考老师夸赞的程永玲,还不忘推荐自己的哥哥,“他的声音比我还好!”就这样,兄妹俩顺利通过考核,成了成都市戏剧学校的首批学员。从此,两兄妹远离亲人,远离家乡,住进成都西郊杜甫草堂,开始了朦朦胧胧的艺术之旅。

  那一年,程永玲11岁,哥哥13岁。

 

口传心授 靠努力成嫡传弟子

成都市戏剧学校设在杜甫草堂内,60年前的杜甫草堂宽广、静谧,文化氛围厚重。这里的环境深深地影响着程永玲的成长。天刚亮,她就去草堂后面的浣花溪旁练嗓子、杂技,到草堂内的大雄宝殿练功压腿。虽然艰苦,但学艺的日子总是快乐的。

  1959年秋天,名噪一时的李月秋,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获得金质奖章,载誉归来,轰动全国。“我刚进学校的时候,就记住了李月秋这个名字,印象特别深,天天盼望她来。”有一天,校长亲自到教室里给学生们说:“刚刚从莫斯科载誉而归的李月秋,将来学校上课!”

  这个消息让程永玲兴奋不已,直到现在她都清楚记得,李月秋当时身穿湖蓝色旗袍,头上扎着丝巾,“很洋气、很摩登,让人眼前一亮。”李月秋演出很忙,每次来上清音课都是抽空,班上几十个学生都非常珍惜她来上课的机会。“李老师告诉我们‘我这么忙,你们下去一定要好好练习我教的曲目,一定要还课’。”程永玲回忆起师傅的话,犹言在耳。

  李月秋教的第一个曲目是《小放风筝》,“我年龄最小、个子也矮,坐在教室最前面,生怕老师上课点到我。”所以,相较于同龄人的贪玩,程永玲总会安静地待在宿舍,背诵老师的授课内容。“四川清音当时是没有曲谱的,李老师本身也不识谱,教授过程只能是‘口传心授’,完全是心记,词、旋律、唱腔都要记,老师一节课教一段,教得很慢,也很认真。”

  一个月之后,李月秋在课上抽查,果然选中了程永玲,“我站起来,心怦怦跳,唱完之后,看她表情是高兴的,她说‘程永玲基本把这个课还上了。’”之后,每次被李月秋点名出来“还课”,程永玲总能完整地记住她的运气唱腔,并精确地演绎出来,这让要求严苛的李月秋甚为满意。第二年,在校长的建议下,李月秋从班里正式选出两名嫡传弟子,程永玲就是其中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展得最好成就最大的弟子。

  采访中,程永玲还笑着回忆师傅的几件趣事。原来,李月秋虽然教学非常严厉,但私下对徒弟关怀备至。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只要有好吃的,李月秋就会叫她去家里吃饭。李月秋还经常带她到成都的大餐馆吃饭,给她买衣服和鞋子,“餐馆里那些有名的大厨,都认识我老师。”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影关天舜实习生李林涛

兄妹搭档进京 给周总理唱四川清音

程永玲天资聪敏、嗓子好、有悟性和勤奋好学、进步快等优势迅速让她从众多学艺的孩子中脱颖而出,被公认为唱清音的好苗子。“拜师仪式很简单,行个礼就可以了。从那之后,老师开始给我们上小课,开小灶。”不同于之前的大课,小课上李月秋更加注重细节,对程永玲的行腔吐字要求严格。“口传心授虽然很慢,但慢中出细活。”

  直到现在,程永玲仍觉得“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值得继承。回忆当年自己学唱四川清音的场景,虽然是“老师教一句学唱一句,有时一个上午就学一句腔,一句唱词只有七八个字,但节奏慢,旋律长,半天都学不会。一个完整的节目往往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学会。”但“幼儿学,入了骨,记得牢,印象深,不易忘掉,就像烙铁那样,深深刻在你的心上。”

  现在虽然有了谱子,“但学得快,忘得也快。尤其一些小腔,只是识谱根本记不下来,还是得靠口传心授。”为了找到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程永玲在教授学生时,先把有谱的节目拿给学生练,练会了唱给她听,然后她再根据每个节目的曲牌风格和内容意味,逐字逐句“抠唱腔”。

  李月秋悉心授课,程永玲得其真传。1959年11月,四川省文化厅组团去北京参加全国青少年文艺汇报演出,程永玲和哥哥双双被选中。两人演唱的曲目就是《小放风筝》,“我独唱,哥哥帮腔。”这是程永玲第一次上北京演出,后来在中南海作汇报演出时,一曲传统清音《小放风筝》让周总理连连夸好,程永玲也在全国和全省曲艺界获得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评价。“那时候不紧张,很兴奋。小孩子嘛,没想到太多。”

  1962年,周总理出访回国途中,来到成都,不忘再听四川清音。这一次程永玲演唱了与自己年龄更符合的现代曲目《花儿朵朵红》。“演出结束后,周总理接见演员时,亲切地摸着我的头说:“小姑娘你唱的是现代曲目吗?很好哦!今后就是要多唱现代节目。”周总理鼓励的话语深深地印在了程永玲的脑海,成为鞭策她编演新节目的重要动力。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后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她演唱的四川清音节目,多属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节目。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影关天舜实习生李林涛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以后遂以清音命名。四川清音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四川清音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城镇和乡村,拥有大量的听众。

|名家简介|

程永玲,1947年5月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四川清音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8年考入成都市戏剧学校曲艺班,从师四川清音艺术大师李月秋。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艺术大奖,包括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节目奖”和“文华表演奖”。荣获过人事部和文化部联合授予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和中国文联授予的首批“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称号。1995年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