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提升了国产电影竞争力 青年导演成长起来了

2018-11-17 19:08:3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海报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电影《绣春刀2:修罗战场》海报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文艺观潮】

  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电影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银幕数世界最多,观影人次、故事片产量、票房总数世界第二。市场迅速扩张,仅依靠张艺谋、陈可辛等成熟导演的创作明显无法保证长期有效的内容供给。令人欣慰的是,在青年导演扶持机制、资本对中国电影的青睐、市场扩容为产品提供的巨大空间以及电影人才形成渠道多元等因素的作用下,一批青年导演成长起来,为中国电影市场提供了类型丰富的产品,提升了国产电影的竞争力。他们和前辈一起,不断创作兼具艺术效果与时代情怀,富含文化基因、核心价值的精品力作,去充盈每天增加的银幕,让票房的增长更具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代际更迭 给电影生态带来崭新气象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形成了几代导演群体共存的创作局面。当初,第五代导演因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影像美学的强烈追求,而在年轻时一鸣惊人,产生世界级影响,为中国电影引入了以代际命名导演群体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虎、贾樟柯、陆川等年轻导演又以独特的现实视角、富有探索的影像语言,再次在海内外影坛引起关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人数较少,作品又具有突出的电影艺术和文化特征,成了较易辨识和标明代际的群体。

  但第六代后出现的青年导演,无论在教育阶段还是创作阶段,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电影摄制与传播技术及环境的变化,并没有太多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影像美学实验,就纷纷走向了市场。这一青年导演群体不仅数量上远超过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而且大多数初始便以商业美学的多样方式来生产电影,难以形成可辨识、稳定的文化审美的代际特征。六代后,代际命名无法延续。不过,正是这些新人导演加入,和前辈导演们一起保证了高速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本土份额,促进中国电影类型的不断成熟并更加适合融媒体时代观众的文化消费需要。

  人才孵化 为行业进步蓄积蓬勃生机

  中国电影教育和生产机制的开放多元是这群青年导演能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中国每年生产故事片七八百部,其中不少是处女作。这些初试牛刀的导演出身五花八门,不再限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传统专业重点院校,李睿珺、毕赣等均来自地方院校;很多导演转行自编剧、摄影等其他行当,比如丁晟、肖洋、曾国祥;影视明星转行当导演的更是俯拾皆是,像徐峥、吴京、黄渤;还有来自非电影业的名人,比如张嘉佳、吴克群等;更有一些导演学成自海外,如张大磊等。

  青年导演扶持政策和各种青年导演扶持平台无疑是青年导演快速成长的因素。从当初的“青年导演资助计划”到当下的“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相关政府部门对青年电影人的扶植力度和影响作用不断加大;作为当下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青年电影人推介平台,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每一届都吸引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由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的青葱计划至今举办了三届,其扶持的作品已取得了入围国内外电影节的丰硕成绩;阿里影业、腾讯影业等影视制片公司也为青年电影人提供各种财力、物力上的支持;贾樟柯、宁浩、黄渤等知名导演、演员自觉担负起人才发掘培养的工作,前辈提携后辈、科班出身者扶持跨界新人;FIRST青年电影展、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以及一些省市的青年电影人扶持活动,办得有声有色;长春电影节等传统电影节纷纷转型,将目光聚焦在青年电影人身上,很多海内外电影节的创投环节也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了亲近观众的机会。中国已初步形成影视高校培养、扶持平台助力、投资主体接棒,多方协作、多元融合的青年电影人成长生态环境,为中国电影未来发展蓄积着蓬勃力量。

  创新探索 为产业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电影正在向全年总票房600亿元的目标冲刺。如此规模引领全球增长速度,令人惊叹,也存在困难和挑战,而青年导演群体正是助力电影市场扩张、保证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青年导演已是为市场提供内容的重要力量。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被世人所知多是因获奖。与前辈不同,青年导演更多的是以市场成功获得业界认可。尤其自2014年始,青年导演进入群体力量爆发阶段,每年均有多部作品票房大卖,甚至进入年度票房前十的榜单。可见,青年导演已经成为市场繁荣的重要创作力量。其次,青年导演一直身处现实主义创作的主力阵容中。他们最初的作品一般属于小成本制作,多与自己的成长记忆有关,带有对社会、人性的深度思考。即便成名之后,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探索力也未曾消减。再次,青年导演不断对电影的类型与形态创新探索,让电影生态更为丰富、有层次。徐浩峰的作品让武侠电影呈现冷峻硬派的独特风格;乌尔善的作品以工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使中国魔幻电影创作向前迈进一步;董越、忻钰坤的作品丰富了犯罪片的叙事形态;田晓鹏、刘阔的作品以高品质吸引成人观众,促使动画电影由针对低幼群体创作向全年龄层覆盖转变;青年导演的创作还助推方言电影和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让多元文化得以呈现与传承。

  逐渐成熟 中国电影后继有人

  青年导演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力量。但由于资历尚浅、经验有限,他们的作品在制造文化热点、舆论焦点,以艺术新方法、工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生产获得票房成功的同时,艺术质量、思想内涵、社会影响等方面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尚无法完全满足中国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有些青年导演发挥不稳定,个别影片一鸣惊人,但大多数的作品反响平平。有些人艺术功力不足,拍摄手法和叙事技巧不甚纯熟。还有些人在商业与美学的天平上掌握不好平衡,创作方向容易被资本逻辑、明星效应与粉丝经济带偏,落入一味地进行话题炒作、过度娱乐化的窠臼。所以,我们在为青年导演群体的崛起感到欢欣鼓舞时,还应对“如何提高青年导演的艺术生产力,才能可持续性地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电影作品”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对此,加大对青年电影人才的培养力度,已成为行业共识。成熟稳定的政策市场环境,已为青年导演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支持、坚实的体制保障和广阔的发挥空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从电影工业体系的完善、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电影艺术批评的介入、良好舆论环境的营造、国际交流活动的举办等方面入手,给予青年导演更多的帮助。而青年导演应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文化素质、思想高度和认识水平。面对资本诱惑,保持冷静头脑,不忘艺术初心,搞清楚“拍什么”“为谁拍”“跟谁一起拍”,踏踏实实投入创作,心无旁骛打磨作品,这样才能使拍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新经典成为可能。

  当下的中国电影已拥有5万多块银幕和庞大观影人群。接下来,其发展若想更上一层楼,进而对世界电影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就需要持续、优质的内容生产。这离不开足量的成熟导演群体,更需要青年电影人才有序的梯队建设。只有中国电影业形成良好的青年导演成长机制,拥有一大批富有创造力和文化品质的青年导演,才会让这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不只停留在“世界最大”,而稳步向“世界最强”迈进。

   (作者:谭政,系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博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