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父母老了,所有“家的感动”都在儿女心里

2019-01-12 20:43:0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四个春天》以2013年至2016年间的“四个春天”为节点,记录了一对相伴50多年的贵州老夫妻的日常生活。

  图为该片海报。

  ■本报记者 张祯希

  国产纪录片《四个春天》这几天在不少人的朋友圈里刷屏了。这部于1月4日上映的作品,如今已在影评网站上获得了8.9的高分,打分的人数超过2.6万。《四个春天》以2013年至2016年间的“四个春天”为节点,记录了一对相伴50多年的贵州老夫妻的日常生活,而该片的导演陆庆屹正是这对老夫妻的儿子。

  《四个春天》是一部很地道的纪录片,耐心用时间之网捕捉细节,在真实而又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感动。导演陆庆屹连续四年利用回家过年的机会为父母拍摄影像,积累了250个小时的素材,而拍摄过程中最大的一笔投资仅是一架1500元的三脚架。

  镜头捕捉到的父母瞬间,为何让人心头一颤

  《四个春天》在上映前已经在专业圈子里获得很高的关注。去年,这部纪录片便在一些电影展上崭露头角。评委认为这部作品“传递出乐观坚韧且温柔细腻的生活态度”。而很多观众的留言也不约而同:那些生活中被忽略的瞬间,为什么被纪录片的镜头捕捉之后,能让自己心头一颤?

  片中两位老人将晚年生活操持得有声有色:每年春节他们忙忙碌碌地为子女准备食材,为了熏制地道的腊肠,还捣鼓起了专用炉具;老人时不时徒步爬山,为你戴上一顶遮阳帽便是日常的关爱;有时两人一路无语,自然而然地握一握手,便胜过千言万语;父亲每年都会盼着燕子归巢,看着嗷嗷待哺的小燕子,老人家脸上难掩天真兴奋的神色;为了方便与子女交流,老夫妻开始摸索微信语音,父亲笨拙地对着手机说话,一旁的母亲笑得前仰后合……这些真实细腻的生活的细节,让不少观众看到了自己的父母。

  温馨的日常中也有苦涩。纪录片中,姐姐的突然离世成了一个巨大的转折。面对女儿的离世,老夫妻俩没有嚎啕大哭,而是用沉默与哽咽掩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只是,那个春天不再热闹,丰盛的年夜饭缺了一角。生活还要继续,老人很快找到了一种寄托哀思的方式,他们在姐姐的坟头种起了绿植,希望这份盎然的生机能够成为维系生者与死者的纽带。在纪录片的最后一个春天里,年迈的父母在丰盛的年夜饭餐桌上为逝去的女儿留一份餐具,在女儿的坟前哼起旋律跳起了舞蹈,苦难没能绊住他们享受生活的脚步。

  平凡生命消化苦难与悲伤的能力让观众感动,《四个春天》因此也被不少观众解读为一部讲述如何面对生死的纪录片。

  能够感动观众,纪录片并不是非要上银幕

  “倒不是说这片子拍得多么精巧,主要是这对老人家太令我羡慕和感动了。怎么样营造出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这或许正是家庭教育中最需要的爱的教育。”一位在观影中感动落泪的观众对《四个春天》的评价说,老人家将岁月的苦难化为财富,展现出超乎常人的乐观、豁达、坚韧与感染力,提醒我们家是什么,亲情是什么。

  纪录片一直被视为小众艺术,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走向院线的纪录片都试图用商业化的内容、题材设定,大规模的投资,走向大众。而这几年走进院线的纪录片却渐渐摸索出新的思路。2016年年底,脱胎于电视纪录片的影院版 《我在故宫修文物》获得9.4的观众打分。次年,《二十二》作为国内首部公映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上演“逆袭”,在上映次日单日票房就突破1000万元,排片占比从最初的0.3%上升到4.6%。简单朴实的镜头抓住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从匠人精神、民族记忆,到如今《四个春天》对家庭、对父母的感怀,不难发现,真正撬动口碑的不是投资和技术,而是回归纪录片本质的对生活对人的记录。

  有媒体用“值得带父母二刷(看第二遍)”形容《四个春天》,尽管纪录片获得很高的口碑,但是整体票房体量依旧不可能与电影大片相提并论。“600万票房,意味着有20万人进影院,这样就够了。”《二十二》的导演郭柯曾这样表达走进观众的期待。是否走进院线或票房的高低,只是纪录片成功的一种标尺,事实上,《四个春天》日均票房也不过百万。业界提醒,并不是所有的纪录片都适合走上银幕让观众在集体观影的模式下与生活完成对话。如何根据纪录片的内容和叙事方式,找到最佳的走进观众的路径,是《四个春天》等纪录片获得高口碑之后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相关链接

  纪录片镜头中那些打动人心的父母时光

  《人生果实》(日本)

  “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人生果实。”这是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开头时的一首小诗。而纪录片也以清新、缓慢的格调,用日常的琐碎构建起一个关于轮回与生老病死的故事。

  90岁的老爷爷津端修一与87岁老奶奶津端英子是一对老夫妻,共同居住在日本名古屋地区一幢远离人间烟火的林间小屋里。这对携手走过几十年的老夫妻过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每日在自家庭院里锄地拔草、种植蔬果、做木工、熬果酱、烤蛋糕、打年糕。直到有一天,从地里除草回来午睡的修一爷爷再也没能醒过来。面对老伴的离世,英子奶奶说:“一个人会很寂寞,但要好好地等着我,我很期待还能再见到你,我会好好过下去的。”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韩国)

  相比于中国温情纪录片的小众,海外纪录片在院线创造了不少票房奇迹。2014年,韩国小成本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掀起一股本土观影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500万观众观看了这部影片,其票房超过两亿人民币。

  影片取景于韩国江原道橫城山村,讲述了一对老夫妻携手相伴的最后时光。片中的老奶奶姜溪烈14岁那年嫁给了23岁赵炳万,两人在76年的婚姻生活中相濡以沫,经历了丧子之痛,又再次振作。纪录片中,丈夫的坟头与家只有一江之隔,妻子知道总有一天自己会跨过那条江过去陪伴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