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他是“港片四大恶人”之一

2019-06-04 22:53:3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一位香港媒体同行告诉新京报记者,晚年的“基哥”在镜头前早已没了当年的江湖霸气,就像一个弱不禁风的老头,采访时记者也会因为他的生活状态而感到唏嘘、悲凉,但李兆基依然保持着开朗的状态,似乎一点儿都不受影响,“他会笑着说,‘这么久了,我没有被人忘记,就很开心了’。”

  李兆基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新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他多年的好友陈慎芝,对方证实了这一消息。

  作为香港演员中的“黄金配角”,李兆基的一生极为传奇:自小加入帮派,还是当年威震江湖的“慈云山十三太保”之一,改邪归正后进入演艺圈塑造了多个经典反派形象,到了晚年却生活潦倒,在好友鼓励下抗癌成功……

  昨日,新京报记者再次联系到正在为李兆基料理后事的陈慎芝,他透露,在李兆基临终之时,他的太太一直守候在身旁,陪他走完最后一程。至于身后事,会安排葬礼送别李兆基,但现在还没有拿到死亡证明,之后要进行排期,所以具体时间还不能确定,从拿到死亡证到办丧事大概需要十几天。

  而演员任达华、林家栋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追忆了这位香港电影“黄金配角”生前的往事。此外,香港演艺人协会主席古天乐回应李兆基离世一事时称:“已知此事,演艺人协会表示深切哀悼,会尽量协助和帮助李兆基一家。”

  恶人专业户

  样貌凶恶,却是个不善表达的大好人

  满脸赘肉、凶狠的眼神和标志的黑发,组成了李兆基的这张“恶人脸”,也让观众习惯性地把他归为反派。再加上银幕上的角色90%都与黑社会有关,他被称为“恶人专业户”,与何家驹、成奎安、黄光亮一同并称香港影坛的“四大恶人”。

  而说起李兆基最有名的角色,当属在电影《古惑仔》系列中饰演的“基哥”一角,出色的表演、与角色贴近的形象,让业内也习惯了用“基哥”来称呼他,而对这个称呼他自己也很喜欢。

  提起好友的离去,陈慎芝在采访中不断哽咽,“我想告诉大家,无论角色大小他都是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他被我们称为香港电影圈里的‘可爱’,就是‘可爱的恶人’,虽然样貌凶恶也不太善于表达,但是他拍戏很敬业,对人也非常友善,他能帮你的一定会帮。”

  事实上,李兆基年少时曾加入过帮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外号“高飞”的李兆基成为香港黄大仙区慈云山邨最著名的青少年朋党组织“慈云山十三太保”的主要成员,他是最狠的打手,也有多年的瘾君子历史,不过最终成功戒掉。

  多年后“慈云山十三太保”的故事还被改编成为电影《毒。诫》于2017年上映,片中林家栋饰演的喇叭正是以李兆基为原型的。

  改邪归正

  受林岭东提携,成“四大恶人”之一

  而现实中的“慈云山十三太保”的首领正是陈慎芝,也正是他引领李兆基最终踏足演艺界。

  当年,改邪归正后的陈慎芝积极帮助青少年戒毒,还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不仅帮黑帮电影担纲顾问,还鼓励李兆基重新步入社会。在陈慎芝的介绍下李兆基开始跨足演艺界,最开始他在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TVB)做配角,并负责幕后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兆基获得已故导演林岭东的赏识进入电影圈,在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古惑仔》系列中扮演具有“墙头草”性格的“基哥”,内心贪婪、阴险,也胆小懦弱、怕事……丰富饱满的角色特征,令他成为片中的关键配角。

  因为入行前有着黑社会背景,李兆基后来饰演的也大多为黑社会大佬形象,虽然角色定位重复,但在李兆基的演绎下却也各有特色,让观众印象深刻。

  而因参演电影众多,他和周润发、梁家辉、刘德华、周星驰、梁朝伟等大牌演员都有过合作,特别是与周星驰合作的《食神》《喜剧之王》尤为经典。虽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李兆基的表演入木三分。《食神》中的黑社会小头目“鹅头”极具喜感,放下身价幻想自己的女人一幕,是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桥段。《超级学校霸王》中他饰演一名维修工,面无表情的自然演绎,堪称经典。

  晚年凄凉

 

  穷得交不起房租,曾拒绝接受抗癌治疗

 

  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并不能否认李兆基的文学水平,电影《黑狱断肠歌》中的两首监狱名曲就是由他亲自创作的。

 

  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兆基和“大佬B”吴志雄还共同创立了影视公司,除了演戏,他还做起监制、编剧、策划、导演,忙得个不亦乐乎,也有了一些资本,让不少老搭档羡慕不已。无奈千禧年后香港电影市道下滑,李兆基演出的机会也逐渐减少,去世前最后一部作品是2013年上映的电影《扫毒》。

 

  晚年的李兆基生活凄凉,2015年,他患上中风鲜少在公众前露面。在接受完治疗出院后,他的身体大不如前,走路都得依靠拐杖,他的公司也破产倒闭,只能租住在出租屋里,他试过申请综援被拒,最凄惨的时候甚至因为交不起房租险些流落街头,除了以前江湖兄弟的接济,陈慎芝、麦家琪、古天乐等电影人也出钱帮他渡过难关。陈慎芝透露,李兆基虽然早年混过帮派,但为人十分仗义,没有花花肠子,对兄弟从来都是两肋插刀,有娱乐圈的朋友在遇到困难时找他帮忙,他都是来者不拒,所以人缘一向好。

 

  尽管外界一度称他晚景凄凉,但李兆基生前曾透露自己不愿麻烦别人。

 

  去年,他被确诊罹患肝癌后,外形有了很大变化,满头白发、脸形瘦削,如同一棵随时倒塌的枯树,最开始他并不想接受治疗,觉得自己即使患癌也丝毫不会有一丝胆怯,在朋友的再三劝导、帮助下才最终同意接受手术,并抗癌成功,可无奈还是抵不过病魔。

 

  “医生说我肝脏有事,有肿瘤,我横竖都说不要做手术,哎,我都六七十岁了还让我做手术,病就病吧,没办法的,临死之前挥挥手说句拜拜,不用为我觉得可惜,我已经很满足了,69岁才患有肝癌,是不是很好了?”

 

  李兆基一直都把生死看得很淡,在生前的某次采访中,他笑着说一直都觉得无关紧要,如果你长寿反而会更辛苦,他更在意的是能否提醒年轻人千万不要吸毒:“就像我很多兄弟一样,很年轻就患上癌症、肺炎等疾病,这些后遗症要二三十年后才能体现出来。”

 

  李兆基后期还在内地做过生意,但亏了不少钱,晚年积蓄所剩无几,靠江湖兄弟救助,“华哥(陈慎芝昵称)请我吃饭,他们也会给我钱,你问我生活过得好不好,我可以说真的不是太好,但起码有饭吃,你还求什么呢?”

 

  追 忆

 

  陈慎芝

 

  他是香港电影圈的“可爱”

 

  陈慎芝回忆,一星期前李兆基就已呼吸困难,他的太太随后联系救护车将其送进医院,那时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了:“他走的时候呼吸很困难,基本上已经昏迷,四天前我去探望的时候他瘦了好多,他很辛苦,我不忍心拍照。”陈慎芝说,那是他与李兆基见的最后一面,他一直紧紧握着对方的手,虽然看着他没有了回应但相信李兆基还能听到他的话,“他其实已经快不行了,就只能一直握着他的手,告诉他,这四十多年来他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他不是大家认为的坏人,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陈慎芝透露李兆基从患病到抗癌成功,至今已有两三年,这段时间很感谢慈云山的街坊对好友的关爱,电影圈也很关注李兆基的病情,像古天乐、任达华和麦家琪等电影人都时常询问、关注他的身体状况。

 

  今年2月,李兆基与交往三十年的58岁女友登记结婚,当时陈慎芝担任了证婚人。他记得,李兆基虽然身体不太好,但还是把所有仪式都一一进行完,女方交换戒指时,因为太过紧张,还一度弄掉了戒指,场面十分温馨,回忆起这些,陈慎芝再次哽咽。“阿基(陈慎芝对李兆基的昵称)一直住在政府救济的公屋里,好在他结婚了可以把公屋留给太太,现在有个住的地方真的好难。这是我最庆幸的事情。这些年他生病,都是太太和太太的小妹在照顾他,她们真的很辛苦。”

 

  任达华

 

  他永远都是香港电影圈的一分子

 

  得知李兆基去世的消息后,新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正在剧组拍戏的任达华,他表示虽然“基哥”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永远都是香港电影圈的一分子。

 

  任达华回忆,其实很早之前他还在香港TVB演戏的时候,李兆基就已经在那里做演员了,“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经常碰面,合作了很多次,戏里戏外他都非常好,我真的希望他能一路走好。”

 

  任达华和李兆基合作过多部电影,《古惑仔》系列中,他扮演洪兴社团大佬蒋天生、李兆基则饰演社团成员“基哥”。今年年初李兆基结婚时,曾有媒体报道称任达华也送上了祝福。任达华说,得知“基哥”去世的消息,心里很不舒服:“在香港电影圈他永远都是重要的一分子,我们永远、永远都会怀念他。”

 

  林家栋

 

  曾在《毒。诫》中饰演过“李兆基”

 

  香港演员林家栋于当晚得知“基哥”去世的消息,“真的不敢相信,他是我熟识很多年的前辈,也是一个很专业的电影人。”

 

  李兆基和林家栋的相识要追溯到他在TVB时期,当时两人就有过合作,“基哥”不仅是演员,也会负责一些幕后工作。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是电影《毒。诫》,林家栋在片中饰演的喇叭就是以李兆基为原型的角色,“我后来才知道原型是他,我们还曾在街上相遇。‘慈云山十三太保’那个时代对我来说并不是很熟,当时看景、找人、商量剧情、如何表演,他都给了我很多意见,他的能力很强,也很有耐心,拍电影很专业,对我帮助很大,我就将对方曾提及的事凭记忆演绎出来。”

 

  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