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1天40赛!这项运动走红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2018-04-03 16:42:34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近年来随着马拉松热潮的掀起,“跑马”以及路跑成为中国最热门的运动之一。甚至在4月15日当天,国内将会有40场左右的马拉松赛事鸣枪开跑,这项运动走红的背后意味着什么?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又有哪些不足之处?

 

1天45场比赛,是多是少?

今年一月,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于洪臣在中国马拉松2017年度工作报告指出,2017年全国各地共举办了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达1100场,参赛人次近500万。本月15日,据不完全统计,又将有40场左右的马拉松将会共同开跑,这一盛况也让不少人称之为马拉松“春运”。

不可否认,相较于2011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只有22场,2014年为51场,如今国内的马拉松运动,无论是赛事数量,还是参赛人数都有着大幅提高,用“井喷”一词形容也并不为过。

资料图:2017衢州马拉松吸引了近万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那么全年举办一千余场马拉松比赛,甚至一天之内将有45场比赛鸣枪开跑,对于现阶段的国内马拉松市场来讲是否过多?

目前来看,尽管我国马拉松赛事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马拉松比赛当中。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马拉松赛事规模仍远远不足。以美国为例,据美国路跑机构Running USA统计,2016年在美国本土举办的全程马拉松为1100场,半程马拉松则有2800场。而所有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数更是达到了1696万左右。

从上述两个维度比较,我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与成熟市场还存在较大可成长的空间。与此同时,还存在赛事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其不仅体现在地区分布、等级安排方面,优质赛事的稀缺也同样亟待解决。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马拉松办公室主任水涛介绍,目前全国马拉松赛事覆盖的城市仅230余个,总数不及全国的一半。“中国的马拉松确实有井喷的现象,但即便这样依然满足不了跑友们的需求。”他透露,接下来将更多得去拓展例如社区跑、校园跑等各式各样又简便易行的项目。

面对“赛事供给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人均参赛需求”的现状,于洪臣也表示力争到2020年马拉松赛事要超过1900场,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达到350场,各类赛事参赛人次超过1000万。

资料图:参赛选手雨中开跑。 王东明 摄

国内马拉松是否存在“虚火”?

值得注意的是,在马拉松迅猛发展并引领全民健身、带动产业的同时,也存在赛事组织不专业,跑者盲目跟风带来的运动伤害等问题。而每一次乱象出现,都会激起一轮舆论质疑风浪,也让“泡沫浮夸”“虚火过旺”等对马拉松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刚开始我们是注册赛事,不管是谁,只要是注册了田协就给公布,在这个情况下就有可能造成鱼目混珠、参差不齐,甚至比赛中出现一些混乱情况。”水涛说。

腾提度体育董事总经理潘戈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马拉松运动的发展确实存在“虚火”。“目前马拉松赛事办赛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比较混乱,参跑者也没有一个健康有序的培养过程。”

他认为马拉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属于一项高危的运动,而跑者则更需要加强对自身的认知和管理,不要盲目地参与到马拉松运动中。“要跑一个真正的全马或者是半马,(跑者需要)在包括体能在内的各方面都要有一个很好的储备。”他说。

资料图:2018年徐州国际马拉松国内外20000余名选手出发。 朱志庚 摄

马拉松赛事管理专家石春健告诉记者,任何一场赛事出现比较大的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行业。所以在竞赛组织方面,赛事主办方要严格遵守安全保障、公平竞赛、选手服务及减少对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等基本原则。

“如果一场比赛,连最基础的体育竞赛规范都遵守不了,而是消耗大量的精力去做赛事的配套活动、宣传推广,赛事包装,那其实赛事主办方对办赛的初心和基本原则是偏离的。”她说。

2018年,中国田径协会推出了新版《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表示,将会建立三级赛事管理新模式,在赛事组织、选手服务、安全保障、环境保护、信息发布、赛事补给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备的标准规范。

水涛告诉记者,中国田径协会在赛事组织管理上有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办法,以确保赛事多而不乱。“目前我们有马拉松赛事的管理培训,将来举办比赛的运营公司必须通过马拉松赛事组织培训,这样确保比赛的规范化,将来散落在社会上的赛事,都由各个省市田协去监管。”他说。

资料图:马拉松选手穿过桃花林。江权 摄

如何应对赛事同质化?

细数即将在15日举行的马拉松名单不难发现,名称中带有“国际”、”半程”、“全程”等字样的比赛已然超过了半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国内马拉松“赛事同质化”的问题仍较为突出。而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许多赛事吸引力下降。

“差别性服务,其实是对赛事本质的认识。”石春健说。如今一个周末几十场比赛,她认为要想让比赛与众不同,赛事主办方不能只千篇一律地考虑地域、奖牌、补给、志愿者等基础命题,“一个赛事需要有特别独特的地方,比如说赛制、历史、主题....。。这些都是要在办赛之初就要去考虑的问题。”

这一观点与潘戈强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告诉记者:“对马拉松这样的体育项目,我不建议所有的大城市,包括区县都去办雷同的马拉松,而是要办一些针对自己特色和不同人群的‘小而美’的马拉松,没必要追求大而全。”

有专家建议,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应该形成一个有层次的金字塔型,小一些的地区可以举办小型赛事,大城市举办大型赛事,各个城市联动起来,让跑者们有充分的训练指导,在量力而行的同时,也能通过赛事网络进阶。

资料图:北京马拉松成为世界唯一的大洲马拉松联盟——亚洲马拉松大满贯(APM)的首站赛事。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这样的路跑赛事体系由下而上,由易到难,吸引了不同需求和层次的路跑爱好者,如果考虑到诸如越野赛等其他距离的赛事,这样的赛事体系还满足跑者“进阶”的需求。

此外,石春健还特别指出马拉松赛事的可持续发展。“当马拉松比赛越来越多的时候,政府以及赛事主办方更应考虑比赛的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在于举办一场赛事的初衷,是仅仅做一场赛事?还是要培育一个地区的跑步文化,服务于本地区的市民,让运动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都会涉及到能否让马拉松比赛在这个地方生根发芽。”

 

原标题:《“1天40赛”的国内马拉松,热潮背后仍需正视差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