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匠人教练,沉淀五年雕刻出两个宝贝

2018-08-22 18:50:16 信息来源:新华社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印度尼西亚万隆8月21日电 题:匠人教练,沉淀五年雕刻出两个宝贝

  新华社记者马邦杰 梁辉

  亚运会山地自行车赛道边,不断有外国教练来到中国队的帐篷祝贺中国选手囊括山地越野全部两金,从旁边经过的官员、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向着气氛热烈的中国队投来羡慕的目光,纷纷高举大拇指。

  陈宝胜安静地坐在帐篷里,有如老僧入定,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和他无关。

  帐篷外,中国自行车协会主席沈金康对记者这样介绍陈宝胜:“他出生于自行车世家,父亲曾经是国家队教练,自己以前也曾经是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他来执教山地车以后,曾经培养出好几名全运会拿冠军的运动员,是两届全运会冠军的教练。应该是5年前,他辞去云南省队教练,沉到底下去,寻找苗子,然后悉心培养。这些选手去年拿了全运会冠军,又进入了国家队。他以前就培养出全运会冠军,但他有更高的目标,想培养出更优秀的山地自行车选手。”

  去年在天津全运会赛场上,陈宝胜的冠军收割二人组亮相。从那时至今,20岁的吕先景和19岁的马皓收获了几乎全部国内山地越野比赛的冠军。他们的夺冠势头延续到亚运赛场。21日,在亚运会男子自行车山地越野的比赛中,马皓夺得金牌,吕先景在自行车变速器出现故障运转不灵的情况下,仍然奋力夺得银牌。

  8月21日,冠军中国选手马皓(中)、亚军中国选手吕先景(左)与季军哈萨克斯坦选手基里尔·卡赞采夫在颁奖仪式上合影。 新华社记者吴壮摄

  如果没有陈宝胜,他们或许已经从体校毕业,默默无闻地在社会上做一份工作。

  5年前,在一次云南省自行车比赛中,陈宝胜发现一个小孩子能让他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在所有选手中他最小,坐在车座上脚都够不到镫子,可他敢和那些老运动员斗,敢拼敢打,霸气十足。我就开始一直关注他,把他从体校调到了我这里训练。”他说。

  这样,陈宝胜发现了马皓。他欣赏马皓身上那种霸气十足的斗志。

  吕先景是个住在山上的农村孩子,小上学时终日在山间奔跑,练就了强大的心肺功能。

  “他14岁时才开始接触自行车,但一开始就让人感觉他好像骑了很多年了一样。他有股钻劲,放假回家也要从队里带着车子回家练。”陈宝胜说,“相对于他的天赋,我更喜欢他的这种钻研精神。”

  马皓和吕先景个性截然相反,前者开朗外向,后者内敛沉闷。两人却如手足般亲密。

  8月21日,中国选手吕先景(前)在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吴壮摄

  在亚运会男子自行车山地越野比赛中,从第四圈开始,马皓和吕先景就已经把所有对手甩在了身后。记者问陈宝胜:“这不成了师兄弟之间的内斗了吗?”

  “绝对不会,他们不会内斗。自行车要靠团队作战,他们是一个团队比赛,荣誉属于这个团队。”陈宝胜说。

  所有陈宝胜的弟子都要谨守一条门规:牺牲精神。

  “不管谁拿冠军,比赛结束后我经常说一句话:团队的最后一名是冠军。没他的陪练,没他的配合,没他的付出,你能拿冠军吗?”

  陈宝胜有套独特的训练方法,该上量时从不怜悯孩子们的哀嚎。有个女队员悄悄和记者说:“陈指导有时真狠,我们都练吐了,他还要加量。不过,他的方法真有用。”

  陈宝胜和马皓、吕先景这些年来形成了一种高效的默契。“教练不爱说话,有时他一个眼神递过来,我们就知道该干什么。”马皓说,“我们感恩他,没有他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所以,我们很珍惜他给我们的这一切,在训练中从不松懈。”

  亚运会结束后,马皓和吕先景将有机会到欧洲长期训练和比赛,这是以前中国山地车手从来没有过的待遇。

  “他们需要到欧洲去提升自我,他们的努力配得上更美好的未来。”陈宝胜说。

  陈宝胜希望朝气蓬勃的马皓和吕先景将来成为怎样的山地车选手?对此,他微微一笑,没有回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