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到底有多难?

2019-05-14 22:03:5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到底有多难?

  ——访国家游泳中心“冰水转换”设计总负责人孙卫华

  新华社记者王梦、姬烨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国家游泳中心的改造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为了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2008年奥运会作为游泳、跳水、花样游泳项目比赛场地的“水立方”,将被改造为“冰立方”,成为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这次改造也将让国家游泳中心成为双奥场馆,也是世界首个“冰水转换”的场馆。

水立方泳池内的水已被抽干。图片来源新京报

  “它经过2008年的奥运会,独一无二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且它独特的建筑艺术在建筑界也享有一定的地位。”说起这座场馆,孙卫华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孙卫华是国家游泳中心这次“冰水转换”的设计总负责人。参与了“水立方”最初设计的他,如今又和当初的老同事一起面对“冰水转换”的任务,他向记者坦言心情十分复杂。

  孙卫华说:“冰上场馆在国内相对是一类比较少的建筑类型,具有一定的专业度,而且又是一个既有建筑的改造,还是一个著名建筑的改造,更是实现‘冰水转换’的双奥竞赛场馆改造,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另一方面,包括我在内的设计团队,主要成员大多是十几年前‘水立方’建设时期的老人,大家对‘水立方’感情很深,而且前后又参与了它的大大小小若干次的改造设计工作,对‘水立方’非常了解,我们认为我们具备比别人做得更好的先天优势和情感动力,所以说面对这项任务,是一种既有压力又充满信心的状态。”

  据孙卫华介绍,“水立方”从诞生之日起,已经充分考虑了未来的建筑生命的延续性,实现办赛、参观、健身、演出等多功能运营需求,但要直接把它从一个夏奥场馆改造成冬奥场馆,这在建筑历史上鲜有先例,不过经过与国际冰壶联合会的沟通,以及大量查阅资料,孙卫华发现两种场地存在相似性,这让他和团队成员信心大增。

  “首先从场地规模上来讲,一个标准的冰壶场,比如四个赛道的冰壶场和一个标准的泳池,存在着一定的契合度,都是一个长方形。然后从尺度上,泳池是基本上可以兼容冰壶的尺寸的要求。所以我们觉得首先它从先天条件上是能兼容的,这就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孙卫华说。

  然而,冰壶比赛对于场地稳定性、冰面品质、平整度等要求很高,而且游泳比赛和冰壶比赛对于温度、湿度、光照、声学等环境因素的要求又大不相同,孙卫华开玩笑说“这由‘水’变‘冰’,多的还真不只是‘两个点’。”

  “比如说‘水立方’原来它是泳池,水的温度、池岸的温度和看台的温度是一个体系。但是转换到冰面以后,一下子它的温度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冰面的温度是零下8.5摄氏度左右,距离冰面1.5米,它变成了10摄氏度到正负2摄氏度,然后到观众区可能变成18摄氏度,这个和原来的温度场分布就有比较大的变化。湿度控制上要把露点温度降到负4摄氏度。”孙卫华解释道。

  另外,“水立方”是独特的ETFE(人工高强度氟聚合物)膜结构建筑,“水泡”的透光性好,但冰壶比赛过程中不能有光照到冰面上,设计团队必须要想办法既呈现“水分子泡泡的效果,又能不让光直接照射”,还要使用吸声材料把场馆的混响时间控制在2秒,确保队员之间能够在赛场上相互交流。

  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造并非一次性的永久工程,而是要在未来根据需要,多次在“水立方”和“冰立方”之间转换,实现“双轮驱动”,因此既要“保留原有‘水立方’各种的运行的功能”,又要“增加冰的功能”,甚至未来除了冰壶比赛,还要扩展至冰球、短道速滑等领域。

  “所以我们有些东西是做成永久性的,有些东西是需要考虑它是一种临时转换切换的模式。”孙卫华解释道。

  “水立方”将通过在游泳池里架空结构实现转换,这也能大幅降低后期拆除改造成本。

  科技的应用也是本次改造的一大亮点,为了解决“冰水转换”过程中的各种难题,来自哈工大、中国研究院、清华大学的专家开展了技术攻坚,对空调、除湿、送风等系统进行了改造,并计划将场馆“信息化”“智慧化”,在改造中升级智能化系统。

  “‘水立方’这次改造,我们还是特别注重它的节能、绿色的改造升级措施。比如说节能,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实现我们节能的目标。首先我们要进行一些智慧化的控制,它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的控制系统,我们需要通过智能化的控制来实现自动调节。”

  孙卫华还补充说,未来到2022年这一段时间,设计团队会结合科技或终端产品,在场馆中应用5G、VR、AI、BIM等技术,甚至让观众穿上可穿戴设备,让他们在观赛过程中有更好体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