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小区因“崇洋媚外”改名,好经不要被念歪了

2019-06-20 21:36:1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您家小区名字崇洋媚外了吗?怪异难懂吗?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吗?是的话,今后可能就要改名啦。

近来,海南、陕西、河北、广东等地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这个事儿吧,有着强烈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的岛叔,挺赞成的,但舆论中的反弹声音也不少,为啥呢?

一个挺好的想法,如果不能按照令人信服的逻辑推进,如果不能按照合法依规的程序落实,那么就容易引发物议沸腾。

 

1.webp.jpg

 

海南省民政厅官网

起洋名是不自信的表现

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我们发现跟世界一比,落后太多了。在奋起直追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崇洋媚外、混杂外文的地名。

这个小区起名意大利风情,那个商业大厦就叫金源新燕莎mall;你起名曼哈顿城,我就叫奥特莱斯。开发个楼盘,不叫个塞纳河畔就觉得卖不动,也不管有没有真有条河。

卖个瓷砖家具,不名之曰马可波罗、达芬奇就觉得没档次,也不管洋大人的名字、经历跟产品有没有关系。

这种傍洋名的做法,是不自信的表现。

 

2.webp.jpg

 

《西安市建筑物命名管理办法》7月起施行,不得使用怪诞、虚夸、含义不明的词语命名。

首先是经济上的不自信——文化不自信的根源。咱们的产品、服务,过去十几二十年,品质也好、应用性能也好,跟国际一流水平,确实有不小差距。这些都不是一时能赶上的,起个洋名,对消费者的选择心理来说,是有推动作用的。

当然,消费者在选择楼盘、选择品牌时,第一考虑是产品的适用性、性价比等,但名字绝对有潜在的影响力。岛叔不是营销专家,更深的道理也说不清,但有一句话肯定没毛病,买的没有卖的精嘛。

除了洋名外,一些刻意夸大的地名,比如华人国际、龙御天下,一些不明觉厉的名字,比如丹玺琉泉、蔚澜香醍等,可能是为了抓眼球,吸引更多关注,也可能是扯虎皮做大旗,为自己的产品虚张声势。还是说明底气不足,产品质量不够,起个大名来凑。

以历史的眼光看,上述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批判之,完全可以,也有必要,但首先要明白,“大、洋、怪、重”地名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记得20年前,岛叔的家乡,出现了一家本土蛋糕店,叫米莎贝尔,今天看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可在当时当地是个大新闻,能去那里吃一次,对小朋友来说,是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3.webp.jpg

 

海南省民政厅办公室6月12日发布《关于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

改洋名也是不自信的表现

刚才说了,起洋名说明不自信,那么,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美国都坐不住、想法设法遏制中国了。我们在经济上有底气,增速放缓也不怕,家里余粮多。

与之相应,在文化上,我们也越来越自信了。以前,见到个把外国人,咱们就围着人家左看右看的,今天都习以为常了。

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新建的住宅小区,商业项目,目力所及吧,贪洋求怪的越来越少了,有民族特色、历史底蕴,起码有根有据的名字,越来越多了。

相信今后,不用管它,那些攀附外国地名、人名的小区、商厦,自己就逐步消失了。因为消费者的心理变了,对文化本位的需求整体上升了。今后新建的小区也好,商业设施也好,规定不要用洋名怪名了。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市场行为,需求侧的升级,自然就倒逼供给端主动祛除虚火妄症了。君不见,外国的商家好多都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了,还不是消费者话语权增大使然?

既然如此,政府主导改名,是不是有些多此一举了?岛叔不好下这个结论,说顺势而为,倒更贴切,但觉得这其中多少也隐含了一种不自信。

头些年,江苏有着千年历史的骆马湖闹了场“改名风波”,有人把湖名改成了“马上湖”,原因据说是因为“骆马”谐音“落马”,犯了忌讳。这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后来也没改成。

小区起了个洋名、怪名,只要不违法,留着也无妨,相信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相信今后这种事儿就越来越少了,留着还可以当反面教员。

另外,如果一个住宅小区叫加州水郡,那确实是崇洋媚外,但对于我们的正常生活、对房子的价值,没有影响啊。有媒体报道,一个起了洋名小区的住户说了,你要是能解决孩子就近上学问题,别说我们不叫东方罗马花园,叫长安县花园我们都乐意。

也就是说,在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解决的情况下,大张旗鼓改名字,很可能会给社会、给老百姓造成一种正事不干、搞表面工程的印象。

当然,这种情况当属少数,但改名过程中的成本有多少?谁来承担?改名的标准,是不是合理?这些问题,有待明确。

 

4.webp.jpg

 

日前,广东省民政厅发布了《关于公布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第一批)的通告》,广州市首批共有23个地名上榜

来时的火车票谁给报了?

改名不是说把小区门口的字铲了,换上新的就完了,这后面有一系列的事情,有好多成本。

最先想到的,房本上的名字是不是也得改了?花费可能不多,但占用时间啊。身份证上的名字呢?户口本上的名字呢?

小区名字变了,商业项目换招牌了,那么城市地图、导航、路牌、工商登记信息等一连串的更新,要付出多少成本?多少时间和精力?谁来承担?赵本山说了,来时的火车票谁给报了?

这需要明确和合理,才能让一项挺好的举措,不至于发生扰民的不愉快。

 

5.webp.jpg

 

被点名的西安水晶·卡芭拉小区

另外,各地在推进改名工作中,标准上有不统一、含混不清的地方,这也让人怀疑政府办事,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

比如,某地在不规范地名认定原则和标准中提到,包含外国人名的地名要清理整治,但是反映中外人民友谊的地名除外。举例里提到林肯公寓、马可波罗大厦、哥伦布广场都得改,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不用。

问题来了,林肯、哥伦布确实跟咱们没啥关系,但马可波罗不是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吗?他怎么就没反映出中外人民的友谊呢?

还有,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地名的认定问题,皇帝、帝都、御府、王府都要改,那么北京王府井咋整?

还有,什么地名算怪异难懂?某地提出,“反修桥”算,还特别标注含义怪诞离奇。岛叔只能说这是缺乏历史常识的表现。反修防修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热词。

不用多举例了,这种很容易让人挑出硬伤的原则、标准,只能说明好经给念歪了。如果真像某地说的,“要采取部门会商、专家论证、社会听证等方式,对拟清理的不规范地名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相信效果会大不一样。

来源:侠客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