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80后白发干部”李忠凯:尽心为公 无意染白发

2019-07-01 14:01:1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网红“80后白发干部”李忠凯:

  获提拔仍不离脱贫攻坚一线 尽心为公 无意染白发

李忠凯设定2019年目标,再脱贫47户181人。

李忠凯带病坚持工作。

李忠凯走在乡镇路上。

蜿蜒的山间小路,从新建的湾碧乡政府背后向山顶爬升。

因为此照,李忠凯一度成为网络焦点。

  李忠凯病了。右手打着点滴,左手拿着手机,独自坐在乡卫生院病房,看着“学习强国”。

  面对突然造访的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今年39岁的李忠凯有点无措,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望着吊瓶,一会儿又转头看看窗外被大风撕扯的芭蕉叶。

  7个月过去,他似乎仍没有适应来自外界的过分关注。

  彼时,一张从未刻意为之的工作照,将这个生活工作在金沙江边的男人,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迎来了万千掌声、赞誉,也有质疑。直到现在,“80后白发干部”热度依旧不减,他同期的影响力,在网络上依旧遥遥领先,高于74%的社会事件……

  春秋交替,终是回不去了。

  公示之后,李忠凯已被提拔为云南楚雄州大姚县政协副主席。何时履新?他说“听组织安排”。

  坚守脱贫攻坚一线,即是李忠凯的现状,也是他的初心。

  白与红

  一纸公示,将80后白发干部贴上网红的标签

  如不是州委组织部发布的州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李忠凯所在的湾碧乡,这个位于金沙江边的偏僻乡镇,恐怕至今仍默默无闻。

  湾碧乡,地处金沙江畔的干热河谷区域,散落着以傣族、傈僳族为主的124个寨子。常年交通闭塞加之观念落后,截至今年5月,仍有两百余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但碧绿的金沙江,给河谷赋予了丰富的可能性,正如其简洁而富有希望的名字——湾碧。

  2012年,大姚县金碧镇副镇长李忠凯调任湾碧乡,任党委委员、副乡长,主抓观音岩水电站移民搬迁工作。

  彼时,整个观音岩水电站的库区移民,湾碧乡占到45%,多达3019人。作为乡镇干部,日夜驻扎在村里,一个月回不了家是常事,李忠凯就有过50多天没回家的经历。经过反反复复地宣讲,接待高达数千次的村民走访和矛盾处理后,2014年7月,湾碧乡移民工作成功完成。换了住所、重分了土地,李忠凯又马不停蹄抓扶贫,兴建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到2017年,湾碧乡与之前大变模样。

  2018年10月,楚雄州委将已担任湾碧乡党委书记的李忠凯,评为担当作为的优秀基层干部。一个月后,11月16日,楚雄州委组织部发布州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拟提拔李忠凯为大姚县政协副主席。

  正是这纸公告,将在基层默默工作的李忠凯,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公告上,李忠凯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粗糙,看上去全然不像1980年8月生人,有网友甚至认为他“快退休了”。很快,包括大姚县委组织部、楚雄州委组织部及李忠凯本人都做出解释,外貌与年龄落差“主要是基层工作的艰辛与遗传因素”。

  舆论就此反转,李忠凯被贴上了“80后白发干部”的标签。当然,一片赞扬背后,偶尔也夹杂着一些对他个人经历的质疑。

  是与非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李忠凯一直无法理解那些无厘头的质疑

  一夜网红,李忠凯的一举一动也因之被聚焦。这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多少带来了一些影响。

  李忠凯一度拒绝接受采访,就算今年1月,被确定提拔为大姚县政协副主席,他也没再通过媒体发表过多感慨。他说,希望这样能让自己回到平静的生活中去——他无法理解那些无厘头的质疑。“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他反复重复。

  2019年5月17日,与记者见面那天,李忠凯刚从新疆考察回来,发着高烧,在湾碧乡卫生院打着点滴。

  “我中专毕业就参加工作了,那时候,中专生是要包分配的,成绩不好的才上高中。”李忠凯又一次回应质疑。

  事实的确如此。

  1980年8月,李忠凯出生在大姚县一个贫困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农民。初中毕业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楚雄农业学校林业专业录取。

  1999年10月毕业后,李忠凯被分配到大姚县原七街乡林业站工作。在这里工作了7年,期间通过函授完成了大专课程,后被调到金碧镇担任副镇长一职。

  2012年,李忠凯来到湾碧。也就是在湾碧乡的这7年风吹日晒,“塑造”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80后白发干部”形貌。

  他曾想过通过媒体解释,他19岁就参加工作的原因,但最终放弃。“嘴长在别人身上,随他们说吧。”他说。

  但是有了这么一次被万众瞩目的经历,他开始关心起自己的身体来。

  因有医生隔空给他做过诊断——他属于“过劳肥”的身材和精神压力大的白头。这种症状,如果不及时调整,会引发各种病症。

  他开始减肥,早上按时吃饭,中午吃七分饱,晚上只吃菜。一头花白头发,也不再染黑。

  一日工作结束后,如果有时间,他一定会在场镇的公路边一个人走走,给上小学的女儿打个电话。

  去与留

  “那里是脱贫一线,我还不能走。”

  县政协副主席的办公室在县城,但很少打开

  大姚县政协副主席的办公室,在县城。不过,很少打开。李忠凯的心还是在湾碧乡。“那里是脱贫一线,我还不能走。”

  坚守一线,是李忠凯的现状,也是他的初心。

  这7年,李忠凯对湾碧乡的村村寨寨,可谓了如指掌。他没法在短时间内离开。

  时至2018年底,湾碧乡已有1589户6264人成功脱贫,但还有58户219人未脱贫。他定了目标:2019年底,再脱贫47户181人。

  这个目标,看似简单,但在湾碧,这个前往县城都需要整整6个小时路程的乡镇,真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实现脱贫后,如何保证不再返贫,则是随之而来又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和新压力。

  李忠凯很头疼。

  他知道,仅仅把眼光放在湾碧乡和大姚县本土,要实现脱贫致富,几乎不可能。他必须“两手抓”:一手抓黑桃、花椒、芒果、土豆、白芸豆等种植业和生猪、黑山羊、黄牛等养殖业;一手抓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

  3年来,湾碧种植业异军突起。以碧拉乍村邹家窝铺组贫困户李玉祥为例,他一家四口,几年前仅靠传统的种养殖维持生计。在湾碧乡大力发展核桃、青花椒和白芸豆的种植后,去年依靠销售农产品,收入便超过4万元。加上两个儿子外出打工的收入,去年全家年收入已近10万元。“去年吃喜酒,我俩遇到。李玉祥脚上穿着一双阿迪,他爱人穿一双贝壳头。比我都穿得好。”李忠凯笑道,一旁的李玉祥则已笑得合不拢嘴。

  如何实现湾碧经济稳定发展,李忠凯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大姚县之外的整个中国——加大对全乡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规划。

  近前,他去了一趟新疆,在那里找到了大量的可租种土地和需要劳动力的工厂。回来没几天,尽管感冒发烧,嗓子疼得冒烟,李忠凯仍赶着时间召集全乡的村干部开会,通报考察结果。

  他认为,输送闲置劳动力外出就业,甚至租种闲置土地,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增收路子。“已经开始规划了。”他说。

  公与私

  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

  他知道对家庭的亏欠——每谈及此,他总报以沉默

  李忠凯并不关心自己什么时候离开湾碧。现在,他仍然一心扑在湾碧乡的脱贫致富工作上。7年来,他几乎没有在168公里外的县城家中,陪女儿过一个完整的寒暑假。回家路遥,加上基层工作繁琐,尽管乡上有上10天班休4天假的规定,但他从未连续休过4天。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他知道对家庭的亏欠——每谈及此,他总报以沉默。无法获知李忠凯沉默之下的内心情况,但从他对村里一位老人的关爱能看出,他在尽力弥补一些缺憾。那是一个89岁的老人,叫李兰珍,与70岁的儿子相依为命。李忠凯每次到碧拉乍村,都会给她带上粮油和生活必需品。足足六年,从未间断。李兰珍也把他当作自己孙子,一见面就牵着手,唠着家常。说到动情处,李兰珍甚至几度哽咽,反复感谢李忠凯多年来的关心和帮助,并祝福李忠凯顺顺利利,长命百岁。……“听组织安排。”对于履新和回家团聚,李忠凯没有口号,平静如水。(记者梁波 刁明康 谢凯 摄影报道)

  脱贫样本

  年产值超3200万元

  一棵百年核桃树,见证山乡产业脱贫

  一个到县城坐车要6个小时,多数村民居住在交通极为不便的高山密林中的小乡镇,如何让老百姓真正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大姚县湾碧乡拿出了具体措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就业能力,输出劳务人员。

  而在特色产业发展中,湾碧乡紧抓大姚县“中国核桃之乡”的平台和自身条件的优势,累计投入2295.305万元,持续推进核桃及其他特色产业发展。

  如今,湾碧乡的核桃已从偏远山村,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种植面积扩大到11万亩,年产量1792吨,产值达到3226万元。

  一棵百年核桃树

  见证穷山村变迁

  湾碧乡碧拉乍村,海拔超过2500米。蜿蜒的山间小路,从新建的湾碧乡政府背后向山顶爬升。

  从山脚抵达村庄,驾驶车辆,需要一个小时。

  曾经,这里是湾碧乡最贫困的村庄之一。村民们回忆,在2015年没有建成通村公路之前,从山上背一背篓土特产到山下卖,再从山下买些生活必需品回到家中,需要整整一天,“种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那时候村民们的吃饭问题,就靠在山上种植土豆、玉米,偶尔到山下出售一些鸡蛋,换盐。

  碧拉乍村邹家窝铺组村民李玉祥家门前,有一棵百年老核桃树,每年可结出几百斤果子,但是交通不便,这棵从祖上留下的果树,并没有为他家带来什么改变。

  2013年,碧拉乍村的通村公路开建。山高林密,旁边是悬崖,27公里村道,足足修了2年。又过了2年,直到2017年,这条路才全部完成硬化。

  在碧拉乍村通村公路开建的同时,湾碧乡也开始大力发展经济果木种植。依托各个村庄的有利地势和气候条件,湾碧乡制定了“山上核桃、山下花椒,林中牛羊、江中水产,江岸热果、江上旅游,甘蔗红糖、特色冬早”的产业发展思路。

  地处高山的碧拉乍村,恰好适合种植核桃。村民李玉祥一家4口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核桃和花椒的种植上。

  小核桃做成大产业

  年产值超3200万元

  大姚县素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

  2015年12月,楚雄网便报道,随着核桃产业的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大姚县已建成以核桃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和商贸企业20余家,全县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71家,建成了大姚核桃文化产业园,全县共命名60个核桃专业村、137户核桃专业户和40户核桃营销大户。大姚被认定为全国首家核桃生物产业基地,“大姚核桃”成功申报注册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依托“大姚核桃”这个品牌和县里的商贸企业,原本交通不便的湾碧乡核桃,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

  李玉祥家的那棵百年老树,也得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据介绍,连续几年,湾碧乡累计投入2295.305万元,持续推进核桃及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全乡核桃种植面积扩大到11万亩,年产量达到1792吨,产值达到3226万元。

  李玉祥去年就把住了几十年的土房推倒,从山下买来钢筋水泥,动工建起了二层楼房。对于建房资金,他笑着说“不担心”。

  而在碧拉乍村的另一户民房前,还停着一辆崭新的中高档越野车。车主不在家里,车主的哥哥介绍,弟弟近年来除了自己种植核桃和花椒,还当上了小老板,专门从村里收购核桃运到县城去销售,“走上了致富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梁波刁明康谢凯

  大姚县湾碧乡脱贫进程

  湾碧傣族傈僳族乡辖12个村委会,2017年末,全乡人口5915户18154人,2013年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647户6483人。

  2016年-2018年,湾碧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295.305万元发展以核桃、花椒、芒果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生猪、黑山羊为主的养殖业。

  截至2018年底,湾碧乡投入保障安居、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79.4万元。

  2014年-2018年,湾碧乡共脱贫6264人。截至2018年底未脱贫58户219人。2019年计划脱贫47户181人。

  脱贫数字

  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降至1.7%

  从焦裕禄到孔繁森,再到李忠凯和驻村第一书记,70年里,特别是近7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项目紧扣时代之需,从单一的吃穿住,深入推进到产业、就业、光伏、电商、教育、生态扶贫等方方面面。

  从1981年末到2013年末,我国累计减贫8.53亿人。

  从2013年至2018年末,我国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6年间,全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

  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降至2018年末的1.7%。

  在人才保障上,截至2018年末,全国已累计选派第一书记45.9万人,现在岗20.6万人。(记者梁波 刁明康 谢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