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垃圾分类别怕难 哼着“上海滩”学起来

2019-07-01 14:04:5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上海7月1日电  题:上海:垃圾分类别怕难 哼着“上海滩” 学起来

  新华社记者杜康、贾远琨

  垃圾分类已经全面推开,沪上人民更是迎来了“史上最严条例”。但是不要被铺天盖地的“垃圾分类详解图”吓到,让我们来看看一对上海老夫妇是如何分类的。

  哼着“上海滩”学分类

  朱慧玲、柏兆年夫妇住在宝山区高境镇殷高路21弄小区,60多岁的老两口,从2017年开始学着垃圾分类,如今已经得心应手。

  柏兆年从部队转业,用朱阿姨的话讲,“平时话不多”,仍保留着军人的那份豪气,就连学习垃圾分类,听的都是“上海滩”的曲调。“纸巾,干垃圾,不管多湿它都是干垃圾;瓜子皮,湿垃圾,不管多干它都是湿垃圾。猪能吃的,是湿垃圾,易腐烂的能够粉碎的;猪不吃的,你不懂的,只要无害统统丢干垃圾……”

  柏兆年说,这种有意思的短视频存在手机里,平时拿出来放一放,听多了,对垃圾分类就有了概念。

  朱慧玲还展示了一个微信小程序“垃圾分类小助理”,能查询常见垃圾的种类。输入“面膜”显示是干垃圾;输入“奶茶”,显示“珍珠是湿垃圾,奶茶杯和塑料盖都是干垃圾”。

  垃圾分类不能急 “从粗到细”慢慢来

  垃圾分类是一个从粗到细的过程。朱阿姨介绍,刚开始学分类的时候,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大概分明白就可以了,比如“能吃的就是湿垃圾,不能吃的就是干垃圾。塑料瓶、金属、报纸都能回收,而过期的药品、坏掉的灯管、充电电池就是有害垃圾”。

  也有分错的时候。“老柏经常喝两口,家里的酒瓶子蛮多的。刚开始,老柏随手就把瓶子丢进了干垃圾桶。我就拣出来,跟他说这是可回收的,放在阳台上等集中处理。”

  朱阿姨家里面积不大,5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放置了两个垃圾桶:干垃圾桶放在客厅,湿垃圾桶放在厨房。从早上到下午,朱阿姨细数家里产生的垃圾:“早上喝了一盒低糖的统一绿茶,包装扔在了干垃圾桶;还有一些餐巾纸、碎纸头、不能用的塑料袋。”“湿垃圾桶里是香蕉皮、桃子皮、中午吃剩的虾壳、鱼骨头、摘除的菜叶子。”

  有时候是在居委会开会,有时候是从电视里学到,有时候是跟邻居们交流,分类久了,朱阿姨对一些细节更注意起来。“虽然桃子皮是湿垃圾,但是核是干垃圾,因为太硬了,大骨头、枣核也都是干垃圾。”“我今天喝的饮料是低糖的,不甜,所以喝完后就把包装盒直接扔进了干垃圾桶。如果是酸奶,我就把盒子洗干净晾干再扔。因为酸奶很甜,特别黏,容易污染其他垃圾。”

  “分好类之后,干垃圾就不会臭,也不容易脏。我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垃圾桶摆在客厅,糖果绿色。”朱慧玲说。

  担起“楼组长”责任 发挥“志愿者”余热

  受朱阿姨影响,儿子儿媳也开始注意分类。但儿媳觉得,厨房只放一个湿垃圾桶还是不方便,做菜的时候需要拆各种包装,于是准备近期在网上买一个“干湿两分桶”,“这种‘两分桶’最近网上卖得火热。”

  随着“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在上海广泛推进,朱阿姨作为“楼组长”,经常与楼栋的20多户居民走动,这次拿着“定时定点告知书”,敲开了大家的门。

  “开始有几户居民不愿意分,嫌麻烦,或者不相信能分好。”朱阿姨说,“我就跟他们讲分类的重要性。”朱慧玲在2017年的时候,作为积极分子去上海的垃圾处理厂——“老港”参观,“看到各种垃圾,山一样堆在一起,被巨大的抓斗抓起来,特别震撼。如果分类做不好,生活垃圾不能很好地处置,对于城市是很大的威胁。”

  靠着这种熟悉的邻里关系,几户居民态度软化,愿意试着做分类,并在“告知书”上签了字。

  朱阿姨夫妇俩更是主动申请做了志愿者。“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更是一件难事,希望能发挥‘余热’,多尽一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