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黄河之水上高山——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记

2019-09-13 01:27:00 信息来源:新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兰州9月12日电  题:黄河之水上高山——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记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张玉洁、高敬

当万里黄河流到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境内时,一部分黄河水不再滚滚东流,而是跃上700多米的高山,流向绵延数百里的山间平川——景泰川。

让黄河之水跃上高山的,是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滔滔黄河水通过泵站,经过管道,淌过渡槽,穿过隧洞,越过山丘,流进千年荒原。如今,景电工程灌溉面积已经达到120万亩,成为灌区50万人生存致富的依靠、灌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和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绿色屏障。

生命之源:黄河之水上山川

景泰川位于甘肃、内蒙古、宁夏三省区交界地带,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歌谣中吟唱的,正是生活在这片黄河高地上的人们曾经缺水的辛酸。

在景电工程展示厅,一张当地人期盼水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在景泰川,有100多个村子的名字与水相关,有众多小孩的名字与水有关——赵望水、陈盼水、冯想水……

靠天吃饭、望水兴叹的命运,在大兴水利的决心中开始改变。1969年10月,景电一期工程在黄河西岸拉开序幕。历时5年,由13座泵站组成、最大提水高度达472米、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的景电一期工程顺利完成。黄河之水犹如生命之源,润泽着景泰川。

1984年7月,景电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十年奋战,泵站达30座、最大提水高度达713米、设计灌溉面积52万亩的二期工程基本建成。黄河水最高越过700多米的山坡,流向田间地头。

“水是我们的命根子,以前没水,生活苦啊。提灌工程让我们用上了黄河水。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旱涝保收。”承包种植了近40亩地的景泰县条山镇西铜社区农户石万忠说。

生产之要:荒原上崛起现代化新高地

在甘肃农垦条山集团农场的田地里,不时可见人们利用机械设备收获马铃薯的场景。这些马铃薯被专门提供给一些国际化公司,用以加工成薯条和薯片。

在一处马铃薯地边,甘肃农垦条山集团农场马铃薯产业事业部经理陈爱年告诉记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荒漠化严重,后来用上黄河水,情况得以改变。1996年,这里开始种植马铃薯,如今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

甘肃农垦条山集团农场农业设施设备管理部经理赵烈学说,公司4.7万亩农田中,4.3万亩安装了国外引进的滴灌技术和设备。起初是为了节约用水,如今善加利用,还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景电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景电灌区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20万亩,累计生产粮食96亿公斤,经济作物39亿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13亿元,是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4.9倍。

“景电工程为灌区扶贫开发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农业生产面貌。甘肃、内蒙古两省区50万移民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同时,工程为灌区工业经济崛起提供了物质和能源条件,使灌区真正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局长杨万勤说。

生态之基: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的景电工程,让过去的荒原变成了粮林丰茂的米粮川,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的启动,更是在大漠边缘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最前沿的屏障。民勤沙漠化进程一度加剧,“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输水战役就此打响。

1995年开工建设,经过5年沙漠奋战,一条长达83.4公里的暗渠穿越腾格里沙漠,将黄河之水送到了干涸的民勤。

“调水工程有效缓解了民勤地表水枯竭、土壤沙化严重的状况,为民勤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争取到了宝贵时间。”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副局长贾广钰说,截至2018年底,工程已累计向民勤调水13.29亿立方米,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因为有了景电工程,景泰川的沙漠不断后退,绿色不断延伸,生态不断改善。

杨万勤告诉记者,景电工程辐射区域约1000平方公里,实现了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石羊河)的连通,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有效阻止了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的合拢与南侵,为甘肃省会兰州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