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山西店子底村的“红色”致富路

2019-09-18 06:01:3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太原9月17日电 题:山西店子底村的“红色”致富路

  新华社记者晏国政、王劲玉

  金秋九月,收获的季节。62岁的孔双喜忙完地里的荞麦、谷子,又钻进大棚察看即将成熟的葡萄。“又是一个好年景。”他说。

  孔双喜是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店子底村的农民。他所在的村庄三面环山,是通往太原东山一带的必经之路。70年前,这里是解放太原战役的“大后方”,也是著名的“支前模范村”,全村16位村民为支援前线献出了生命。

  店子底村盛产杂粮、果蔬,但交通闭塞,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瓜果经常遭灾,卖土特产得骑上自行车或电动车走上几十里去县城。”孔双喜说,村民们大多是种地的好把式,饿不着肚子,却也长期挣不下钱。

  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始后,店子底村和众多革命老区村庄一样,被确定为贫困村。全村700多口人中,有149人被识别为贫困人口,连续三年遭遇冰雹灾害并且患病的孔双喜成为其中之一。

  脱贫攻坚的各项举措在这个偏僻的村庄推行开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支持下,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集体依托扶贫项目资金建起130余座大棚租给村民经营,发展采摘、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打造以“支前”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教育品牌,并且建起了支前餐厅和支前市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开办“红色讲堂”,讲精神、讲政策、讲技术,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和能力被充分激发……

  几年来,店子底村接待游客近5万人,接待参观学习人员超过10万人次。“产业富了口袋,讲堂富了脑袋”,店子底村党支部书记石狗栓说,庞大的人流不仅增加了村庄的人气,也让村民开了眼界,给他们带来商机。

  孔双喜从村集体租了两座大棚种植葡萄,因为是贫困户,被免除了租金。地里种的荞麦、谷子等杂粮和家里腌制的老咸菜等特产,出门就能拿到支前市场售卖。这位种了一辈子地的“泥腿子”还学会了使用微信、支付宝,成为销售“明星”。他说:“葡萄每年能挣1万多元钱,土特产每年也能挣5000多元钱,连咸盐都买不起的苦日子过去了。”

  像孔双喜一样,店子底村的贫困户纷纷租种大棚,到支前餐厅打工,在支前市场售卖土特产。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之前的2800元左右增加到目前的1万多元,村集体也有了可观的收入。2017年底,经过评估验收,店子底村摘掉贫困帽子。

  摆脱贫困的店子底村有了更大的目标:做优红色教育,让支前精神代代相传;做强乡村旅游等产业,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组织村外的年轻人回村创业,让村里的人气更旺。石狗栓说:“就是要聚集人气、人力、人才,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

  孔双喜脱贫后变得更加精神,一刻也闲不下来。种地、卖特产、打零工、开农家乐,样样不落下。“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政策这么好,我们不好好干怎么能行呢?”他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