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彝族“女子班”老照片见证大凉山教育巨变

2019-09-22 22:58:1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成都9月22日电(记者吴光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茫茫的四川大凉山深处,为了解决基础教育薄弱、重男轻女的问题,诞生了许多专门为彝族女童设立的“女子班”。

  1992年9月,新华社四川分社摄影记者陈燮背着相机和行囊,从成都出发,坐班车、走山路,历时3天才到达大凉山深处的普格县东山乡中心学校。这也是大凉山第一个开办彝族女子班的学校。在校期间,他与老师、孩子们同吃同住,记录下这个彝乡学校的点点滴滴。

  在陈燮的镜头下,孩子们上学的路坑坑洼洼,教室的地面也不平整,两三张木板搭在一起就是课桌。老师金华英背着不到半岁的孩子给学生们上课。没有上课铃,只能叮叮当当地敲响一个废旧的汽车轮毂。夜晚,老师在昏黄的马灯下,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批改作业。

  这样的图景,是彼时大凉山教育状况的缩影。大凉山,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一个“标本”——沟壑纵横、气候恶劣、交通闭塞。新中国成立后,大凉山“一步跨千年”。由于社会发育程度低,历史欠账深,成为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金华英说,她当年有两个梦想——一是盼望老师不用再挨家挨户找学生;二是有一天希望学校能有像样的校舍。

  当年,为了招满中心校两个班90名女孩,东山乡的干部和老师挨家挨户跑遍了周围的村子。一些家庭出不起学费,只能由老师垫付。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

  在金华英的记忆中,班里孩子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5岁,大的11岁,只有极少数的孩子有鞋穿,很多挂着鼻涕,头发散乱。当时村里绝大多数都是土坯房,人畜大部分没有分开,人们还习惯席地而坐……

  “哇!这是我呀!”2016年10月,当陈燮带着1992年的老照片,回到东山乡寻找当年的这些女孩时,已经是普格县民族中学英文老师的格及莫沙诺惊叫起来。

  照片中,她坐在教室的第二排,穿着传统的彝族小褂。一只大狗大摇大摆地从教室里穿过,留下一串爪印。

  当年的沙诺是“顶替”妹妹上的学。1990年,学校动员她父母让适龄的大妹妹格及莫沙作读书,但沙作只读了几天书便死活不愿再上学,父母只好让9岁的沙诺替妹妹上了女子班。

  这次“顶替”彻底改变了姐妹俩的人生。

  小学四年级时,沙诺考入县城的民族小学,后来进入凉山州民族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内江师范学院英语本科专业。2006年,她大学毕业后进入普格县民族中学,成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她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丈夫是一位基层法院的员额法官,俩人是中学同学。

  如今的沙诺是全家的主心骨,不管大小事,家人都会跟她商量,让她拿主意。

  被“顶替”读书的妹妹后来一直在家种田放羊,如今在普格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丈夫则在外地挣钱养家。

  过去3年中,在沙诺的帮助下,记者联系到了当年东山乡女子班中许多人。

  当年的90个女童,在27年后拥有90种不同的人生。沙诺当了老师,有人当了外科医生,有人当了工人,有些做了生意……还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没能改变宿命。

  如今的东山乡中心学校已经让老记者陈燮有些认不出了——过去的一圈平房被三栋白色的楼房取代。教室里窗明几净,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学校里一半的学生是女孩。

  村里也大变样——家家户户住进了安全住房,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

  只有中心校操场边的3棵树是当年留下的。它们枝繁叶茂,静静伫立,见证着学校27年来的发展变化。

  金华英当年的两个梦想实现了。

  今天,行走在大凉山的土地上,建得最好的房子,一定是学校。老师们再也不用挨家挨户找回放羊娃,“用教育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已成为各界的共识。

  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凉山实行15年免费教育——全面免除3年幼儿教育保教费和3年普通高中学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全州还开办了3117个“一村一幼”幼教点,截至目前已招收幼儿12.61万人。女童入学难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变。

  今年9月,沙诺又站在新的人生起点上。她考到了普格中学任教,成为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英文老师。

  站在讲台上,她目光笃定。很难想象,这位英文流利、眼睛明亮的女教师曾距离牧羊女的命运,只有一步之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