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尕海湿地“增肥记”

2019-09-24 07:22:5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兰州9月23日电 题:尕海湿地“增肥记”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王铭禹

  初秋时节的尕海湿地碧波荡漾,芳草萋萋,成群结队的水鸟拍打着翅膀穿梭在湖面和灌木丛中,不时传来阵阵叽叽喳喳的叫声。指着浩渺的水波,范龙兴奋地说:“尕海湿地一年比一年‘胖’了!”

  尕海湿地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是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之一。丰富的湿地、森林、草地资源使这里成了“鸟类天堂”,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黑颈鹤和黑鹳在这里繁衍生息。

  “尕”在当地方言中意为“小”的意思。作为保护区管理局尕海保护站的副站长,范龙在他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亲眼见证了尕海湿地由“尕”到“大”,由“瘦”到“肥”的绿色蜕变。

  范龙告诉记者,受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尕海湿地的核心部分尕海湖曾在1995年、1997年和2000年三次干涸。不仅如此,严重的虫害和鼠害也加剧了湿地的破坏程度。曾经有一段时间,草被啃得“不长个”,草原看上去一片乌黑,难见绿色。

  “尕海湿地及其泥炭资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储水、供水特别是储存碳汇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如果任由湿地继续萎缩、破坏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范龙说,保护尕海湿地刻不容缓。

  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建设引水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等措施,有针对性地防治虫鼠害。“‘对症下药’有效缓解了尕海湿地的病情。”范龙说。

  与此同时,红外相机视频监控等一系列过去在湿地保护过程中缺失的先进技术也被大力引进;面向区域内群众广泛的环保宣传则构建了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

  人努力,天帮忙。这两年,甘肃省降水量持续增大也为尕海湿地恢复性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过多年的保护和治理,保护措施成效逐渐显现,尕海湖水域面积持续扩大,草地的水源涵养和固土能力得到增强,每年到尕海的候鸟数量不断增加,尕海湿地重新恢复了生命力。

  统计显示,2018年,尕海湖最大水域面积达2580公顷。范龙介绍,“根据目测,今年面积比去年还要大,准确的数据到今年冬天湖面结冰时可测算得出。”

  生态向好,野生动物有了更好的栖息环境。近年来的调查和监测显示,该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1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种,一些曾经只在资料出现过的野生动物也现身保护区。

  前不久,范龙和同事接到了周边群众的求助电话,得知在保护区附近发现了一只受伤严重的鹿。经过查看才发现是草原上较少出现的狍子。紧急救助后,狍子“死里逃生”。

  最近几年,保护区管理局还联合兰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致力于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立勋和团队在保护区布设了相关监测网络,和管理人员合作开展重点保护动物红外相机的监测工作。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范志兰表示,湿地是地球之肾,怎么保护都不为过。当前,湿地、森林和草地资源的保护任重道远,还需要不断创新,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