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云南独龙江乡的生态脱贫实践

2019-11-05 19:38:3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昆明11月5日电 题:在保护生态中脱贫致富——云南独龙江乡的生态脱贫实践

新华社记者赵珮然

刀耕火种、烧柴取暖,曾是我国独龙族世代沿袭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独龙族聚居的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导致“树越砍越少,山越烧越秃”。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政策实施,独龙江乡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种植草果、重楼和养殖独龙牛、招引独龙蜂等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不烧山”也能脱贫致富的路子。

“过去通过刀耕火种,种出来的玉米、芋头和土豆等农作物产量低,老百姓还吃不饱肚子。”独龙江乡乡长孔玉才说,村民需要砍伐树木、采挖野生药材、猎捕野生动物去换粮食,或者吃“救济粮”。

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痛心地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独龙江乡北部区域成片的香樟树,吸引了大批盗伐者涌入,他们挥着斧头放倒一棵棵香樟,挖出根茎提炼香樟油。

穷则思变。云南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2000年开展试点。2001年以来,独龙江乡积极争取政策,实施退耕还林,全面摒弃“刀耕火种”,禁止狩猎。从2007年至2016年,独龙江乡森林覆盖率从89%增至93%以上。目前,全乡70%以上的国土被划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发现高等植物1000多种、野生动物1151种,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

然而,绿水青山的祖荫并没有让独龙族摆脱贫困。直到2011年底,独龙族还过着住在茅草房、出行靠溜索、生活靠低保的日子,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255元。

“路通了,电有了,好山好水还在,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发展产业。”这是高德荣常对独龙族乡亲们说的话。

为解决独龙族“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问题,当地党委政府意识到,不能只讲保护而不要发展,也不能只要发展而放弃保护,必须走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态脱贫之路。

“绿水青山也能变金山银山。”孔玉才说,独龙江乡依托生态优势和乡情,发展草果、重楼等药材种植和独龙牛、独龙鸡、独龙蜂等养殖业,现已初具规模。

如今,草果已成为独龙江乡最大的产业。草果种在林下,产品可以用作药材和调味香料。截至2018年底,全乡草果种植面积达6.8万亩,产量达1004吨,产值约743万元,草果种植户仅草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3000元以上。

独龙族群众烧柴取暖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变化。近年来,独龙江乡在云南省林草局的帮扶下,推行“以电代柴”项目,为村民配发电磁炉、电饭锅等家用电器。经评估,使用电器炊具后每户年均节约薪柴3立方米,占年均每户薪柴消耗量的46.2%;全乡每年可减少薪柴消耗3408立方米,相当于保护中幼林852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82吨。

独龙江乡还选聘了313名护林员,一些贫困户获得就地就业机会,每人每年有1万元的工资性收入。护林员组成的建绿保林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承接的森林抚育面积有7247亩。2019年一季度,该合作社社员通过参与森林抚育项目建设获得劳务性收入182340元,人均近1万元。

“砍树、盗猎现象几乎看不见了。”孔当村的护林员孔明光说。

“秘境”独龙江拥有独特的峡谷风貌,神秘的人文风情,发展旅游潜力巨大。2015年,巴坡村村民王春梅在自家新房里打理出一间旅游接待房,仅在当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她家住宿和餐饮接待纯收入就达6000多元。

因公路升级和景区建设而暂停开放两年后,独龙江乡今年10月1日重新开放接待游客。现在,王春梅所在的村小组每20多户就有一间旅游接待房,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