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秦巴山区谱写脱贫攻坚奋进歌

2019-11-11 19:54:3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西安11月11日电 题:敢叫天地换新颜——秦巴山区谱写脱贫攻坚奋进歌

新华社记者

地跨陕西、四川、重庆、河南、湖北、甘肃等多个省、市的秦巴山区,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任务重的地区之一,曾被称为全国除“三区三州”外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地处秦巴山区的干部群众,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与毅力,用“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冲劲与豪迈,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脱贫之歌。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几十栋川北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连接各家各户,篮球场、超市、幼儿园、图书室等分布其间……这是记者最近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凤凰包村采访时看到的景象。从曾经的泥土路、鸡鸭粪随处见,到如今干净整洁美丽新农村,凤凰包走出了涅槃新路。

53岁的张德仲是第一批搬入新居的村民,坐在崭新的二层小楼里,他一边吸烟一边感叹:“我家在凤凰包住了一辈子,以前的土坯房冬天透风,雨天和泥,家里坛坛罐罐都要用来接漏雨。要不是党和政府统一规划建新居,我这辈子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凤凰包村党支部书记张剑鹏说,过去村民居住分散、土地浪费严重,2013年通过修建集中居住区,不但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一些没有能力建房的贫困家庭,住进了由政府修建的免费廉租房,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张剑鹏说,要致富,住进新房还不够,还要挣到票子。“脱贫攻坚开始后,巴中加大了对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凤凰包和周围几个村统筹规划、‘筑巢引凤’,共同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流转土地,村里建起600多亩猕猴桃园和60多亩李子园,村民出了家门便可在产业园上班。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50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26万元。”

巴中位于川陕两省交界,所辖5县、区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典型,2013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45万户、49.43万人、贫困村699个,贫困发生率16.3%。巴中市委书记罗增斌介绍:“近5年来,包括凤凰包村在内,巴中共有598个贫困村退出,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3.7万人。”

今年22岁的王元花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大山阻隔,看孩子、做饭、种地是她每天的“活计”,她也认定:看不到山外,走不到城里,自己的一生都将这样度过。

2018年,在“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帮扶下,王元花和住在深山的5731名村民一起搬进易地扶贫安置区的藏式小楼。记者看到,这里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已经建起,小楼里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燃气灶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王元花说,江苏一家企业在坪垭藏族乡开办了扶贫车间,村里300多人成了产业工人。“3个月的培训让我学会了制作布拖鞋的手艺,底薪加计件工资令我每天只要工作8小时,一个月就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这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

记者从陇南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了解到,近年来,当地以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推动脱贫攻坚,通过培育油橄榄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和乡村旅游促增收,使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83.94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8.43万。

多口支援巧施策 生产生活双保障

自然环境恶劣、产业支撑能力弱,是制约秦巴山区发展的瓶颈性因素。找准了“病根”,就要精准施策,通过强有力的举措解决顽疾。

看着皮卡载着满满一车香菇离开,陕西省略阳县兴州街办两河口村贫困户赵波笑得合不拢嘴:“多亏了供电公司帮忙,我家的大棚实现了电加热取暖,一年种植的香菇,可有3万多元的收入!”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曾是两河口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实,山里的宝贝不少,茶叶、木耳、天麻、香菇等几十种特产,品相好、质量高,但受环境制约,产量太少。”赵波说,“2018年10月,我们村引进大棚香菇种植,但山里电压偏低,大棚电辅热设备没法使用。让人没想到的是,汉中供电公司很快更换了大容量变压器和粗截面导线,解决了我们的困境。”

据国家电网汉中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尚勇介绍,了解到两河口村急需扩大用电的情况后,他们调整了以前逐片推进的施工模式,把发展较快、用电迫切的村镇作为重点,优先实施农网改造升级,确保贫困地区充足用电、放心用电,助力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城口县地处渝川陕交界、秦巴山区腹地,常住人口不足20万。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看病难成为贫困人口的一大“心病”,有病治不好,不得不跑到数百公里外的大城市看病,患者县域内就诊率一度仅有60%左右。

脱贫攻坚开始以来,借助鲁渝医疗扶贫协作等机制,城口县引入支医专家,实现“一个专家带动一个科室、成熟一个团队”,促进当地医疗学科发展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为支医专家,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周善良来到城口县医院后,帮助院里建起微生物检验试验室,填补了临床检验的空白。周善良还带了3个徒弟,指导开展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操作,平均每天要提供20多份微生物检验报告。许多贫困户感慨:“有周大夫在,我们看病再也不用跑重庆了!”

“户种扫帚三亩半 当年越过贫困线”

“我种了五六年的铁扫帚,一亩地种农作物一年赚不到1000块钱,种铁扫帚却能赚近3000块!”湖北省郧西县观音镇黄土梁村贫困户王绍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户种扫帚三亩半,当年越过贫困线。”这是王绍彩和周边12个乡镇8000户铁扫帚种植户的真实感受。

这一改变,离不开“铁扫帚大王”胡朝柱,他创办的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年产各类扫帚500万把,合作社常年吸纳近百名贫困群众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黄土梁村2017年从贫困村名单“出列”。

作为秦巴片区国家级贫困县,郧西县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唱好脱贫攻坚“协奏曲”。郧西县委副书记汤宏说,郧西每年都会评选“精准扶贫十大模范人物”“十佳乡亲扶贫协会会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据统计,近年来,郧西共有238家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结对帮扶160个行政村,实施项目543个,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49亿元,帮扶贫困人口85754人,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34%,下降到2018年底的9.7%。”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内乡县也属于秦巴片区特困县。1992年,秦英林辞去公职返乡创立了牧原集团。为了把脱贫攻坚与主业紧密结合,秦英林优先选择并加大在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的投资力度,指导企业开展面向贫困村、贫困户的用工招聘和培训,帮助他们实现“一人上班、全家脱贫”的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就业:有正常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经培训直接就业转为养猪产业工人,月工资4000元左右;非完全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优先安排在企业的门卫、绿化、后勤等公益性岗位就业,月工资一般在2000元左右。

目前,牧原集团已在全国55个贫困县完成扶贫产业投资235亿元,建成了大批现代化生猪养殖扶贫基地,带动用工2万余人,其中1271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秦巴山区的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干部群众顽强奋斗的一个个故事,恰如一个个音符,在广袤的大地谱写出雄浑、磅礴的奋进之歌。(记者刘彤、李松、吴晓颖、王朋、冯大鹏、李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