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大陈村歌”润民心

2019-12-07 17:23:3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在浙江省江山市大陈村,散发泥土芬芳的甜美村歌让人印象深刻。近年来,大陈村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村歌为抓手,推动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成为推进农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

  大陈村位于江山城区西北10公里处,下辖7个村民小组,有458户1376人,其中党员64人。村子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古村落。但过去的大陈村,却是个典型的后进村,因村办企业倒闭欠债68万元,200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4000元,村里垃圾满地,污水横流,矛盾纠纷较多。

  2005年,退伍军人汪衍君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回乡办过企业、跑过供销、见过世面。一上任,他就认识到:“治村必须先治心,人穷志不能短。”汪衍君带领村干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先从清扫村庄保持清洁开始,然后又争取上级支持,修复了有300多年历史的汪家祠堂,修建了村道,安装了路灯。2007年,他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与他人一起创作了第一首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2008年又根据汪氏历史传说,创作了第二首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从此,村歌在全村传唱,大陈村也因村歌出名,成为江山市第一个“幸福乡村”建设示范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村歌示范基地”“中国村歌发祥地”“中国十大最美村庄”等荣誉。

  这些年来,大陈村以“党建+文化”为发展总引擎,借助村歌文化带来的叠加效应,全力打造乡村一体、动静相宜、内外兼修、农旅融合、主客共享的美丽乡村。其村歌文化有三个显著特点:

  持续时间长。大陈村的“村歌治村庄”已有12年时间,而且不断创新,队伍不断扩大。特别是《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一路高歌,传播很广。

  参与范围广。十几年来,大陈村形成男女老少齐声歌唱的氛围。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十月初十,他们都要办麻糍节,每户均派代表在“赛歌擂台”上一展歌喉,庆祝丰收,表彰“三好”(好媳妇、好孝子、好家庭)。大陈村的“村歌治村庄”经验也在江山全市农村推广,目前全市292个行政村中,有192个村已有了村歌,有些还拓展办起了农家趣味运动会,当地人称“不管男女老少,人人传唱村歌,人人载歌载舞,人人献技显能。”

  实施效果好。当地的干部群众反映,“村歌响、麻将息,舞蹈起、争吵止”,村民的生活丰富了,精神头旺了。与此同时,借助村歌带来的热度,村民们开始“秀”文化、“卖”文化,推出了统一品牌“大陈有礼”。目前,大陈村成立了旅游公司和电商公司,改造了养生精品酒店,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小吃作坊和民宿,努力将文化产业街做大做强,大大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仅“妈妈”牌大陈面一年销量就高达2000到3000吨。大陈村已成为3A级旅游景点,去年共接待游客27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创收8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产村人文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大陈村十余年的治理经验,有几点重要启示。

  千招万招,把村党支部建好建强是最根本之招。大陈村坚持一切工作到村党支部、一切工作到网格,村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服务融在网格里。坚持党建统领,这是他们最重要的经验。他们创新推行寓意“党群一家亲”的党建工作法,全村党员与农户分别结对互助,做到了党员联户全覆盖。实践证明,坚持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政策、方法一体落实,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和“金钥匙”。

  千功万功,符合实际才是真功夫。大陈村挖掘自身人文历史,探索出“用村歌治村庄”路子,是符合实际、管用有效的。各地农村千差万别,要善于从本村实际出发谋划方案、开展工作。要坚持传承,让乡村留住记忆、留住文化、留住乡愁,同时,强化创新,积极探索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加快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千道万理,抓住人心是硬道理。大陈村村歌为什么有巨大魅力?因为其寓教于乐,集思想性、艺术性、群众性于一体,是村民们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歌声,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点,比一般的说教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实践证明,村歌是乡村精神的象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做成农村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千言万语,行动是最管用的语言。万事开头难,汪衍君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一把笤帚扫出新天地”。改变习惯是难事,一开始群众漠视。后来村两委干部带头扫,发动党员接力扫,鼓励全体村民跟着扫。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让干部走进了群众的心,赢得了群众信任,改变了陈规陋习。

  千治万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是长治之道。大陈村在基层建设和治理中对实践摸索的方法,10多年不“换频道”,也不折腾,并不断汲取实践经验和群众智慧,使“后进村”蜕变成为乡村振兴的“明星村”。因此,凡是符合方向、切合实际、得到群众欢迎的决策部署,都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