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大学校园正发酵应酬文化 账单折射间贫富差距

2016-03-04 15:02:58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U154P4T8D7783036F107DT20160304084543

 

资料图

艾森网消息:踏上离乡返校的列车,何凯才回过神儿:半年来,自己省吃俭用从生活费里攒下的钱一个假期就花光了,这1500元钱几乎都用于聚会支出。

《中国青年报》报道,然而寒假的结束似乎并不意味着“聚会频繁期”的终结。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向460位大学生发放问卷,29.31%的受访者聚会频率达到每周两次以上,其中本科低年级占63.52%。所有受访者中,38.08%的大学生在聚会社交方面的开销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30%。

同学间的频繁聚餐已成负担

温是湖南一所高校大三的学生。大学伊始,她就加入了多个学生组织、社团,课余生活充实丰富。她坦言自己有非常多的聚餐,毕业季尤甚。“周末就不得空,赶场子似的。”温解释,各个组织、工作部门之间都会不定期聚餐。她觉得这种现象在各高校已经普遍存在。

她笑称自己本来就是个经常“吃土”的人,尽管聚餐通常都是AA制,每单消费人均50元左右,但凑多了也是不小的开销。

在温看来,有的聚会是必要的,大家也经常吃得、玩得很开心,但有时她觉得聚餐理由“实在太牵强”。比如在社团中,其它部门聚餐,那自己的部门也会“跟风”聚一聚。她毫不避讳地承认,有些自己真的很不愿意参加。“本来大家就忙,有时学长学姐还不会给钱,我们来分摊他们那份,所以很烦啊。”

何凯家在南方的一个小城,3年前前往哈尔滨读大学。由于学校暑假短寒假长,因此他只有寒假才会回家。亲朋好友一年不见,何凯的“档期”在回家之前就被排满了。除了大年廿九到正月初六,他几乎每天都要在外“应酬”,甚至还会有夜宵。父母都调侃他为“大忙人”。

何凯还记得回到家的当晚,父母特意为他做了一桌子好菜,本来要和高中好兄弟聚餐的何凯不好意思拒绝父母的心意,在家吃完后又匆匆赶到饭店吃第二顿晚饭。“男生之间聚餐少不了酒。”何凯有时候也不情愿,“但是图个气氛,不喝就太不给别人面子了。”一箱酒,一桌菜,何凯本来在家就吃饱了,大家都顾着喝酒谈天,满桌的菜只动了几筷子而已。

这场聚会的组织者也是请客者,何凯他们都对这种聚餐模式习以为常,当天散伙前又定了第二天的饭局。“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轮流请客,这次你请,下次我请。别人都请客了我肯定也要回请。”不管吃多少,何凯他们点菜都特别大方,用他的话说就是——“有面子”。

从发小、小学、初中、到高中,一场又一场聚会让何凯觉得“心好累”。有时他着急去下一场聚会,而上一场的还没散伙,何凯不好意思提前离开,两边都要应付着,“打游击战似的,本来好好的聚会现在觉得成了负担,还怕得罪人。”

除了聚餐之外,去KTV唱歌、打牌也成了何凯这群人的聚会方式。操着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几人成群凑一桌麻将或是斗地主,有时玩到晚上九十点都还意犹未尽。

与社会接轨的酒桌文化令人头疼

在受访大学生中,69.2%的学生表示校园内的聚会活动受到“拼酒等社会风气或其他流行文化”的影响,发起者结账、AA制、轮流卖单成为主要的结账方式。

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赵毅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喜欢活跃在各大聚会上的‘积极分子’”,相较于“跑场子”,自己宁愿在宿舍睡一天觉。但在生活里,他还是选择去参加社交聚会,“多认识一些人,刷资源”。

像大多数大学生一样,赵毅与同学们的聚会项目也无外乎吃饭、唱歌等,他认为“重要的是一种氛围”。关于饭店、KTV等娱乐活动场所的档次,他们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似乎只要离活动场地近,有一张能容得下所有人的圆桌就可以进行一次愉快的聚餐。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外联这个圈子其实就是喝酒,”赵毅坦言,酒在饭桌上自然也被赋予了更不一样的内涵。在他看来,“喝酒和抽烟一样,都是幌子,目的就是为了和人交流。”

“餐桌上喝不喝酒也必然导致不一样的效果,”赵毅说,“不喝酒就少了点趣味在里面”。社会人聚会的影子似乎也能在他们的餐桌上看到一些端倪,“和大人们聚会有一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交朋友、刷资源”。

在温记忆中,她曾作为新生班级的班级导师在军训结束时和大家一起庆祝。令她意外的是,饭还没吃几口,同桌的人就开始张罗喝酒,“目的就是要把别人灌醉。”将近4个小时,空酒瓶摆满了一个大圆桌。看着大家好像很开心,每个人都很深情的样子,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冷漠了”。

赵小北是郑州一所高校学生组织的负责人,他的学生干部头衔可以列出一长串。于他而言,从各个院系的学生组织聚会到寝室小聚,他几乎每周都有应酬。他坦言自己虽然早已适应聚会的氛围,但并不喜欢。“明明是个学生,非要搞得和进入社会工作的上班族一样,不太好。”他补充道,“作为学生,实在是没有这个必要。” 在赵小北看来,聚会的实质意义应该是聊聊天、说说话、增进感情,是不以利益为纽带的。

令赵小北头疼的还有聚会上常有的开场白,作为学生组织的负责人,他必然要当着老师的面发言。“不喜欢也不会说官话,可是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还要提前打草稿。”他表示很苦恼。

账单折射学子间的贫富差距

在受访大学生中,89.96%的学生表示聚会活动的花费来源于家庭。

同学间的聚餐消费让陈云鹤唯恐避之不及。从上大学开始,她就没再从家里要过钱。兼职做家教、在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打工、凭成绩取得的奖助学金,成为她供自己和弟弟读书的经济来源。人均上百元一次的聚会在她眼里是笔不小的开销,“够在食堂吃一周午饭了。”但她表示,班里沟通感情的聚会,“像唠家常那样的”,自己也会参加。

而对许飞来说,同学聚会应酬的账单是有价值的,同时也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你的人脉、交际圈,我父母会给我承担这部分费用。”母亲特地留给他一张信用卡,告诉他结账时直接刷卡即可。社团换届前期,许飞和朋友认为这段时间“最需要打感情基础”,所以他几乎每天都有应酬,而到底为此花费了多少,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社会互动有很多,聚餐只是其中之一,重要的从来不是吃什么。”郑州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董中煜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其一是造成一些学生的社交压力和心理焦虑,对家境不好的学生尤甚;其二是容易造成学生的层级化和对立;其三是容易形成错误的社会认知,把请客吃饭作为社交的主要获得手段,其实能力和地位才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其四是对高校声誉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降低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

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不可缺失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郝大江明确表示这种消费现象确实存在。但他认为,大学生应酬交际本身就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事项。中国文化习惯在吃饭的时候表达情感、需求,并进行沟通交流。但是这种方式多数是针对社会人的。现在一些大学生把聚餐当成一种交际平台无可厚非,但喝酒酗酒,那就是不对的。

郝大江说,社会上的应酬参与者大多都是被动的。而现在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种主动地想去吃饭、喝酒的现象,实际上是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做出的不正确的选择。例如官场气氛,就被错误地纳入学习和消费。“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郝大江明确指出,大学生通过聚餐来合理表达自己的工作交流、生活交流、经验交流,都很正常,但是这个比例是很小的。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一种人际关系,说白了就是把一些正常的、规范性的工作变成一种附加的情感交流、感情因素。

“就社会学的角度而言,从社会的整体生产方式到个人的交往方式中出现一些新的现象,并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针对这类现象,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教师廖正涛如是说。在他看来,应酬文化在高校校园里的发酵,离不开当前的时代背景。

廖正涛认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特点是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的边界更加模糊,俗称“世界扁平化”。“实际上现在大学的围墙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今天的大学和外面社会的融合比以往来的更加强烈,学生的社会气变得更重了。”廖正涛表示,人们的总体消费能力与以往相比提高很多,家庭的富裕,必然对孩子在大学里的交际行为给予一定的支持,也将此看作对孩子基本素养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以往的课本式学习也在逐渐向实践式学习过渡。

在廖正涛看来,“大学校园里,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有的人更喜欢学习课本上的一些东西,而有的人则希望学习社会技能、组织能力。”

郝大江也建议,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需要家庭和社会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认为这也许是一种社会时尚,但我们推崇更合理的形式,例如开展学术沙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