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山西农村信用社支农“输血”变“造血”

2018-01-14 11:23:47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图为农信社工作人员与农民交谈,了解生产情况和贷款需求。

  李明辉摄

  “杂粮王国”“黄金养殖带”“优质粮果带”……这些特色是山西农业的亮丽标签,但背后也有“小散弱”的尴尬。

  破瓶颈、补短板,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全方位加快金融创新,立足精准扶贫,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注入特色农业。250亿元信贷资金成了“药引子”,变“输血”为“造血”,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一个个特色产业活了,一个个贫困山村变了,12.08万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随用随贷,农民省心,发展产业不差钱

  “郭行长,给我报个名,今年还贷两万块。”在长治市壶关县店上镇瓜掌村村委会大院,农民韩秀兵扯着嗓子,向农商银行店上支行行长郭小伟喊了一声。

  “到时候直接过来就行。”郭小伟忙着填摸底表,应了一声。

  “老韩,去年贷的5万还了?”周围的村民笑着问。“去年西红柿行情不错,贷款早就还了。今年准备再贷两万元。人家农商行是随用随贷,方便!”老韩说。

  贷款难一直是农村的老问题。过去农民贷款要跑到镇上,手续多,时间长。“我们创新服务方式,化繁为简,服务到村,让农民少跑腿,贷款更省心。” 郭小伟说。

  “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山西农信社探索“政府+农信社+企业+农户”的四位一体模式,聚焦特色农业,瞄准贫困人群,提高扶持精度。优化贷款程序、优先保证额度,针对农村“老龄化”的现实,放宽贫困户年龄限制,由原来的60周岁放宽到65周岁,让更多贫困户享受到政策红利。

  “放宽条件,并不是意味着没有门槛。”郭小伟说,农信社一方面筛选信用良好的农民,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另一方面精准对接贫困户,确保扶贫贷款真正让贫困户受益。省里的各级信用社与村委会合作,按照“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意愿、有贷款意愿、有收入保障、信用观念好、遵纪守法好”的标准,确定优质客户名单。

  背包下乡,对接需求。全省农信社以58个贫困县为主战场,实现了对93.3万户贫困户的信贷基础资料、评级和授信三个全覆盖。

  忻州市岢岚县有养山羊的传统,看到别人致富,宋家沟农民吴计刚也想试一试,无奈资金短缺,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过贷款,先不说利息不少,万一失败了,就‘拉饥荒’了。”

  宋家沟信用社主任燕建军了解情况后,主动对接吴计刚,为其发放“富民贴息贷”5万元。3年内还清、免抵押、免担保、利息享受财政补贴。为了最大程度减轻养殖风险,农信社联系专业养殖户,给吴计刚提供技术指导。

  “现在咱也扬眉吐气了,去年底我脱了贫。”看着自家的羊群,吴计刚露出灿烂笑容。目前,宋家沟有296户村民享受到小额贷款。

  截至去年底,山西农信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50亿元,较年初净增129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余额达57.9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214%,占全省小额扶贫贷款的69%,增长额位居全国前列。

  精准服务,量身定做,助力“一村一品一主体”

  山多地少、土瘠水乏,山西这样的条件怎么发展农业?出路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金融服务提出新要求。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崔联会说,农信社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主要抓手,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和比较优势,为培育特色产业提供信贷支持。同时,积极引导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对接市场,把他们纳入现代农业的轨道。

  量身定做信贷产品,临汾农信社推出“富农宝”“脱贫贷”“能人宝”“果乐富”等十多种系列产品,满足种植、养殖、创业等不同资金需求。乡宁县尉庄乡黑凹村的张彦兵,2016年投资养鸡,不料苦心经营的鸡场遭遇禽流感,养殖陷入困难。关键时刻,乡宁农商行为其发放5万元的信用贷款,他不仅渡过难关,还扩大了养殖规模。

  长治市沁县出产优质小米,但过去多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产品质量安全无法保障,而且难以卖出好价格。“我们想上马小米加工项目,发展乡村旅游,无奈村集体底子薄,实在有心无力。”南集村党支部书记郑志强说。

  创新模式,农信社采取贫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组建晋农信小米加工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贾政国介绍,项目总投资150万元,按照“调产于村、精准于户、惠及于人”的模式,每年可消化200万斤优质沁州黄小米,实现贫困户人均年增收600元,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

  从提篮小卖到产业化经营,沁州黄小米名气越来越大。龙头企业带动,2千克包装的小米卖价65元,通过深加工,小米附加值成倍提高,一桶680克的婴幼儿营养小米米粉价格卖到了172元。

  “利用行业优势,为农民发展产业出谋划策。”郭小伟说,信贷员接触的信息多,对市场情况比较熟悉。当地几户农民申请贷款,种植苹果,信贷员建议,周边苹果种植面积大,市场容量有限,可以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这样避免了农民盲目跟风,有利于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

  瓜掌村过去靠种小麦,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挣钱不多。农商行发放贷款114万元,引导调结构。去年春耕,村民把种玉米、小麦的土地调整种西红柿。这简单一“调”,亩收入从千元摇身变8000元。

  金融助力,农业经营转换路径,正是融入供给侧改革的生动体现。

  优化服务,补齐短板,农村金融不能嫌贫爱富

  农村地区恰恰是金融“洼地”,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

  崔联会说,金融机构不能嫌贫爱富,特别是以服务“三农”为主旨的农信社,更要主动对接农业发展趋势,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兴旺。

  畅通绿色通道,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阳泉市盂县农商银行负责人说,其实不少农民想贷款,但因为缺乏渠道,成了隐形需求。农信社的物理网店分布到乡镇,我们继续加大力度,把基层下沉到村一级。

  “百名客户经理”进村入户行动,让客户经理走出办公室,走进农户家,摸清农户真实情况。同时宣传相关金融政策,激发农民的金融需求。

  盂县上社镇柳沟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村民祖祖辈辈种玉米、谷类为生。今年56岁的李树林,妻子常年体弱多病,长期吃药,全家生计都靠几亩地维系。他想发展养牛,但因缺资金,一直未能成行。在一次走访中,县农商行客户经理了解到李树林家的情况,主动向其介绍扶贫小额贷款。

  信贷员很快与村委会取得联系,认真细致地展开调查,把李树林一家评定信用等级为一级,授信5万元。“有这么好的政策,养牛场可以启动了。”李树林激动地说。他建成了144平方米牛圈,购买了优质牛犊5头。预计到2018年末,纯收入可达3万元。

  扶持创业就业,激活主体。晋城市陵川县推出“创业贷”产品,支持青年创业和妇女创业。在贷款支持下,县里建成创业孵化基地,开展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电子元件组装等培训,累计培训学员8000名,辐射全县12个乡镇,使越来越多农民在家门口挣钱。

  一笔笔“农家乐”贷款,让旅游景区服务提档升级,一笔笔“药材贷”,让中药材种植基地扩大规模,一笔笔“创业贷”,让青年农民加入“双创”行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