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四"字第二笔到底怎么写? 小学语文考倒一帮家长

2018-01-28 17:32:39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四”字第二笔到底怎么写 小学一年级语文考倒一帮家长

  国家语委的《笔顺规范》与小学教材也不统一,我们该相信谁

  以为自己做对了,对照一下小学一年级语文书,说不定就让你彻底懵圈。被懵到的还有多所知名高校的学霸。有些人吃惊:“是这样的吗?”“是不是教材弄错了?”

  学霸间的争论还在继续,杭州多个小学老师的意见却比较统一:不用说的,就是“横折钩”。

  懵圈和争论来自于一个字的笔顺笔画——“四”字第二笔,到底是“横折”还是“横折钩”?

  人教版语文课本上的“四”字笔顺,第二笔是“横折钩”。

  一年级语文整懵大学毕业家长

  魏女士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和文字有关的工作,自认女儿的小学作业难不倒她;她的先生姓余,更是对语文非常自信。但夫妻两人同时栽倒在这一道一年级的语文题上。

  题目:“旦”字的第二笔和“旧”字的第三笔是“乛(横折)”还是“(横折钩)”——这是一道杭州拱墅区某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题。

  妈妈选了两字均为“乛”;爸爸看到,认为两字应当都是“”。夫妻两人争执不下,去翻女儿的语文书,他们看到书上“白”字第三笔、“明”字第二笔、“四”字第二笔均为“”;而“口”字、“中”第二笔均为“乛”。

  两个人根据书本推测了好久,依然无法得到有关“旦”和“旧”那一笔的准确表述。

  他们都想说服对方,于是干脆去查资料,这一查,两人都坐不住了:一年级语文说“四”的第二笔是“”,而百度百科上显示的是“乛”。

  余先生以“四”字为例发了个朋友圈,没曾想却炸翻了评论。他例举了其中5个观点:

  观点一:相信“百度”型——“四”字第二笔就是“乛”; 观点二:教科书至上,不会错,一定是“”; 观点三:两种写法都对——规范下是“乛”,但“手写汉字笔意相连会自然出钩”;观点四:字体误差——宋体字不带钩,楷体的字中就有个小钩;观点五:“日”、“曰”型——一般的“日”字型第二笔带钩,如果是“曰”字形状的不带钩。

  前后大概一个多小时,余先生的朋友圈有了50多个赞,140多条评论,但众说纷纭,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如果那么搞不清楚答案,那么我就想找到一个何时写‘乛’、何时写‘’的规律,至少能让女儿在面对考试时做对。”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规范中,“四”字第二笔是“横折”。

  知名大学生VS一年级语文老师

  为了找到这个规律,余先生找到了钱江晚报。钱报记者去找了几所知名大学毕业的学士和硕士——他们分别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18个学生参与作答,认为“四”第二笔为“乛”的有11人,认为是“”有5人,比较模糊无法给出选择的有2人。

  很快,另一份权威材料把学霸们的疑惑推高到了新点: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97年4月7日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以宋体字笔画为准)——像“口”、“西”、“四”、“国”、“直”、“白”、“自”、“回”这样的字,相应的笔画就是“横折”。

  一年级教科书是“横折钩”,《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说是“横折”。我们该相信谁?

  “‘四’字第二笔为‘横折钩’,日常教学中,低年级学生的确会面临笔画这个问题,而且是基础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同时也是难点。”杭州下城区某知名实验小学一位高级教师说,教材由专门的编审委员会审定,是教学中最为权威的材料。从老师的角度说,他们必须按照教材来教学。“至于其他资料,如果要影响课堂,一般需要通过教材来实现。”(记者 鲍亚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