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守护遗忘在太平间的孩子

2018-04-06 17:19:36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老魏在翻阅这几年的工作记录,上面写着每个“孩子”的信息 摄影/本报记者 张小妹

  首儿所袖珍版的太平间里,蓝绿色的布帘后内嵌着三个“抽屉” 摄影/本报记者 蒋若静

  魏克俭有三本工作笔记,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本子很薄,翻起来却令人沉重。因为里面的每一行都是一个匆匆离去的小生命,没有名字,只写着代号“XX之子”。老魏不愿意用“遗体”这个词,而是叫他们“孩子”。

  多数时候,“孩子”只是在老魏工作的太平间中转,随后入土为安,短暂的生命就此画上一个小小的句号。也有迟迟没走的。其间有4个“孩子”掉了队,一直躺在“抽屉”里,保持着去世时的模样:或是裹着碎花襁褓,或是盖着一块一米长的白布……最久的躺在这里8年,远远超出了生前年龄。

  没有人来接走他们。涉及纠纷、没有证明……被“遗忘”的理由不外乎这些。除了至亲,老魏可能是唯一一个还记得他们的人。

  对于他们来说,今年,又是一个冷清的清明节。

  有人不理解,这样一份工作,老魏居然一干就是24年;有人却说,老魏这是积德;还有人说,如果真的有另一个世界,有天国,那么老魏的工作应该被称作“天国宝宝助产士”。

  工作

  袖珍版的太平间

  老魏24年与之为邻

  2010年6月26日晚上,老魏的座机响了。电话来自医院的ICU,一个女护士说:“魏师傅,您来下ICU吧,这儿有一个。”

  老魏懂“一个”是什么意思,挂了电话,他拿起挂在衣柜外面的白大褂,戴上手套,关上门,走22级台阶,从地下室出来,他对面的楼,左边是急诊,右边是住院部,都是老魏常去的地方。

  到了ICU,护士领着老魏到病床前,这是个3岁男孩,白布盖着,床边是男孩的父亲。老魏用白布裹好把男孩抱了起来,男孩的父亲陪同老魏一起来到了太平间,放下孩子的遗体后就走了。

  按照工作惯例,老魏告诉男孩父亲,遗体在太平间保存不能超过7天。事实上,多数时候家属不忍心把孩子“存”在这里,而是尽快办完火化手续,以求“死者安息、生者安心”。老魏说这句话只是例行提醒。可是,让老魏有些意外的是,过了7天,男孩家长没有来。后来,老魏多次联系家属,没有任何回应。“没有死亡证明,没有家属的委托书,医院无法处理。”老魏无奈地说。那是老魏工作的第16年。

  1994年,老魏和爱人一起从河北来到北京后,就到首儿所后勤工作。后来太平间的工作人员离职了,医院就找到老魏。老魏文化程度不高,加上当时太平间工资还算可观,老魏接受了这份在别人看来“不太好”的工作。

  跟别的医院太平间不同,首儿所的太平间很袖珍,总面积也就十几平方米,地上一个冰柜,墙上挂着一块蓝绿色的布帘。在布帘后面,三个银灰色的“抽屉”上下叠加内嵌在墙壁里,每个抽屉长2.5米,宽约1米。

  碎花襁褓裹着,或是一块白布盖着,小小的身形躺在按照成人尺寸设计的“抽屉”里,对比之下更让人心酸。“抽屉”就像是一个触发开关,拉开的瞬间往往令来送孩子的家属情绪失控,年轻的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宣泄着难以接受的痛苦。父亲坚强一些,在抽屉合上之前再去抱一抱孩子。通常,老魏会拍拍家属的肩膀,安慰几句。等家属情绪缓和些,再做之后的信息登记。

  习惯

  手机24小时开机

  无人知晓死亡何时到来

  从首儿所北门进来是一个小广场,天气好的时候,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坐在这里,晒晒太阳,等待就诊。孩子奶气的哭闹或咯咯的笑声提醒着人们,这是一所处于生命起点的医院。小广场左侧是住院部和一个矮房。两个建筑中间有个通道,挂着“医疗废弃物”的白色牌子,除了工作人员偶尔进出,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个通道。

  矮房不是个“房子”,而是通往地下室的入口。两段楼梯走下来,正对着楼梯约5米远,一扇浅白色的门把整个地下室分为了两个区域,外侧区域是两间屋子,靠楼梯那间就是老魏的值班室。说是值班室,其实是老魏的卧室,他已经在这儿连续住了24年了。白色门的另一侧,就是老魏工作的太平间。

  老魏的脚步声一响起,楼梯里就跑出来三只小猫,围着老魏的脚转圈,这是老魏收养的流浪猫。老魏一边跟小猫打招呼,一边从屋子里接了点水倒进值班室门口的碗里,小猫们喝了几口水,又顺着楼梯跑了出去。

  老魏的工作是从电话响开始的。值班室靠门的桌子上,有一部座机,座机的另一端,多数时候是急诊室、ICU或住院病区。后来增加了一部手机,由于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老魏的手机24小时开机。没有微信,不发短信,电话是老魏与病房联系的唯一渠道。电话多在夜里响起,无人知晓,死亡何时到来。

  1994年的除夕夜晚上十点钟左右,老魏值班室的电话响了,他接到通知,住院楼的8层有一名患儿病逝。挂了电话,老魏怎么也没想到第一次工作任务是除夕夜,但又不得不穿上白大褂,戴上一次性口罩和手套,硬着头皮到了病房。

  抱着小小的患儿遗体,老魏看都不敢看一眼,头脑里一片空白,从病房楼到太平间,几百米的距离,老魏不记得自己是怎么走回来的。到了太平间,打开“抽屉”,把遗体放进去后,老魏去洗了洗手,躺在床上发呆到后半夜。

  这是老魏第一次抱去世的孩子。刚工作的那段时间,老魏的老伴儿经常过来陪他,有时候跟他一起壮壮胆儿。老魏的老伴儿心软,抱着孩子一路掉眼泪。慢慢的,最初的恐惧没有了,老魏也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有的家长不忍再抱没有呼吸的孩子,老魏就帮忙抱着;有的家长心疼不舍,要自己抱着孩子送到太平间,老魏就陪着。通向太平间地下室的22级台阶似乎像一种仪式,宣告着孩子此生短暂旅途的结束,以及通向另一个世界旅途的开始。

  等待

  代号“XX之子”的“孩子”

  最长已等待8年

  每次电话响的时候,老魏会拿出抽屉里的笔记本进行记录。三个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了24年间接送的孩子情况,所有的记录都是手写,每一页从左至右被分为了五栏,分别记录了是哪个病区的患儿、死亡日期、被取走的日期,以及备注。此外还有一栏,算是“代号”,大部分没有名字,而是写着“XX之子”。老魏是小学文化,“ICU”三个字母在老魏笔下显得有些生涩,一笔一画,没有曲线。

  在这些记录里,太平间的“中转期”多数不过两三天,最快的当天就被家属取走或直接送去火化。但也有比较特殊的,2015年12月6日在急诊科病故的一个小男孩,遗体处理方式一栏还空着,后面标注的原因是“家长跑了”。

  老魏细心保存的死亡证明还原了这个小男孩仅有的生命信息:黄xx,男,2013年x月x日出生,2015年12月6日死亡,专业的医学术语描述了男孩短暂生命终结的原因。和死亡证明一起的委托书上,白纸黑字写着法定监护人的名字、联系电话等信息,男孩的父亲提交了这份委托书后就再没出现过。

  在四个被“遗忘”的孩子里,等待时间最长的就是2010年送来迟迟没接走的,已经8年了。还有一个孩子是真正的“无名氏”,如今除了老魏,或许已没有人还记得他。他是一个8岁的孩子,由福利院送到首儿所,2014年12月7日病故。由于福利院没能为孩子办理死亡证明,首儿所没有权力对遗体进行火化。这个身份信息不明朗的孩子,就此被“遗忘”在首儿所的太平间。老魏不知道,他何时才能被接走。

  心愿

  老魏只有一个心愿

  让这些“孩子”早日入土为安

  今年是老魏在首儿所工作的第24个年头,当谈及家人是否支持以及为什么到六十多岁了还做这份工作,不善言辞的老魏说,习惯了,就一直待到了现在,“家属说我这是积德”。

  太平间的工作岗位只有老魏一个人,工作性质决定了老魏不常与外界打交道,用医院同事的话说:“这个工作不怕恐惧,怕寂寞。”陪伴老魏的除了流浪猫,还有一只收养了快十年的白色哈巴狗,老魏给它起了个名字“宝儿”。“宝儿”有些腼腆,总是躲在床下,见老魏来了,就蹲在老魏脚边蹭来蹭去,非常亲昵。在老魏的生活里,如果说有些休闲,那就是在楼外遛狗了。

  在老魏的房间里,还先后短暂停留过数名弃婴。在老魏的记录里,这些弃婴往往来自“门诊楼地下室”、“花坛里”……老魏回忆说,有的是生了病的,治不了的,家长没办法就把孩子扔在了医院。有的是新生儿,身上也没什么毛病,家长可能嫌弃是个女孩,也就不要了。老魏说,这些年前前后后我一共照料了数十名弃婴,不过这种情况多在2000年以前,现在几乎没有了。

  “养了几天,就养出感情了,送走的时候特别舍不得。”老魏说,曾经有个三岁半的孩子,脑瘫,胳膊腿儿不行,但会说话,会叫爷爷奶奶,送走的时候,老魏爱人一直哭。农历八月十五的时候院里发了月饼,下着雨,老伴儿带着月饼、香蕉去福利院看孩子,孩子急得一直说:“奶奶,奶奶,回家。”老伴儿一直哄着他睡着了,才回来。

  24年的时间带来了许多变化。老魏说,最明显的变化是工作本上新增的记录越来越少。在老魏的记忆里,1997年左右工作很“忙”,那时候一个月要去病房或者急诊抱走五六个,而近几年,有时一个月都收不到电话通知。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增加了一个“抽屉”。其间换了次新的,增加了一个,现在太平间里一共3个“抽屉”,其中一个空着,用于“中转”和临时存放,另外2个“抽屉”里,是4个被“遗忘”的孩子。

  老魏轻轻打开其中一层抽屉,露出了一个碎花襁褓的一角,襁褓里是一个新生儿,2015年存放在这里,至今无人接走。

  采访结束的时候,老魏希望,这些被遗忘在太平间的遗体能够早日入土为安。(张小妹 蒋若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