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宠物墓地”为何受捧:价格2000元起 墓碑等费用另计

2018-05-16 23:49:25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点击进入下一页

  北京六环外一处“宠物墓地”。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玄增星/摄

  宠它至死

  刘大壮长眠于北京六环外的一片杨树林里。

  一条小路通往那片谷地。一路下行,进入占地100多亩的树林,才会发现每棵树下都有一块墓碑,上面刻的许多名字都是叠字,大多数落款写着“爸爸妈妈”。

  3年来,60岁的北京市民马缨几乎每个周末都会驱车20多公里来扫墓。起初她把手套、抹布等工具放在车里,后来为了方便,干脆把工具装进一个袋子,系在墓前的杨树上。

  得益于悉心的打扫,刘大壮的墓地十分干净。玻璃罩子保护黑色大理石墓碑免受雨水侵扰,周围绿草茵茵,摆满了鲜艳的假花。有时,马缨还会在墓前摆上一碗煮鸡蛋和几根火腿肠。

  “好好照顾自己,宝贝我们永远爱你。”墓碑上的一张照片下面刻着这句温柔的叮嘱。

  照片已经褪色,不过,仍能认清刘大壮的真容:一只白色的小狗。

  一

  与身畔的其他4000多只宠物——大多是猫和狗——一样,刘大壮葬身于这个名叫“宠物天堂”的地方。这四个字被刷在低矮的黄色砖墙上,并不起眼。白天,“宠物天堂”拥有墓地那种特有的安静气氛。

  但是到了晚上,这里是另一个世界。许多墓主的“爸爸妈妈”会在墓前安上路灯,夜幕降临后,树林里就亮起星星点点的光。这里甚至有太阳能供电的“念经机”,自动循环为那些已逝的动物播放经文。

  一家调研机构发布的《2014~2019中国宠物市场调查研究预测报告》称,中国的宠物数量在2015年就已达到1亿只,一年就有100多万只宠物尸体需要处理。类似“宠物天堂”的墓地,在很多地区都有。

  刘大壮躺在一口专属的棺材里。在“宠物天堂”,一块“墓地”的价格从2000元~5000元不等。棺材、墓碑和底座的费用都另外计算,有不同档次可供选择。墓碑分大小两种,小的1200元,大的1600元。水泥砌的底座100元,大理石的要1600元。

  如果选择火化,旁边就有火化炉,费用根据宠物的体重计算,20斤以下通常不超过1000元。

  这家公司的办公室里张贴着一张价格表。被问到定价是否经过物价局审核时,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收费项目并不在审核范围内,“物价局也没法管”。

  “宠物天堂”在2005年获得了营业执照,但上面标注的经营范围是“销售动物殡葬用品”。北京市民政局殡葬处工作人员则表示,“宠物殡葬”不在该部门管辖范围内。

  “宠物墓地”在过去是天方夜谭,但现在随着整个宠物业的井喷而发展。一些关注饲主与宠物关系的研究者注意到,社会生育率下降、出现“少子化”现象的同时,宠物生意却十分兴旺。一份行业报告称,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率提高和老龄化加剧,饲养宠物正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宠物是一步一步走入家庭的,不同年代的照片显示了这个过程:从前的照片里,宠物总是被关在室外的围栏里,后来它们逐渐进入室内。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一篇研究这一问题的论文称,人们养狗的动机已从过去的让狗示警、看家,转变为寻找慰藉心灵的“伴侣动物”。

  刘大壮是一只白色的“京巴”,死时12岁,在狗中算是“高龄”。它随“爸爸”姓,当初取名大壮是希望它健康、强壮。最终它死于心脏病,马缨说,患病是因为平时喂得太多,它太胖了。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刘大壮因为剧烈的疼痛时常会发出尖叫,满地打滚。马缨不得不在深夜起床,像30多年前给自己哭闹的孩子喂奶一样安抚它。她把它从柔软的狗窝里抱起来轻拍,甚至给它喂下中药“速效救心丸”。

  刘大壮的前胸和后背各背着两块“光量子能量芯片”,那是马缨在一次保健品营销活动上买的,一块价值15800元。她始终迷信,大壮能多活两年,“多亏了这两块芯片”。

  这条狗死的那天,是2015年6月15日。马缨从超市回家,看见它哀嚎得“撕心裂肺”,每隔几分钟就要犯一次病,抱起它就往宠物医院跑,边跑边在它耳边说:“壮壮别着急,妈妈救你。”

  她最终没能救得了这个相当于人类寿命60多岁的“孩子”。氧气面罩对大壮已经失效,它被转移到一只充满氧气的箱子里,但这也是徒劳。“死的时候据说七窍流血”,马缨站在门外,没敢看那最后一幕。

  当时是晚上9点多,她在医院已经待了4个多小时。“那一天真是折磨,”马缨之前想过,那一天终究会来,“但没想过这么快。”

  她的女儿在网上临时查到了“宠物天堂”,这家动物安葬中心的网页上说:“给离开亲人的宠物找一个这样的家。”

  马缨一家三口当即开车前往。路上,大壮趴在开车的“爸爸”身上,像是睡着了,体温却渐渐下降。

  夜间到来的汽车引得“宠物天堂”看院的狗汪汪乱叫,它们是这里的同类中为数不多还活蹦乱跳的。只不过,它们不是宠物,而是“看门狗”。二者在待遇上要相差很多,看门狗平时只能吃残羹剩饭,死后也没有资格进入“天堂”。

  费用并不是马缨首先考虑的问题。她只想为“孩子”找一个安息的地方。她被带到一间摆满了黑色木棺的房间,在小、中、大三个型号中选了一口中号棺材,把大壮连同它的毛毯、玩具轻轻放了进去。

  工作人员选了一块不到一平方米的地方,挖了个深坑,刚好放得下棺材。马缨最后一次摸了摸大壮,土很快把坑填平了。

  二

  张又旺通常是那个挖坑的人。今年54岁的他已在“宠物天堂”干了10多年。从看守“墓地”到修理水管、雕刻墓碑,他什么活儿都干,双手几乎永远沾着黑灰。

  在这里,张又旺见过形形色色的伤心人:有的夫妇没有孩子,把猫狗当孩子养了十几年,时常在墓前添上鲜花、饮料和水果。有的年轻人起初是一个人来,后来偶尔“领个朋友”,再后来又变成了一个人。还有的是两个女生或者两个男生一起来,他有时会问他们:“这宠物是你俩谁养的?”对方笑笑:“我俩一起养的。”他也就没再往下问。

  3年来,他几乎每周都能见到马缨。他从没见过大壮,却在一周一次的倾听中知道它一天吃早晚两顿饭,喜欢吃火腿肠,爱喝牛奶,不爱运动,平均一个星期下一次楼、洗一次澡。

  大壮刚被马缨从宠物市场花了300元钱买回家时,才满两个月,只有两只手掌大。当时,它是马缨送给正在准备高考的女儿的“礼物”。只是女儿白天上学,做生意的丈夫每天也早出晚归,最后上心照顾大壮的,只有刚退休的马缨一个人。

  在那之前,她从没养过狗,也不喜欢养狗,觉得麻烦。大壮起初在家里到处撒尿,也听不懂指令。马缨气得拍它脑袋,教它尿在报纸上,还给它买了个“宠物专用厕所”。

  “刚开始就当它是个小玩意儿,”马缨说,“后来慢慢离不开了,开始当孩子养。”

  之后的12年里,马缨每次回家,总能看到大壮趴在门口,摇着尾巴迎接她。有时候她出门旅游几天,“刚走就后悔了”,舍不得它。后来只要把行李箱在它面前一拉,它就“急了”,咬她的衣服不让她走。

  “一看见它,总感觉什么烦心事都没有了,心里痒痒的,喜欢。”马缨脸上的笑容只持续了几秒,“可是再也回不来了。”

  张又旺知道那种“痒痒的”感觉。他老家在农村,家里养过一只黄白相间的花猫,不知是谁送的,也没人给取名。冬天,一家人睡在土炕上,猫老爱往被窝里钻。他还在门上专为猫挖了个洞,盖上帘子。猫时常会用毛茸茸的脑袋把帘子顶开,“咻”地钻进屋子。

  后来,他家还养过一只黄狗,一样没名字,养到19岁的时候老死了。张又旺喜欢画画,年轻时经常骑上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八达岭、居庸关写生。高中毕业后,他在国营单位做过铁艺、画过陶瓷、雕过首饰,后来厂子倒闭,他还进过私营的饮料厂,把瓶盖一个个按在玻璃瓶上。家人给他介绍了一个邻村的姑娘,他顺顺当当地结婚生子。这些事情发生的那19年里,黄狗一直陪在身边。

  只是对张又旺来说,猫狗从来不是宠物,更不是“孩子”,只是“看门的”。他会跟它们玩一会儿,更多的时候并不在意它们的存在。

  10多年前,他经人介绍来到“宠物天堂”,因为需要看管墓地,他日夜住在这里。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杂乱地摆放着成堆的画笔、画纸和衣服,甚至还有锅碗瓢盆。

  有空了,他会蹲在一块块墓碑前,对着上边的宠物照片临摹。有的墓碑外搭了一座精巧的木头房子,有人为了宽敞,为一只宠物买了两三个“墓地”的位置,还有的墓前,汉白玉的柱子“跟故宫里的一边儿粗”。到现在,他临摹的作品已经装满了八九个文件夹,每张都用塑料膜小心地包着。

  安葬刘大壮前后加起来花了1万多元,在这里不算贵的,对马缨一家来说也不算奢侈,甚至价钱还比不上它生前挂着的那块芯片。几年前开始,“宠物天堂”不允许客户私自在墓地外搭建小房子或者高大的围栏,所有的墓碑除了大小不同,都是一样的形状和材质。据张又旺说,是以往的媒体报道带来了一些舆论压力。“有人说狗比人还娇贵”,他说。

  前段时间有位客户带着宠物骨灰去下葬,看着不远处的墓前摆着一对石狮子,喃喃自语:“要不是他们现在不让弄了,妈妈也想给你做一个更贵、更好的。”还有人特意为死去的宠物做了遗体美容。遗体美容相较于普通的宠物美容,价格至少要翻一番。

  当然,也有人刚把墓地做好就后悔了,觉得“太形式化了,自己在家摆个照片也能纪念”。

  张又旺觉得自己理解这些“客户”。“人跟人的经济条件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没什么不可理解的,都是出于需要,”他端详着自己满屋子挂的画,“搞艺术的人都浪漫,我什么都能理解。”

  他替别人挖过成百上千个墓坑,从没想过把自己死去的狗放到里面。从前那只黄狗死了,他很伤心,想来想去,就在自家院子里的桃树底下,挖个坑埋了。

  三

  这几年,土葬在“宠物天堂”已经不被允许,所有的动物遗体必须先火化才能下葬。

  《北京市动物防疫条例》规定,动物死亡后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北京市农业局兽医管理处副处长韩磊此前对媒体表示,宠物尸体可能携带致病微生物,造成病源传播。

  从2017年1月1日起,北京市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正式投入运营。全市已设立近千个收集暂存点,需无害化处理的动物尸体送交或投放入收集暂存点,由环卫运营公司清运和处理,费用由公共财政承担,市民无需付费。但是,依然有很多宠物饲养者选择将宠物遗体自行掩埋或者送到“宠物天堂”这样的地方火化。

  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宠物殡葬产业已相对成熟。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立法规定,宠物尸体必须火化。英国的宠物火化场有320多家。在香港,如果宠物主人违规乱扔乱埋宠物尸体,最高会受到2.5万港元罚款和入狱6个月的处罚。日本的宠物火葬场,不仅提供宠物火化服务,还提供告别仪式、骨灰存放等服务,甚至还有专为宠物服务的寺庙。

  大壮死后,马缨时常陷入自责,后悔没能在它生前“多抱抱它”。“我曾经以为十几年的时间特别长。”有段时间,马缨连它的照片都不敢看。如今它的照片就放在家里的柜子上,偶尔她还是会把这一张用其他照片挡住。想起曾经打过大壮,她就感到“不能原谅自己”。

  自责久了,马缨又试图自我宽慰。“走了也好,它能少受点罪。”有时她会边擦墓碑上的玻璃罩边说:“是你自己得的心脏病,这可谁都不赖。”大壮每月的狗粮至少要花200元,一次手术花上万元,她觉得自己“对得起它”。

  “走就走了吧,谁也不能永远陪谁。”马缨叹了口气。“宠物天堂”的土地租赁期限还剩大约30年,很少有人想过到期之后该怎么办。“到时候我估计已经不在了。”她说。

  起初,丈夫和女儿还经常跟她一起去扫墓,后来他们总说工作太忙,她只好一个人去。女儿今年30多岁,在一家公司做财务总监,自己在外租房居住,养了一只柴犬。同在北京,母女俩大概每半个月通一次电话,“平时没事不怎么联系”。

  张又旺也不跟家人同住。妻子住在几百米外的村子里,时常来看他。儿子在北京市区租房,房间比他的还小。80多岁的母亲还住在村里,找了个守山的活儿,每天在山脚下一坐一整天。一家四口,四散在北京的不同地方。

  最近,有人想把张又旺的画拿去拍卖,他挑了几张,骑车20多公里把画拿给儿子,让他帮自己送去。这是春节以后他第一次跟儿子见面,还带了一大包新摘的柳芽。儿子检查出脂肪肝,他听说吃柳芽能“去火”。

  他还说,儿子结不结婚、生不生子跟自己“没多大关系”。现在他只希望多卖几张画,攒点儿钱去看看黄山。活了50多岁,他几乎没旅游过。床头用胶带贴着一张皱皱巴巴的宣传画,上面的黄山云雾缭绕。

  马缨不打算再养宠物了,“养了十几年后还要遭罪”。“宠物天堂”的几只猫狗成了她新的“孩子”。每周去扫墓,她都要提前煮好肉汤,喂给院子里的一只“黑背”。狗没名字,她总叫它“小黑”。考虑到这里还有七八只猫,她还会带上猫粮。偶尔有几只猫被过路的汽车撞死,张又旺把它们埋在马路对面的桃林。他说,想它们的时候,抬头看看就行了。

  院子里的一只斑点狗得了乳腺癌,马缨花了将近1万元给它治病,最后还是徒劳。张又旺把它埋在靠近大门的一块高地,开玩笑说:“这狗活着的时候看门,死了还看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