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重点国有景区是时候跳出“门票经济”依赖了

2018-06-05 22:52:00 信息来源: 新京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门票机制改革,已成为中国旅游转型升级中,绕不过的一道门槛。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开征集完善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机制的建议,并鼓励社会各界建言献策,这预示着中国旅游或将迎来“门票经济的黄昏”。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指出,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这对民众无疑是重大利好。

  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景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权益地方化和部门化,引发旅游景区管理频现无序乱象,高票价背后是高回扣和高收益,经营项目单一,经营管理成本或决策失误转嫁消费者,价格监督失效等。这一系列诱因导致市场失衡,让景区体验价值与消费价格不对等,消费者苦不堪言。

  因此,门票机制改革,已经成为中国旅游转型升级迈向优质供给服务过程中,绕不过的一道门槛。

  本次国家发改委强调的“重点国有景区”,是以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与文物保护单位等国有公共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景区,这些资源一般都是地方的核心优势资源,承载着地方生态、文化、精神之魂,其价值不能以一张小小的门票来取代。

  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这些资源将发挥生态和文化双轮驱动,以旅游经济为主导,驱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的优化升级。因此,“小门票”实际上发挥着“大杠杆”的功能。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首先就是要还利于民生。降低门票价格,不仅满足了更多人享受公共资源、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还会拉动内需,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而这个“双赢”模式,需要景区摆脱“门票依赖”,创新业态、产品和服务,提高和拓展景区经营的转化价值、转化渠道和转化空间。

  其次是要还利于社会。在全域旅游语境中,景区不再是一个单独个体,而是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满足人们吃住行游购娱的要素经济链条。多元消费倒逼多元供给,降低门票,景区管理者必然要在景区资源的外围寻求新的价值空间,以多元化业态丰富体验,满足游客多重需求。而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大旅游目的地的过程,就是一个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过程,你来我往、主客共享空间格局和心理格局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重构新物质文明与新精神文明。近年来开展的“厕所革命”,就是很好的例证。

  最后,要还利于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全域旅游时代带来景区变革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景区之外的大旅游目的地生态建设,和地方先进文化的时尚化、创意化“活化”,都可纳入到旅游产品范畴。

  这将极大地促使地方为了满足旅游者对于优质环境的期许,而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使得旅游目的地所能辐射到的整个区域生态优化、文化复活、秩序和谐、民风热情。乡村旅游、房车自驾游等旅游业态的火热,及其产生的综合带动功能,充分说明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生态和文化价值重构,改善生态文化环境的积极作用。

  当然,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景区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规范景区门票还需要“因地制宜”,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标准。可以适度地给老弱边穷地带的景区一定的自治权限,以支持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来源与活力。总之,降低门票,甚至彻底取缔门票,是大势所趋,拥抱变革,才是可循之途。(岑梅玲子 旅游学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