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探访强制戒毒所:他们在这里重拾生活的希望

2018-06-27 17:11:53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国际禁毒日,记者走进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他们在这里重拾生活的希望

  一提到戒毒所,人们不禁会想到冷冰冰的铁窗、高墙,其实不然。这里更像是一所特殊的“医院”,和毒瘾抗争的不仅是戒毒人员,还有民警、教官、医生和社会志愿者。

  “6·26”国际禁毒日当天,本报记者跟随公安部有关负责人员来到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了解戒毒人员的生活情况。

  规范

  接受日常行为养成教育,逐渐减弱毒瘾,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走进戒毒所,第一印象便是“规范”。

  戒毒人员铺位上摆放着一个个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儿”,戒室窗明几净,从被子到牙杯、手纸,所有物品都是横成行、竖成列,十分整洁。

  入所之前,戒毒人员黄丽曾对这里的生活有些担忧,“我在家是独生子女,来这里会不会不适应?会不会受欺负?”“会不会被绑在凳子上,会不会被管教打骂……”来到戒毒所之后,她过上了“军训”一般的生活:每天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个时间段都有具体事项安排,在戒毒所工作人员的看护和指导下进行矫治学习。

  这里的戒毒人员都要在戒毒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队列训练。“很多戒毒人员之前作息、饮食都没有规律,进入戒毒所后,第一步就是接受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只有日复一日的规律生活,戒毒人员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才能好转。”戒毒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对于戒毒人员,亟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情绪管理。”在一个活动室里,几名戒毒人员正在安静地进行手工设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推出了‘静思’工作法,让他们定期从事一些手工艺品制作工作,放松身心、自我减压、反思人生,从而使毒瘾逐渐减弱,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丰富

  积极联系各类社会机构,提供多种多样的技能培训课程

  “面对毒品8种心理要不得”“帮你了解‘乔装改扮’的新型毒品”“面对下面形形色色的毒品,你准备怎么办?”在戒毒所展厅,醒目的大字令人警醒。展厅墙壁上有这样一句直击心灵的话:“每一个成瘾者背后都有难以想象的心碎往事,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这就是戒毒所工作人员的职责使命。

  记者顺着走廊走进去,戒毒所里每间屋子都有不同的功能——心理干预室、技能培训室、手工创作室、书法绘画室等。这里的工作人员说,戒毒所常年积极联系各类社会机构,尽可能为戒毒人员提供多种多样的技能培训课程。这不仅是为了帮助他们在戒毒所期间能够有所追求、有所收获,更是为了帮助他们在回归社会后,能够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实现自身价值。

  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是一个二层环形建筑,中间的空地被称为“橄榄叶文化广场”,说起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2015年的一个冬夜,铺天盖地的大雪落进了戒毒所中央的广场,当天的值班民警在请示领导后,把几个戒毒人员组织到一起,连夜扫雪,轮流上阵。随后,在戒毒所民警的提议下,一个名为“橄榄叶”的戒毒教育工作室诞生了,这块空地也被大家称作“橄榄叶文化广场”。

  “橄榄叶象征着和平与友谊,这是一种共同的记忆,也是一种认知心理干预,能帮助戒毒人员重视荣誉、重塑品格。”工作人员说。记者还注意到,今年1月,橄榄叶工作室创办了一份同名报纸,“用我们自己的平面媒体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在首期封面上,报纸主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凤凰涅槃,在磨难中成长成熟。”

  希望

  戒毒所很多成功戒毒的人员,已经志愿成为同伴教员

  “是我走错了路,被毒魔诱惑迷失了自己。是我愧对妈妈,把一次次的苦苦相劝抛在脑后。”“孩子,这个节日是爸爸对你的亏欠。爸爸一定加倍偿还,还你大海蓝天,还你父爱如山……”探访期间,恰逢几位戒毒人员正在广场上排练节目《节日的亏欠》,为戒毒所的“6·26诵读会”做准备,该节目选取父亲节、儿童节、母亲节三个节点,由几名戒毒人员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这里就像是一所学校,戒毒所的工作人员每天对我们进行各方面的指导,为我们的身心健康呕心沥血,我们没有理由不重新生活。”戒毒人员李涛深有感触,“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诵读会,从小到大我没上过舞台。这些活动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觉得自己更加自信了,父母来探望我的时候,也觉得我变化很大。”

  戒毒人员周强本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还是一名京剧爱好者,却因交友不慎,误入歧途,沾染了毒品。“其实知道吸毒不好,以前在家里也比较忌讳,但是只要和‘兄弟’在一起,就把控不了自己。”吸毒付出了沉重代价,周强说,“以后,我要多陪陪家人,还可以去公园里唱唱京剧,过健康、有意义的生活。”

  戒毒人员张凡是一名籍贯黑龙江的来京务工人员,有儿有女,生活幸福。“本来女儿也已经上高中了,生活很是安逸。是我不成器,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影响。”张凡坚定地说,“为了孩子,我一定戒!”

  据了解,目前,戒毒所已走出一大批成功戒毒的人员,其中有很多已经志愿成为同伴教员,他们怀揣着自立自强的决心,工作在首都禁毒、戒毒领域的第一线。(文中戒毒人员均为化名)(记者 张 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