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一颗马铃薯一条产业链

2018-08-28 21:26:48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图为园区工作人员在马铃薯种植基地操作无人机进行植保。

  阅读提示: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这里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雨热相对充足,具有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种植优势,所产马铃薯个大、色泽光洁、薯型整齐,且干物质含量高、口感好、耐运输、耐贮藏,产量和质量均处于全国前列。1999年以来,安定区通过创建西川农业园区,推动当地马铃薯产业逐步形成集科研开发、良种繁育、精深加工、物流营销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2009年,西川农业园区被命名为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站在那山格梁梁放展了看,满地里洋芋开花赛牡丹……”一曲《洋芋蛋之歌》,饱含了甘肃定西人的马铃薯情节。

  作为“三西”扶贫的发源地,定西从1996年起步实施“洋芋工程”以来,已经走过了22个春秋。近年来,定西市着力打造“中国薯都”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作为“中国薯都”核心区,安定区通过农业园区创建,在马铃薯产业发展进程中,坚持全产业链模式布局产业园,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让安定马铃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安定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也是全国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入最多的县(区)之一,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全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战略性主导产业。近日,记者对定西市安定区农业园区推动薯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了采访。

  做优种薯保障“生命线”

  “马铃薯品质的好坏,产量的高低,关键因素在种薯。”安定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始终把良种看作是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命线”,西川农业园区创建之初,就围绕种薯繁育推广早谋划,早布局,大力推动种薯企业发展。

  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是该园区首批成立的种薯企业之一,公司创立十余年来,累计引进选育40多个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生产原种8.8亿粒。

  从2016年开始,园区企业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安定区实施“一分种子田”工程,每年向500户贫困户免费投放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400粒,使贫困户通过种植马铃薯亩均收入达到了1500元。

  “400粒马铃薯原种,每粒按0.5元计算,价值200元,刚好能种植一分田,也就是0.1亩,当年收获就能满足2亩地的原种。”凯凯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李恺说,“第二年,这2亩地的原种种植下来可以满足20亩的一级种。第三年,种植20亩的一级种,亩产按1.5吨计算,能生产30吨的商品薯,按近几年市场价的平均值计算,大约收益在3万元左右。”

  像“爱兰”和“凯凯”公司一样,在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规模较大的马铃薯种薯企业有16家,它们组团打造安定种薯地域品牌,致力于马铃薯种薯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年生产脱毒微型薯5亿粒,占全市8亿粒的62.5%、全省10亿粒的50%、全国15亿粒的33%,其中外销4.45亿粒。这些企业在全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道路上,以企业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带动着薯农增收,正从安定区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同时,园区承担的“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建设”项目,已建成组培室、病毒检测和品质分析测试实验楼、自然光照培养室和雾培生产线,以及相应的高效节能温室,自然通风贮藏窖等配套设施,建成1000亩防虫网棚原种生产基地和5000亩一级种薯扩繁基地。现已具备年生产脱毒苗2000万株,脱毒原种3000万粒,一级种薯50000吨的生产规模。

  经过多年的努力,安定区已基本实现了优良种薯全覆盖,同时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操作,马铃薯产量大幅提升,产业扶贫成效明显。2017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01万亩,年产130多万吨,马铃薯产业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1638元,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

  做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每到马铃薯上市季节,在位于安定区巉口镇的马铃薯精深加工区,前来收购马铃薯的各类车辆都会排起长队,园区内的企业则开足马力生产,一派忙碌景象。

  2008年以来,安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00万亩,年产量130万吨以上。如何确保稳产增产让农民增收更多?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在调研中多次指出,“要发展壮大马铃薯加工企业,加强自我消化能力,稳定马铃薯价格,提高附加值。”

  近年来,安定区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的思路,积极培育壮大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为主的加工体系,建成了以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为主的马铃薯系列产品加工园区,在巉口镇以南规划建成了马铃薯精深加工区,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产业向全产业链、循环化发展。

  “园区让我们企业既有竞争,又能抱团发展,一起把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园区内薯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新俊认为,通过园区统筹,安定区在马铃薯全产业链上的潜力得以进一步释放。

  今年3月31日,安定区与中贸投(北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北京签订了共同发展马铃薯产业合作协议。中贸投公司投资2亿元作为股本金,扶持推动园区企业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公司在国内主板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推动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建设再次迈出了一大步。

  从粗淀粉加工到精淀粉加工,再到变性淀粉、马铃薯全粉加工,现在又着手马铃薯主食化推广,安定区始终把精深加工摆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目前,已依托巉口精深加工区实施了马铃薯变性淀粉研发中心项目、马铃薯精淀粉生产项目、淀粉全降解环保餐盒及包装材料项目、马铃薯休闲食品生产项目等精深加工项目20多个,以淀粉加工等低耗能低污染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全区马铃薯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56万吨,产品转化率达30%以上。

  做强企业释放带动力

  “我们与蓝天集团有合作,丰产减产,都有最低保护价,会员还能多卖两分钱,心里有底呢。”王永军是安定区团结镇鑫源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流转了1000亩地种马铃薯,今年又带动大户种植2000亩,散户种植3000亩。

  王永军口中的蓝天集团是园区内巉口精深加工区企业,负责人李幸泽说:“原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在乡镇一级建基地,原料有保障也带动了群众,这也是我们马铃薯淀粉行业内产能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

  2014年,蓝天公司牵头成立了甘肃福景堂马铃薯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目前已入股会员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农机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2000户、种植大户600户。公司通过福景堂联合社把从事马铃薯种植、收购、贩运业务的合作社吸附在一起,探索走出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蓝天模式”,推行“蓝天贷”信用担保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融资难题。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曾批示,要求“蓝天模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吴俊山是安定区香泉镇香泉村村民,2012年他将自家的8亩土地流转给了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每亩流转费用是720元,并与公司签订了10年的流转合同。“不仅有流转土地的收入,只要有空闲,我就到基地来打工,一个月能挣2800元。”吴俊山高兴地对记者说。

  如今,爱兰公司建立了较为健全的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累计推广马铃薯一级种面积200万亩,增产马铃薯1350万吨以上,带动农户1500户,新增纯收入1350亿元。基地每年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民工560人以上,支付工资960万元以上,年培训农民3800人次以上,有效辐射带动了更多农户参与到马铃薯产业化经营中而持续增收,有力地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实,在园区的大力推动下,像蓝天公司和爱兰公司这样,由企业流转土地建立种植、扩繁基地,吸纳贫困户打工就业的模式,如今已在安定区遍地开花。

  “我们做强企业,就是让这种‘企业+基地+农户’的贫困户参与模式持续释放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扶贫的惠民效应。”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屠伯平说。

  “一溜溜山来一溜溜湾,一层层梯田望不到边,一户户农家笑开颜,后坡上洋芋开花赛牡丹。”在欢快的“花儿”声中,安定马铃薯产业扬帆再起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