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长春:“里子”“面子”辩证法

2018-09-11 02:44:41 信息来源:瞭望东方周刊发布者:isen点击量:

  在长春的旧城改造中,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的原则和时序

  长春市伊通河畔的南溪湿地,治理后逐渐成为“城市之肾”

  2018年初秋,吉林省长春市伊通河畔的南溪湿地,波光粼粼。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烂洼、沙坑和鱼塘,充斥着生活垃圾和建筑废弃物。

  作为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长春实现这一转变并不容易。事实上,此前伊通河治理已有三十年之久。

  而伊通河的巨大变化,只是近两年长春建城史上最大规模旧城改造的一个缩影:在这场系统化的城市改造中,长春既挣足了“面子”,提升了城市“颜值”,也优化了“里子”,改善了城市治理运行的效能。

  一条河的接力

  从1986年算起,伊通河治理已进行了三十多年。但这项长春市多年的“一号工程”却一直难以完美收官。

  “30来年治河的经验告诉长春人,如果只治理一个区段,整个流域内的支流与另外区域的污水照样会将干净区段再次污染。”长春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王世忠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破局的契机始于两年前。

  2016年,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实地勘察伊通河现状后,明确提出在“综合”二字上做文章,要对伊通河“全流域、全区段、全方位”实施系统性改造与建设。

  “全流域、全区段指的是治理范围。”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基础设施规划研究部负责人王冬明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全方位则指的是本轮治理不是以往单一的防洪与治污,而是从水质改善、防洪安全、景观提升、交通完善、产业植入等方面多位一体、多管齐下。”王冬明说,水污染治理,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不仅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长春没有同类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边学、边干、边磨合。”他说,最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下设11个工作组、16个指挥部,建委、水利、规划等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对号入座”,进驻指挥部现场办公。

  “为了破解融资难题,我们采用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为了解决征拆难题,我们通过航拍实时监控、与政法机关建立日常沟通联系机制。”长春市征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桂林介绍说,长春的探索还包括“属地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运行机制、“河长+警长”的护河模式等。

  如今看来,这是长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治污最彻底的一次治理工程。

  为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长春一方面“敞开门”通过规划公示、微信平台互动、电话回访等多种方式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治理中;另一方面对每一项方案坚持做到不经专家论证不实施、专家意见不一致不实施。

  比如,为了解决水从哪里来,长春就研究比较了客水引进、中水回用、原水补充三个方案。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长春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据水利部数据,长春多年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56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20立方米的16%。”王冬明说,水源问题是本轮治理战役的突破口。

  如果不解决水的来源,即便将污水应截尽截、河床清淤干净,河道沉疴仍得不到根治。

  最终,中水回用成为各流域生态补水的主要方案。

  “诸如此类的方案论证还包括:调蓄池用人工手段还是生态办法?仅中段流域我们就召开了20多次论证会,既邀请了外地院士,也邀请了有本地经验的专家,拿不准就先试点。总之,要确保治理工程经得起历史检验。”王冬明说。

  “像家装一样改造城市”

  如今的伊通河成为了贯穿城市的“绿色走廊”,而这,只是长春旧城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2016年,长春启动了建城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提升工作。

  “这个决心不好下。”王世忠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旧城当改,但是内容繁杂、投入巨大、标准不一、众口难调。

  “仅说这么大的规模,最高峰时期,光一线施工就有一万多人在大兵团作战。工人怎么保障?错峰怎么安排?一个小环节的疏忽大意都可能出大问题。”他说。

  然而,长春却迎难而上,提出“像家装一样改造城市”。

  在长春市南关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再到完工验收,都组织了居民全程参与。

  “我们从全国200多家规划院中招标了37家。这些中标的规划院,被要求必须融入当地,在长春住下来,了解市民的文化和多样化需求。”南关区委书记谢志敏向本刊记者介绍,按照一个街道一个规划院的方式,社区干部带领设计院对商户和老旧居民区逐一走访,对各类问题系统梳理,逐个研究破解方法。

  “每一项设计方案都会反复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也会跟着施工队监督。”南关区平阳社区曙光街道办事处的居民马明华告诉本刊记者,街道办事处定期组织居民们学习施工管理、场地管理,他们也会跟着街道聘请的管理公司一起去查验施工材料合格证、施工材料台账、进场建材证件、质量检查和实验报告等。

  “如果老百姓不满意,项目还会推倒重来。”谢志敏说。

  比如,绿园区青年路新竹花园小区罗马广场,就在改造中叫停。

  “因为绿园区青年路街道社会监督员高金兰发现,规划设计图虽然很美观,但不方便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行走。”王世忠向本刊记者介绍,经多方研究讨论,绿园区建好的部分当即拆除,该处规划图纸按百姓实际需求重新修改,并择期复工。

  “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王世忠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中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先里子,后面子

  “改造先里子,后面子。”王世忠说,在长春的旧城改造中,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的原则和时序。

  “看不见的地方更需要下大力气。深埋在地下、看不见的地下管网,才是一座城市品质的重要体现。”他向本刊记者介绍,长春地下管网总计20343公里,亟需改造的老旧高危管网4207公里,70%集中在老城区。特别是小区排水、供水、燃气等问题,群众的投诉长期居高不下。

  “但是,地下管线复杂,天然气、光缆线等相互交错,有的建设年代久远,地下资料不全,有的一点图纸都没有。”他表示,老百姓就看着我们一米一米、一栋一栋地在淤泥里摸索着翻新,看了都说服。

  2017年,长春改造公用管网860公里,2583公里严重影响市容的电力和通信架空线实施落地或规范。

  里子要狠下苦功,面子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比如如何确定城市的色彩?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发展和色彩本身的特点等因素,同时还要确保城市的色彩、街道的色彩以及景观的色彩保持和谐统一。”王世忠说。

  20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学家朗克洛通过对诸多城市的研究,提出了“色彩地理学”学说,指出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色彩。比如老北京的灰墙灰瓦和绿树,透着古都浑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那么,属于长春的应该是怎样的颜色?

  王世忠回忆起和谢志敏一起去哈尔滨看楼的往事。

  “我们从日出看到日落,不同的光线下,不同的角度,同一座楼的颜色都会不同。”谢志敏对本刊记者说,“我们看着哈尔滨,心里想着长春。长春拥有大面积的森林、又有积雪覆盖,所以考虑城市色彩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绿色与白色的和谐关系。比如偏暖的红色,就会显得具有生命力。”

  这可就苦了来长春接活的设计公司,既要接受当地的培训,了解长春历史、学习改造总规划,还要和施工队一起蹲守着看光线。

  “两年下来,长春的干部们既要跨部门联动协作,要深入群众为人们服务,也要和各种专家打交道。现在,我们对建筑、规划里的门道算是门清了。有的精益求精,都快成了艺术家。”王世忠说。

  长春旧城改造新貌( 贾春文/摄 )

  菜园变花园

  居民楼的洗墙灯要用线装的线条,商业楼盘的则要突出渲染。长春的旧城改造中处处体现着管理者的用心。

  城市变美了,市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以前这里垃圾成山,路上尘土飞扬,别说走路了,新衣服都穿不出来。”从农村来城里准备安享晚年的丁大爷,两年前还十分郁闷,觉得城里不如农村好,甚至萌生了搬回去的想法。

  如今,他乐滋滋地在小区里认领了绿地,开始养花。

  “在家不用再忍受下水道的反味儿了,楼道整洁美观没有乱糟糟的管线了,发小广告的人员不能随意出入了,停车泊位大大增加了……”丁大爷说,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使他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以前大家在小区里私拉乱建种苞米,现在养花了;以前车外抛物一年有5000多人次,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以前大家挤公交,现在自觉排队。”谢志敏向本刊记者表示,小区里的菜园变花园,是城市文明的体现。

  “意大利道路宝公司的老总近日到长春洽谈生意,他上次来还是五年前。这次他非常惊讶地说,没想到长春变得这么美,非常羡慕,我们听了非常自豪。”谢志敏说。

  从过去插花式、零星单栋改造到如今集中成片的整体改造;从过去单纯的改造房屋,到现在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从百姓安居到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从简单改造到文化概念的注入……长春,正在打造全国城市设计的“样板间”。

  和市长一起“走遍长春”

  “前期改造好了,后期如何管好?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王世忠接受本刊采访之后,匆匆赶往火车站,前去参与副市长周贺带队的“走遍长春”行动。

  从2017年4月20日起,长春正式启动“走遍长春”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项行动。专项行动由长春市城管委办公室具体组织,从长春市建委、市容环卫局、园林局、规划局和公用局等机关,抽调主要处室负责人和后备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利用周末时间,深入街路、居民小区和单位庭院。据了解,该项工作因实地开展问题排查,颇受市民欢迎。

  2018年,“走遍长春”专项行动工作组的组成部门由5个增至7个,增加了环保局、房地局,工作组由43个增到60个,参加人员由215人增至300人。

  “走起来发现问题,实地解决问题。”中央党校教授岳亮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面对旧城改造提升工程这项艰巨任务,长春的各级城市管理者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无论是个人的业务能力,还是工作作风,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和优化。”

  “得到淬炼的干部,必将强劲地支撑长春全面发展。”他说。2017年,长春以8%的GDP增速领跑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增速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总量达到6530亿元,比去年净增544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358亿元,同比增长10.7%,工业增加值2655亿元,同比增长9%,在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首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长春依然保持了7.4%的GDP增速。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融雪/吉林长春报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