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大江东去

2018-09-13 01:36:11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在丽江石鼓的长江第一湾,长江自此由向南改向东北,流入中原。视觉中国供图

  因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整个绥江县城就地后靠。视觉中国供图

  湖南夜市中的人。视觉中国供图

  搬迁前的三峡移民。视觉中国供图

  重庆的长江边上,人们在薄雾中钓鱼。视觉中国供图

  南京长江大桥正在封闭改造。视觉中国供图

  热浆糊般的夏天,江边多了好些胳膊和腿。小孩在“那条很长的河”里凫水,老大爷在岸边喊上几嗓,拴着拖鞋扎了一个猛子。

  入夜,江水是消夏宝地,有吃火锅的,有打麻将的,藤条椅索性支在水中,坐在上面的人亮着白花花的肚皮,腿泡在江里。

  子时,人群渐去,城市安静下来,只有江水发出声响。它自西向东,在中国版图上横贯出一条轴线,出世界屋脊,跨峻岭险滩,细密支流连湖入川。再从轴线向两侧晕染,让6亿人生活在水边。

  6亿人与长江共生。在上游丽江,东巴文化相信水是“自然神的鲜血”。纳西少年在成人礼上要围一条红色腰带,上面绣着的图案寓意“头枕玉龙雪山,腰系金沙江水”。

  当长江流至赤水河,水更贵了。这是长江上游唯一没有修建大坝的自由支流,中国能叫得上名字的顶级白酒,多产于此。酒企养活沿岸人,女工只用7秒就能拴好茅台标志性的红丝带。

  至三峡,人与水要想个法子相处。每1000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位三峡移民。重庆云阳人外迁到上海崇明岛,有人带走老家的黄土,有人带来故乡的黄桷树苗。一位移民去世时把车票传给子女,告诉他们自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长江与人自远古相伴,北方居民即便不饮长江水、不食长江鱼,也在大气复杂的运动后,受益于长江气候。对于很多中国人,这条大江不是生母,就是乳娘。

  1

  纳西人杨树高的家在“长江第一湾”靠上100里,一张口全都是水的故事。

  “长江本是自北向南流,到这里突然来了个急转弯,改向东北,奔入中原。”杨树高内穿麻衣,外披羊皮坎肩,面色黝黑,就像古老壁毯上的人形,与背景区分不开。

  他手指的方向,连绵的青山像地球的静脉曲张,河水在山间填充。因为这个弯,长江成为一条中国内河,不至于流向境外。

  幼时,爷爷抱着杨树高念东巴经,每个纳西小孩都得到同样的教诲:“不要往河里吐唾沫,否则会变成猪。”洗衣服也要把河水舀出来,污水不能流进河里。

  他们有70多种仪式,祭天、祭自然,认为人和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相信灵魂不死。

  “纳西文化是人类的童年,但长江上游的文化常常被忽略。”杨树高研究纳西文化多年,信仰东巴教,但他的女儿已经不信了。

  下游的经济繁荣抢走了许多注意力,杨树高感觉到文化上的不平等,“其实下游总是对上游充满想象。”

  将近400年前,江苏江阴人徐霞客万里遐征,为期四年询江问源,厘清了金沙江、岷江、大渡河三者水系脉络。在游记中写下“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是对少有外人涉足的丽江古城的第一声赞美。

  在“长江第一湾”滚滚东流水旁,徐霞客的雕像北望昆仑江源。这是去年江阴市徐氏宗亲捐资,在丽江设立的。

  河道像弹簧,收紧两端。湄潭县藏在贵州遵义的一片茶园里。抗战时期,浙大顺流西迁,一批知识精英在这里汇集。竺可桢一边放羊、一边教书,老百姓贡献出自家煤油灯。

  河水还往内陆运去同济师生和故宫的宝贝。在四川宜宾东郊,一个叫李庄的古镇保留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硝烟驱赶之下,与民众流亡同步的是“文化迁川”运动。那是李庄人口与智力密度的高峰。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据说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当时接收国际邮件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即可送达。

  这段历史隐秘在战争的宏大叙事之外,当事人却记得往昔情谊。如今,李庄古镇的开发和保护由同济大学免费规划和指导;李庄中学每年都会迎来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李庄还在2016年建成同济医院,医疗资源部分共享;去年是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远在2000公里外的李庄举行了一场110人参加的马拉松,活动的名字叫“溯源李庄,同跑初心”。

  当时,李庄地处长江上游,同济来自下游,从下游到上游的外来人有了“下江人”的统称。

  2

  住在上游的人,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也会成为“下江人”。

  过了朝天门,重庆的江景繁华衰减,静谧浮出水面。水边的石子被冲得泛出灰色,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花边。老房子旧家,已经淹没在“花边”底下。

  千禧年,第一批三峡移民落户上海,徐继波第一个下了船,落脚在崇明的土地。他抱着家乡树苗的照片被放大、再放大,挂在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的墙上。

  他先被安置在侯家镇横河村,后合并到陈桥镇鳌山村。2004年6月,因土地征用,他们一家从农民变成了市民,分了两套拆迁房。

  因为手里的房子,三峡移民看见他就说他“发了”。起初,他还做农民,后来进了机械加工厂,厂子是夕阳产业,倒闭了,他又成了保洁公司清扫组的一名组长,用浓重的重庆普通话劝阻人不要乱扔烟头。他还当上了区政协委员,自称是唯一一个“骑电瓶车去开政协会议的委员”。

  当年75岁的父亲没有随他一起搬走,几年后,想儿子的老父亲在电话里哭了,“我老了。”父亲说,“我只能是一个农民。”

  三峡移民纪念馆的墙上还有更多照片,哭泣的、沉思的、迎来新生命的……这个以江边岩石为造型的纪念馆位于重庆万州,三峡工程120多万移民中,万州的移民超过26万人。

  在万州,有不少以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命名的街道,比如上海大道、厦门大道,因水淹而重建的新城得到过东部发达地方的援建资金。

  纪念馆里有个展区张贴着此地的移民史。春秋时期,巴族廪君部率五姓西迁,从湖北宜都县到重庆涪陵。巴人入川后,继续沿长江向西迁徙,到达今重庆后,又沿嘉陵江向川东腹地挺进,是三峡地区见于记载最早的大规模移民事件。

  到了元明清,四川、湖北久经战乱,人口耗损、田亩荒芜,明代和清代发起两次“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三峡地区停留了大量人口。他们的后代渐渐习惯向水讨生活,如今永远上了岸。

  3

  呀莫嗨么!喔——嗬!

  天之下,地之上

  一条大河在流淌

  天之下,地之上

  一根绳索绊大江

  天之下,地之上

  一群纤夫在歌唱

  晨雾像一根烟柱似的在江上移动着,碰到青山,便顺势铺展开去,一头钻进峡谷。86岁的老船长易德华在清晨唱起“金江号子”,他身后是云南北大门昭通和向家坝水电站,长江从这里流向四川。

  易德华不再挺直的肩背上留有纤绳的痕迹。别说是人,就算是江边的岩石,也留下过磨痕。“弄船人苦中苦,天晴下雨都在河坝头。”他说。

  金江号子是拉纤时用来打气的口号,现在被改编成歌唱新时代的调子。拢船人、弄船人、船老大、舵爷、茶官头这些旧日称谓也都换作船长、大副、轮机长……

  以前,除了这些江边“走水人”,渔民每天的生计也都在水里、在网上。水边生活,一网下去,一排两百个网眼,在水下绵延10米,像一堵城墙。拉上来时,网格上粘着白白灰灰的小鱼,如同晾晒的素色床单。

  蓄水之后,洄游鱼类少了。下河捉鱼的营生也作了古。在昭通绥江,新县城划为A、B、C三个区,老邻居碰了面,先说自己住在哪个区。2012年,建设向家坝水电站时,6万居民就地后靠。

  搬迁启动仪式那天,火红色的标语引人注目,右边是“高效率快节奏大搬迁大发展”,左边是“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搬新家”。

  一座新城就像当地的苦竹,几乎一夜之间蹿出石缝。建设时,流动人口激增,施工的、进料的、做生意的。据说宜宾一个小姑娘跑到绥江C区工地上卖矿泉水,一个夏天赚了8万多元。

  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说,本县没有金库,要从外县调款,平时一个月一次,也就2000多万元。新城的战役一打响,急需大量现钞,每周就要调一次,一次拉一个亿过来。在大山里押运现钞,让人提心吊胆。

  绥江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搬迁。许多基础设施还没建好,但人们已经搬进了楼里。有户移民要把一套家具搬到19楼,当时电梯还没开通,搬家公司要价3万元,足够买一套新的。

  一个叫柯昌富的老人,用四个车轮上的轴承做了一个手推平板车,把家里的东西打成一个个小包,背出院坝,再用小推车一包包推到新城。搬运床铺和橱柜时,全部拆成一块块木板,编上号,运到新家再逐个拼接起来。他往返一趟五六公里,风雨无阻,用了一个多月搬进新家。祖坟和古树都跟着搬迁了。

  向家坝水电站下闸蓄水的第5天,江水上涨,有500多年历史的绥江老城缓缓沉入江底。上午10点,整个老县城已经淹没了五分之四,江面上除了一些被砍断的树枝外,几乎找不到一点老城的轮廓。

  那几日,有个老大娘天天守在江边,看着江水的水位一天天增长,慢慢淹没自己曾经的家。

  自从搬进新城,老人走失的事经常发生。街道还没来得及命名,楼房还是施工时的栋号。就算是年轻人,也有摸错家门或是找不到家的。

  一些农民搬迁到县城后,总是在傍晚五六点钟去买菜,能便宜几毛钱。他们在规划的绿化带上强行开出小条菜地,在水位回落时,抢着在岸边种上粮食。祖辈栖居的江边,在政策上已不属于他们,但血液里的水分无法沥干。

  举行拆除仪式的前一天傍晚,成千上万只金沙雀在县政府楼前的屋顶上、电线杆上,黑压压地叫。有人本想给老城留下些照片,却被飞旋的鸟包围起来。

  第二天再去,一只鸟也不见了。在适应大自然、感知大自然方面,动物比人要灵敏得多。

  4

  过了三峡,舟至长江中游,河道迂回曲折,江面宽展,滋养江汉平原。河边有种潮乎乎的气味,大鱼捕捉小鱼,打得水面噼啪响。

  湘江、资水、沅江、澧水,从东到西依次分布,在沿途接纳大小溪流之后,全部汇入洞庭湖。老话说,两湖熟天下足。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家乡的小吃天下无双,有些人即便出去闯荡了一圈,见了些世面,也咬死不肯松口。

  重庆是码头文化,火锅就是码头菜,没时间做精致的,干脆一锅煮。喝了几杯山城啤酒,上头上脸,胡乱朝着江边伸手一指:“重庆,你随便耍,哥子给你扎起!”

  还有西南地区的烤鱼,沿着鱼腹正中一剖为二,用筷子或者篾条撑开,取盐和辣椒粉腌制一下,就可以坐等夜色降临了。脚下泡着江水,眼前是家乡的一缕热气。

  到了湖南,火锅是不大吃的,街上湘菜很多,川菜馆子少,北方菜更少。

  “在湖南,吃辣有鄙视链,越是山区越能吃辣。”一位当地人说。将生辣椒置于炭火或煤火上烤熟,撕去焦皮后,用麻油酱油调味,或是将生辣椒切条,用油煎熟,以盐和豆豉调味。总之,餐桌上少不了辣椒。

  在城市深处,通宵营业的小馆子,老板面冷心热,烧得一手好菜。除了传统的口味虾,还有价格不便宜的口味蛇,又香又辣,味入肌理。

  吃夜宵多是复数,三朋五友,吃完一顿辣,摇摇晃晃回家。“湖南人爱交朋友。做互联网社交的很多人是湖南人。”当地高新区的一位管理者说。

  “微信之父”张小龙、快手创始人宿华、陌陌创始人唐岩、映客创始人奉佑生、世纪佳缘龚海燕、58同城姚劲波都是湖南人。前两年,湖南当地趁着机缘,开始筹划移动互联网岳麓峰会,专门把开会时间定在清明节,趁大佬回乡探亲时举办。

  不过,一本诗集很难被屏幕取代。岳麓书社摆着一块上了年岁的木桌,古籍室里陈放着3万余册品相上乘的明清刻本和民国印刷本。老楼歪歪扭扭地立在闹市,灰墙木窗外,据说是橘子洲烟花的最佳观赏点。

  站在岳阳楼上,洞庭湖的江面映着云光。以前,采砂船在江上川流不息,阳光下透着微微的铁锈味。再早之前,这是滕子京被贬黜的边远地区,他治水患、筑堰堤、尝辛辣。如今,与时俱进的人们都盼着分一杯互联网的甜羹。

  5

  朱自清在那篇著名的《背影》里写: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长江流至下游,江阔水深,两岸土地上站的人也稠密起来。上世纪60年代以前,若要过江,散文家描述的情景便要重现。

  当时,中国的铁路线还不似这般密密麻麻。两条大动脉,一是从天津到南京浦口的津浦线,一是南京到上海的沪宁线。河道掐断路的进取心,由于长江阻隔,动脉不能连接。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想了个法子,火车从铁路一直开到栈桥上,再用轮渡把整个车厢运到对岸,每天大约通过8次。

  现在,如果有人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会经过100多座桥。它们从头顶缓缓而过,斜拉桥的拉索辐射出几何之美;吊桥在江上画出一道抛物线;拱桥插进山谷,跃出一道彩虹。

  等到夜晚,面色坚毅的桥又换了副面孔,灯光增加了柔情。久坐办公室的人们喜欢到桥下散步,吹一吹晚风。

  水离不开桥,桥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水。长江上这些形态各异的桥,都要从南京长江大桥说起。它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建成于1968年,又称“争气桥”。

  南京滨江花园距离大桥只有几百米,在社区居委会的4楼,有一座微型博物馆,展出的主题只有一个——大桥下的文化。

  几十年前,这里住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工,棚户区改造后,老桥工们都搬走了,当初的记忆留在了这间不算宽敞的屋子里。

  冯永祥是微型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老年人来这里主要是为了缅怀,青年来这里看主要是好奇。”

  展厅橱窗里挂着大桥图纸、设计模型、桥工的帽子、口哨和工具。印有大桥图案的茶缸、暖壶、洗脸盆、钟表、粮票和笔记本组成一个几十年前微型的家。

  与大桥的合影就更多了。这块地标建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人“必到此留影”之处。人们的衣着、表情和动作全是时代缩影。

  一位志愿者说,他给博物馆捐藏品,记录下的都是大桥的辉煌,他更想让人们记住的,是这座大桥建设者们的精神,是中国的建设者们面临困境,这才是这座大桥留给南京最深刻的城市记忆。

  工程设计的难度自不必说。大桥每个墩底部面积400多平方米,比一个篮球场还大。有一年9月,洪水把北岸锚冲断,只剩主锚锚定位置,五号墩在水里摆来摆去,建造者回忆,那是最危急的一个时刻。

  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浇筑大桥筋骨的是一群20岁出头的桥工,头顶蓝天,脚踩波涛。

  上世纪60年代,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来南京燕子矶公社招工,冯永祥立马报了名。工人要求很简单:年轻力壮、政治背景清白、长相端正即可。

  大桥建设分四大工种:装吊工、铆工、木工、混凝土工。冯永祥是装吊工,技术含量不高,但极其艰苦。建铁路桥时,装吊工要跟着铁路走,他负责铲道渣。夜里零下五六摄氏度,工人们手拿铁锹一锹一锹地铲,将道渣装进火车皮上的竹筐里,拖到别处再倒出来,“铲道渣的时候,衣服都汗湿了,等坐到火车皮上风一吹又冻得发抖。”

  铆工也不容易,一个铆枪19.8公斤重,有时得举到头上去钉,钉一个需要半分钟,一方面胳膊吃不消,另一方面铆枪震动、噪音太大,很多铆工后来耳朵都不大好。搞电焊的,一个班下来,烟熏火燎,晚上回去睡一觉,眼睛就睁不开了,去医院拿点药,第二天接着来。

  8年时间,天堑终于变成通途。通车那天,人们印象最深的是红色多,挂幅、车头大红花。第一辆开过大桥的彩车上,有一尊高大的毛主席塑像。桥上是人、路上是人、连树上都站满了人。据说,那天挤掉的鞋就装了两个卡车。

  南京军区为检验大桥质量和部队战备情况,组织80辆坦克和60多辆轮式车辆编队驶过大桥。

  大桥成了工人阶级的精神图腾,刻着毛主席语录,塑造了三面红旗,引桥建了工字堡。当年桥上白玉兰灯的造型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定下的,符合中国人审美。

  1966年,南京长江大桥外观模型第一次对外公布,当时要选两名表现积极的工人和模型一起游行。冯永祥被选中了。

  他和另一名同事身着军装,手握冲锋枪,分列大桥模型的左右两侧。卡车载着他们从鼓楼一直开到了挹江门。“我站在卡车上一动不动。”冯永祥迎接着人们的注视,“觉得自己那一刻就是一个战士。”

  如今,冯永祥坐在老旧的椅子上,从挎包里掏出一个本子。他是桥工联谊会的会长,本子里是老桥工的联系电话,有人的名字已经画上了框,手写注释于某一年去世。

  1999年,冯永祥第一次发起桥工联谊会。与当时最好的朋友30多年没见,第一眼看到对方,竟都愣住了。

  任发德80多岁了,是当时大桥摄影组组长,挂着德国产的哈夫林相机,为南京长江大桥拍摄了二三十万张相片。直到现在,天一晴,他还是坐不住。

  “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参与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我感到很自豪。”钢筋工袁建昌赚了工资,攒了180元,买了部照相机。一有时间就去桥上拍照,几个拍摄最佳点,他都掌握了。

  原先宝塔桥有家照相馆,大桥一通车,就改名为大桥照相馆,生意异常红火,没几年就成为南京当时最大的照相馆之一。

  同样以大桥命名的还有大桥饭店、大桥电影院、大桥牌烟花……就连第一辆南京本地产的自行车也叫大桥牌。

  黄庆桥父辈从湖南搬到南京,大哥在秋天出生,叫黄秋桥,二哥在春天出生,叫黄春桥。南京是个火炉,那时候没空调,三兄弟经常带着席子去桥下乘凉,一待就待到晚上十一二点。

  在大桥的家属区大院,年纪四五十岁的人里有很多重名,那时候哪家生了孩子,老大起名叫长江,老二就叫大桥,还有的干脆叫桥墩、钢梁、铁柱。

  冯永祥的儿子在大桥建成的第二年出生,起名冯飞桥。“大桥是我人生的重头戏。”他说。

  6

  上海街道两边的梧桐树叶,绿色非常年轻,在车速加快后成了两道绿流,把许许多多的人脸以及商店、高楼也流动了进去。

  黄浦江是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在经历了那么多山峰河谷、平原丘陵和城市景观后,长江在上海崇明入海。

  “上海是江南水乡,不缺水,但缺好水。我们是长江的最后一站,吃的是上游的洗脚水。”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开玩笑说,“10年前,区长最大的本事是拆了房子造房子,现在是拆了房子造绿。”

  他说,崇明未来的发展,不听人话,听鸟语。“但是岛上的70万人怎么办?”

  崇明岛有许多绿地、水地和滩涂。阳光正好时,绿叶不动,街道干净,这也许有三峡移民徐继波的一分力。

  崇明岛“下腹”靠江处有个堡渔村,以前叫“长江队”,全称长江渔业大队。上海除了有世界闻名的陆家嘴,也有出卖体力的捕鱼人。

  明代万历年间的《崇明县志》上写道,“崇人生长海滨,尽得水族之性,故善渔”。

  抬眼望天,低头见水,唯独看不到岸。崇明附近水域,一月有鳗苗,三四月有刀鲚,五六月有凤鲚,白虾几乎不论季节、下网就有,以往渔民一年四季都可在长江入海口“捞金”。

  随着水库建设,长江新航道的规划,长江口禁捕区域越来越大。去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昔日的“船上人”陆续都上了岸。

  上海超过七成的饮用水都来自长江,超过1300万人口受益于此。纵观世界历史,繁华多依水兴起。长江边上的日子,总是离不开水。人们靠水灌溉、吃水解渴、下水捉鱼、用水运输。除了经济效益,单单是望着江水也提供了足够的审美价值。不然,怎么会有古人面对长江,吟诵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983年8月7日,一个平凡的周日的晚上,下班回家的人们习惯性打开电视机,一部名叫《话说长江》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在那个旅游还属于奢侈消费的时代中,中国人第一次以各种难以想象的角度看到了长江的全貌。

  在此之前,他们与长江的故事,只是自己知晓的一个小节。(杨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