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指标扶贫”带偏了脱贫攻坚

2018-09-15 02:45:39 信息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为“完成指标”,2000万元建大棚多成摆设,变相“发钱”养懒汉……

  “指标扶贫”带偏了脱贫攻坚

  漫画:曹一

  本报记者杨玉华、吴慧珺

  “花钱有任务,项目有指标,不求效果佳,但求不扣分。”这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日前在基层采访时,听到的一些基层扶贫干部打趣的说法。略显夸张的言语背后,透露出扶贫干部对“指标扶贫”的无奈。

  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近年来,一些基层扶贫工作被简单化变成下任务、定指标,并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导致扶贫工作“跑偏”。特别是在扶贫投入方面,使用产业扶贫资金有指标、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也有指标,为足额定量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标任务,一些地方只能“突击”花钱,在缺乏科学规划的情况下拍脑袋决策、简单化分钱,导致扶贫资金被滥用甚至冒用,没能真正惠及贫困户。

  扶贫项目草草报,扶贫资金打水漂

  一个县14个贫困村中有11个“拍脑袋”选择了大棚蔬菜产业,共新建大棚2200多亩,仅大棚造价就在2000万元以上,但多数都成了摆设

  “转眼快一年了。”贫困户胡荣华说,“还是没有等到政府曾经承诺的分红。”每天经过村头的这片大棚地,他都会不由地生出埋怨。

  “去年村里跟我们说得好好的,今年一季度就有分红了,今年过去一大半,到现在也没见着动静,这不是哄我们老百姓么?”胡荣华说,本来盼着产业大棚致富,现在却落空了。

  胡荣华是中部省份一个贫困村的村民,他所说的大棚曾是当地政府紧急上马的一个年度扶贫项目,然而钱花了却并没给他们带来实惠。

  熟悉内情的当地驻村扶贫队长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去年年底,上级部门紧急下达产业扶贫任务,要求在30天内把打到村账上的产业扶贫奖金花掉。为完成任务,村里只好突击花钱,在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和论证的情况下,花费140余万元,盖了140亩蔬菜大棚。

  “要是账上的钱不花出去,上面来督查,又要挨批。”该贫困村一位基层干部无奈地告诉记者。

  为了能在2018年到来之前,顺利地花掉趴在账上的产业扶贫资金,该村隶属的县级主管部门找来一家标榜发展生态农业的大棚制造企业,为该村建设140万亩蔬菜大棚,并与该村签订扶贫(蔬菜)产业园合作协议书。

  根据协议,该村扶贫产业园项目由该企业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该村将县里2017年给予的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产业园项目作为合作入股资金。公司自收到股金之日起,每年根据收益情况进行分红。

  然而,产业园建设运营情况让人大跌眼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该村建设的扶贫蔬菜大棚产业园内看到,140亩的大棚只种了20亩左右的鸡毛菜,销售价格与村民在自家菜地种的菜价几乎无差。剩余120亩左右的大棚内荒草丛生,有的只有一个大棚支架,产业园区路面到处都是被雨水冲刷过的塌陷路段,百草枯农药瓶三三两两被丢在路边。

  140亩的大棚,建成半年有余,收益甚少,且只带动了一户贫困户就业。大棚附近有一座小房子,一位该公司派来看守园区的工人正在纳凉。“我不是本地人,是公司派我来这看大棚的,目前很多棚还没开荒,也没啥收益。”

  该工人告诉记者,这个扶贫产业园除了他,还有一位村里的贫困户帮忙除除草。而之前该公司给村里的承诺是带动不少于10人到产业园就业。

  不仅如此,合同履行情况也是不尽如人意。该村干部告诉记者,2017年8月签的合同,一年多过去了,农民的土地流转租金、风险保证金、村集体分红皆未到账,该村村民曾多次到该县政府上访,均无果。

  记者调研了解到,在脱贫攻坚中,为了防止乡村产业发展资金滞留导致种植养殖业奖补资金被退回、帮扶单位帮扶资金闲置、产业项目欠缺等问题,不少地方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制定了考核目标,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花掉上级发放的扶贫项目资金。然而,这种“限时完成”的指标考核,往往使基层干部“病急乱投医”,不求钱用得好,只求钱能按时花出去,扶贫项目草草报,扶贫资金打水漂。

  “当时考虑的是把钱花出去,不管怎么样先把考核指标完成,我们也没想到发展成现在这样,100多万元眼看着就这么打水漂了,确实浪费得心疼啊。”上述村干部说。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这个贫困村所在的县里,14个贫困村中有11个与该村类似,“拍脑袋”选择了大棚蔬菜产业,共新建蔬菜大棚2200多亩,仅大棚造价就在2000万元以上,但当地多位驻村扶贫干部坦言,“一年过去了,多数大棚都成了摆设,没有产出实际效益。”

  农户贷款企业用,扶贫变“发钱”

  每个贫困户每年必须要完成一定量的贷款任务,为通过考核验收,“户贷户用”变成了“户贷企用”。原本精准到人的金融扶贫政策,变成了一些企业低成本融资的新渠道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66岁的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大路乡大路村贫困户张久持,热情招呼着在葡萄园里采摘的客人。

  得益于小额扶贫贷款这一金融扶贫政策,去年4月,张久持从银行贷款4万元,利用之前在葡萄园打零工学到的种植技术,承包3个大棚,种上了900株葡萄。

  “以前一年也有5万块钱的贷款,说是给我们贫困户的贷款,但也没看到过钱,每年就拿3000元的分红。”张久持告诉记者,现在有技术又有钱,就自己干了。去年净利润有2万,今年估计能挣3万。

  “我懂技术,早就想自己种了,以前可不就是没钱啊!”望着一株株结满果子的葡萄藤,张久持用黝黑的手臂蹭了蹭脸上的汗珠,笑得合不拢嘴。“感谢政府给我这个老头子办了贷款,还免除了棚租费,以前就等着政府‘发钱’过日子,现在自力更生,越干越有劲头了,没想到我一把年纪还过上了新生活。”

  小额扶贫贷款让张久持在临近古稀之年过上了幸福生活,然而,并非所有贫困户都能享受到这项资金扶持。

  与张久持一镇之隔的冯庙镇大王村贫困户王墩喜,根据政策可以享受到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然而,由于被村里认定为缺乏技术和市场,以他和其他一些贫困户名义申请到的扶贫贷款最终以入股方式交由当地一家家具厂使用,他们这些贫困户则定期拿些分红。

  据了解,扶贫小额贷款是近年来广泛推行的金融扶贫政策,主要用于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难题。然而,这一原本精准到人的金融扶贫政策,在一些地方却出现“跑偏”,变成一些企业低成本融资的新渠道。

  全国扶贫办的督查显示,全国扶贫小额信贷已累计发放4700亿元,其中“户贷企用”的现象较为突出。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在2018金融扶贫培训班上表示,“户贷企用”使贷款没有真正用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上,违背了政策设计的初衷。

  据了解,扶贫贷款之所以从“户贷户用”变味成“户贷企用”,有客观原因,即一些贫困户本身能力不足,不具备发展产业的能力,为了增加这部分贫困户的收益,相关部门想到了“户贷企用”的办法,既可确保贷款资金使用安全,也能稳定增加贫困户收益。

  不过,一些基层干部和扶贫主管部门也承认,由于扶贫贷款也有指标考核,特别是前几年,每个贫困户每年必须要完成一定量的贷款任务,实行“户贷户用”很难达标,为了通过考核验收,就变通想出“户贷企用”的办法。

  “贷款给企业省心,而且指标分发下去完成得也快。”一位基层干部表示,为了方便工作,以促进贫困户发展生产为宗旨的扶贫小额信贷,大部分是企业在用,造血扶贫变成了“发钱”。虽然国家扶贫办去年11月就规定禁止“户贷企用”,但在基层,“户贷企用”的比例依旧居高不下。某贫困村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仅2户申请了“户贷户用”,剩余25户依旧是“户贷企用”。

  安徽一家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负责人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基层信贷力量配比原本就薄弱,而“户贷企用”手续相对简单,银行也更愿意放款。要贷款给贫困户,贷前、贷中都有十分严格的审查,贷后监管工作也很复杂。对银行来说,放贷成本远高于“户贷企用”。

  扶贫小额信贷在基层颇受本土小微企业欢迎。一家使用了扶贫小额信贷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的大背景下,扶贫小额信贷为小微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融资的综合成本较低,且不需要任何抵押物。扶贫小额信贷折算的贷款利率在7%左右,而受当下融资环境影响,小微企业几乎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多元渠道的融资贷款利率则在10%左右。

  安徽省农经学会会长胡桂芳表示,“户贷企用”从表面上看,似乎一举两得,既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让贫困户获得了一定收益。然而从长远来看,这样做其实等于变相给贫困户“发钱”,存在“泛福利化”的问题,并没有起到“造血”作用,难以形成贫困农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一旦政府调整优惠政策,或企业出现经营风险或债务负担,都会转嫁到贫困户身上,不仅有违扶贫初衷,还可能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指标化、运动式”现状亟待改变

  一位基层扶贫第一书记坦言,每次县里下发这类考核指标,他就夜不能寐,连做梦都在想着完成任务指标,根本无心其他工作

  多位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工作任务艰巨,程序复杂,为落实责任,突出考核导向,促进脱贫是必要的,也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基层工作,但过度追求“扶贫指标”甚至不切实际限时限量完成“扶贫指标”的做法不可取。

  “上个月下达扶贫小额信贷的任务,要求我们村‘户贷户用’不得少于7个人,一个星期之内完成。”一位基层扶贫第一书记坦言,每次县里下发这类考核指标,他就夜不能寐,连做梦都在想着完成任务指标,根本无心其他工作。“一听到上级要来检查,连着几天夜以继日地赶制文件和表格。”

  部分基层扶贫办负责人也表示,扶贫工作的考核指标有跑偏的倾向,造成任务指标化、工作运动式。“不管结果怎么样,总之这个工作是做了,任务完成了,考核就有分数了。”该负责人说。

  各地之所以出现指标扶贫的“歪风”,首先是当地扶贫工作主要负责同志缺乏担当意识。在指标上下功夫,上级主管部门来督查,看指标完成得都不错,对部分领导同志来说容易出成绩。

  其次,各地在没有充分了解贫困户需求的情况下去定奖补指标和贷款任务,让工作规划失去了科学性和精准性,“大水漫灌”助长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无法有效地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些基层干部呼吁,上级主管部门要改变扶贫考核的指标导向,防范利国利民的扶贫工作演变为“指标扶贫”。上级对于主管部门的考核要向实际成效倾斜,考核到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不能不看“疗效”只看指标。

  胡桂芳表示,扶贫考核指标要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从实际出发。“基层情况千差万别,指标不能一刀切。”要充分发展本地的特色优势产业,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制定考核指标,让指标真正用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用在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上。

  赵皖平建议,扶贫工作要有担当意识而不是唯指标论,要摒弃运动式工作,防范官僚主义、新形式主义,多在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上下功夫,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规划,防止好政策到了基层沦为一笔烂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