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我的偶像是谭嗣同”:一场跨越百年的追星之旅

2018-11-06 03:01:50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很多人都有过追星的经历,面对银幕前光鲜亮丽的明星疯狂无比。

但是,很少有人听过,尘封在故纸堆中的历史人物也有一批忠实的“粉丝”。

张维欣就是其中一个粉丝。

而她最喜欢的“偶像”,是谭嗣同,那个在戊戌变法后死去已经120年的人。

谭嗣同的粉丝张维欣。 来源:受访者供图

为了偶像,去湖南

张维欣现在在北京从事编辑的工作。

但每年,她都会抽几次空闲时间回谭嗣同的故乡浏阳看看。

15年前,正在上初中的张维欣在历史课本上看到了谭嗣同的故事。在她的描述里,照片上的谭嗣同穿着一身武士装,手叉腰站挺,“非常潇洒”。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个甘愿为维新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烈士,让刚接触中国近代史的张维欣内心触动不已。

上高中以后,她开始有意识地在网上搜索与谭嗣同有关的信息。她发现,同课本上刚烈的人物形象相比,他在生活中有很多“可爱”的一面:

谭嗣同擅长写诗,创作过大量诗作,而且喜爱各类花木,几乎逢花为诗;

谭嗣同爱哭,“他对美很感性,对痛苦也很感性”;

谭嗣同很“讲究”,在意自己的形象,那张历史课本里的照片,在大多数人都穿着长衫的时候,他穿着武士服,显得“特立独行”。

“他这个人有很大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很吸引我的一个方面。”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来自山西的张维欣,把一本到三本的所有志愿,都报到了谭嗣同的家乡湖南。

她成功考入湖南大学。从长沙到浏阳的谭嗣同墓,车程大概两个小时,在湖大的七年,她跑到浏阳祭扫的次数,自己都数不过来。

湖南浏阳的嗣同路与才常路。 来源:受访者供图

也是在那里,张维欣接触到更丰富的谭嗣同史料,“偶像”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

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博学、敏感、浪漫、豪爽,描述谭嗣同时,“迷妹”张维欣总能说出很长一串形容词。

对于这个历史人物,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慷慨就义。但在他的研究者们看来,这一形象太过单薄,他作为文人的才情和个性,也有值得被看到的一面。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他出生于仕宦家庭,条件优渥,因在家排行老七,人称“七公子”。

喜欢谭嗣同的粉丝们发现,他有很多的兴趣爱好。他擅长古琴、昆曲,少年时期,还跟着多位有名的师父学习武术。

谭嗣同的“崩霆”琴。 来源:受访者供图

他喜欢诗歌,也喜欢研究天文、物理、地理、数学等知识,曾倡导筹建金陵测量学会。

他对朋友热情仗义,结交了很多挚友。他的社交圈里,有朝廷的高官,和家庭条件比较贫寒的朋友,他也能平等相处。

投入维新运动的谭嗣同,创办浏阳算学社,还参与创办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时务学堂,办《湘报》,发文倡导修铁路、开矿山,致力于改变当时积弱的局面。

“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事。”这是谭嗣同写的家书,他就义后,谭家人把它当成了家训。

“他让我觉得很感动,就是跟我年纪相仿的人,他的人生追求是改变当时中国那样一种局面,把眼光投射的是整个社会。”张维欣说。

谭嗣同致夫人李闰家书。来源:受访者供图

很多时候,她觉得自己的行动和“追星族”没什么不同:

与“爱豆”有关的新书上架,她会去买;有“爱豆”的戏剧上演,她会去刷;对于“爱豆”的爱好,都会去尝试学习,读研时,她从新闻学跨到了建筑学。

浏阳的谭嗣同故居附近,有一个谭嗣同铜像纪念广场,张维欣跟着导师柳肃一起参与设计。

谭嗣同铜像广场 来源:受访者供图

她在设计中努力践行谭嗣同“仁通”的理念。广场放置了很多座位,正中是谭嗣同的塑像,周围有一圈雪松,旁边的石碑上,刻着他的诗句。

张维欣希望,那个广场能成为当地人互相交流沟通、缅怀先贤的空间。

“不仅是热爱,也是传承”

毕业后,张维欣来到北京,工作之余,她希望为谭嗣同修一个年谱。

“我写这个年谱长编,就像是给他补日记,做基础史料的整理工作。”

英年早逝,谭嗣同的生活碎片散落在周围人的书稿中。张维欣笑称自己像是“蓝翔优秀学员”,“挖掘”与谭先生相关的几乎一切事情。

她在网上一页页翻阅《申报》,翻友人的书信诗词,寻找和拼出谭嗣同的日常。面对多个版本的不同叙述,她经常需要仔细甄别。

记录谭嗣同活动的《申报》 来源:受访者供图

她走访了很多地方,也结识了很多与谭嗣同有关的前辈和好友。

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贾维先生,送给她满满四大箱的研究资料;谭嗣同的曾侄孙谭志宏投拍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请她担任文学撰稿和历史顾问;湖南省作协的作家彭晓玲,也为她书籍的顺利出版不断奔走。

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张维欣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后人责任很重,“有很多人对我们寄予了希望,我也觉得不能活得太庸碌,作为粉丝,我想让这些工作,帮助后来的研究者,让更多的人了解他。”

她花了3年时间编这部年谱,最终写出了38万字的书稿。

2016年,张维欣开通微信公号“维新论谭”,只为呈现一个更贴近年轻人的谭嗣同。

微信公众号“维新论谭”。 来源:微信截图

其中,“讲谭”介绍谭先生的成就和故居,“论谭”讨论谭先生及其亲友、生平事与思想,“扯谭”则是聊他们的各类轶闻趣事。

“让你觉得和他是没有任何距离的,就像是一个很鲜活的同龄人。”

“七公主的粉丝群”

10月底,张维欣到上海出差,按照惯例,她会去很多老地方“打卡”。

福州路、外滩,都是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曾在上海相聚的地方。张维欣和同样喜欢梁启超的胡可人一起,模仿起“偶像”当年的造型拍一张照片。

1896年9月25日,谭嗣同(右一)与梁启超(左一)等“七贤”在位于上海外滩附近的“光绘楼”照相馆合影。来源:受访者供图

在光绘楼“打卡”的张维欣和胡可人。 来源:受访者供图

北京、浏阳、南京、上海、甘肃……一手拿清光绪年间的古地图,一手对照着手机地图,只要是七公子去过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足迹。

这群喜爱谭嗣同的年轻人有一个群,名字叫“七公主的小粉裙”。他们平均年龄二十多岁,所学也多种多样,考古学、医学、绘画、心理学……“入坑”的方式,大都是历史书或者《北京法源寺》等小说。

他们称呼谭嗣同为“我们的复生”,平时生活中,他们会分享关于他的好玩的事情,聊聊诗词,探讨跟他有关甚至没关的世界观的看法。

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会去谭嗣同的墓前送上“礼物”。送过鲜花、古琴、地图,还有《果壳中的宇宙》,他们觉得,热爱天文物理的谭嗣同一定会喜欢。

张维欣的手机屏保,是谭嗣同的卡通漫画。来源:受访者供图

除了“骨灰级谭粉”,张维欣还有一个外号叫“行走的安利机”。中华书局编辑张玉亮受她影响,在编完《谭嗣同集》后,也对谭嗣同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现在,他正在筹备编一本谭嗣同诗歌的注集。

谭嗣同的诗歌,同样吸引了正在读初三的上海女孩徐博雯。这个年纪最小的“谭粉”,也喜欢在她的挚友圈里分享谭嗣同的故事。

新版《谭嗣同集》前言。来源:受访者供图

谭嗣同所有的诗词,张维欣都能全文背诵出来。在新修订的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本上,谭嗣同14岁时写成的一首小诗《潼关》被收录其中:

“中古离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张维欣说,她看到这个消息时很欣慰,因为谭嗣同终于又以一种“诗人”的身份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她身边,这样喜欢历史人物的“粉丝”不在少数。她坦言,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到过其他人的一些非议。但是当人们发现她写了书,拍了纪录片之后,对她的认可越来越多。

“要改变别人的看法,一定要自己做一点事情出来吧。”

下个月,张维欣的《谭嗣同年谱长编》即将付梓。

对于历史人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33岁,短暂一生,他的精神和思想,被粉丝们以另一种方式绵延下去。(任思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