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搬出穷山窝,迎来新生活

2018-11-07 02:31:33 信息来源:新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郑州11月5日电(记者张浩然)在河南省嵩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德福苑,有一座家风家训馆,它是用搬迁户旧房拆掉的砖瓦建成的。馆内一组搬迁前后居住环境的对比照格外震撼。

近年来,河南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统筹推进,走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新家“四靠”:实现生活质变

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时,搬迁成了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途径。

“像变魔术一样变了一个新房子。”在内乡县马山口镇汪沟幸福小区的小院里,52岁的王桂娥掩饰不住喜悦。

与王桂娥同龄的邵景华则搬进了淅川县上集镇光明社区23层的电梯房。从客厅望去,远处的马尾山逶迤起伏。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坑里的死水,种的地是‘石浪窝’,土层薄,浇不上水,只能望天收。”邵景华说,“现在啥都方便了。女儿读幼师,现在就在光明社区幼儿园实习,负担轻多了。”

与靠近集镇的汪沟幸福社区不同,光明社区毗邻工业园区,是淅川县最大的县城安置点,也是该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去库存”的创新产物。社区共安置1021户4208人。

淅川县政府党组成员衡尚武说:“我们对安置房进行了科学规划和严格的质量把关,让山里百姓放心搬过来。”

靠县城、靠园区、靠乡镇、靠乡村旅游点,河南省坚持安置点选址“四靠”原则,确保贫困户搬得出,推动搬迁群众生活的质变。

“五有”标配:融入新生活

“房子没掏一分钱,水电门窗、卫生间、厨房设施都给安装好了,旧家具还给修理修理、喷喷漆。”汪沟幸福小区的李占胜开心说。

从穷山窝进入现代化新社区,搬迁群众生活开始了对新生活的融入过程。

晚上6点多,55岁的贾新周巡视完社区后回到楼上。作为光明社区的保安队长,他对这个公益岗很上心:“我得入户宣传,比如安全通道不能乱停乱放、高空不能抛物等,过去的习惯得慢慢改。”

“刚住进来时,有些人不习惯,原来烧柴做饭,有的电器也不会操作,得教他们。现在都习惯了。”嵩县德亭镇副镇长王丽娜说。

有社区服务中心、有义务教育学校、有幼儿园、有卫生室、有综合文化场所,河南省按照“五有”标准配套公共服务,让搬迁户住得安稳,快速融入新生活。

“5个1”工程:致富有希望

“只要想干活,就有活可干。”光明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黄保兴负责统计务工信息,根据贫困户掌握的技能向外推介。

“别的技术俺没有,就是吃苦耐劳。”王桂娥说。作为汪沟幸福小区的保洁员,她每月能领710元。此外,她还在社区扶贫车间做小礼品包装,10月份领了1400多元。加上光伏分红和政策性补贴,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后,王桂娥一家今年即可脱贫。

车间里,“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的标语很显眼。正在操作自动缝纫机的荆秋平说起了自己的种种变化,比如从家庭主妇变成了工人,收入有了保障。

能从穷山窝搬到紧邻洛阳4A级景区天池山的德福苑,37岁的荆秋平很满意,工作也有劲儿,去年已经脱贫了。不久前,她还在社区扶贫车间技能竞赛中拿到了第一名。

建设1个村级光伏小电站,落实1项产业帮扶措施,建设1个扶贫车间,有1人稳定就业,有1份稳定收益——随着产业扶贫“5个1”工程的实施,像荆秋平、王桂娥一样被新生活激发出脱贫致富动力的,越来越多。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预计今年年底前,河南省安置点住房建设将全面完成。届时,河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的26.03万贫困人口,都将入住“广厦千万间”,迎来美好新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