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产业做支柱 致富有出路

2018-11-12 02:58:15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核心阅读

  选好育好特色产业,政策向贫困村倾斜,做好生产全程指导服务,增强发展后劲,确保贫困户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走进广西东兰县乌鸡育雏基地的育雏室,雏鸡叽叽喳喳地叫着,工作人员正在调节育雏室内的温度。“再过几天,这批鸡苗就可以送到农户那里啦!”万寿谷股份投资集团副总裁盘艺说,目前,乌鸡产业已覆盖全县147个行政村,投放鸡苗158万羽,让2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东兰县地处广西西北部,山多地少,耕地面积仅占5.8%。2015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7万户6.64万人,贫困发生率23.4%。这样的自然条件怎么脱贫?

  县里瞄准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2016年11个贫困村摘帽,4663户18844人脱贫;2017年10个贫困村摘帽,2373户9803人脱贫。产业做支柱,让山村有了致富门路。

  做强品牌,一个产业覆盖全县山村

  选准扶贫产业,要依托当地优势。

  东兰乌鸡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2014年5月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7年2月,万寿谷公司进驻东兰县发展乌鸡产业,通过“公司+村集体+能人+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选育鸡苗,回收加工;县里向每个村拨付200万元,建立鸡舍,发展村集体经济;扶贫资金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鼓励贫困户投资乌鸡养殖;农户推选能人具体负责养殖。每出栏一只东兰乌鸡,万寿谷公司支付每只15元的养殖报酬,养殖报酬按公司分成1元、村集体1元、养殖能人5元、农户8元。

  盘艺说:“乌鸡销路有保证。公司建有加工厂,每天可加工10万只冰鲜鸡,已与3000多家超市签订供应合同。”今年已分发鸡苗67万多羽,带动17578户贫困户参与乌鸡养殖。

  在三石镇巴造村,乌鸡养殖能人陆千柳说:“我家的鸡舍1000平方米,养鸡1万羽,这一批出栏量9000多羽,收入4.5万元,相当于1个月挣了过去一年打工的钱,现在在家门口养鸡,可以照看家里的老人和三个小孩。”

  “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养殖技术员,随时提供技术指导,哪个养殖户有困惑,技术员很快就会来解决问题。”东兰县肉鸡养殖技术总负责人韦界平说。

  东兰县乌鸡原种厂技术主管林峰告诉记者,35人在此务工,其中有11人是贫困户。泗孟乡钦能村的贫困户梁浩敏,家里6口人,他以前在家务农,老婆长期患病,小孩要读书,生活很艰难。2017年9月,梁浩敏来到原种厂,负责饲养种鸡,平均每月工资3000多元,全家预计今年脱贫。

  近年来,东兰县加大推进乌鸡产业发展,实施“互联网+东兰乌鸡养殖”模式,投入9100万元建设鸡舍,目前176个村集体养殖场投放鸡苗84.67万羽,效益达459.42万元。预计到2020年,全县乌鸡年养殖规模达到3000万羽,实现年总产值30亿元,全面带动农户参与,形成养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加工现代化的东兰乌鸡产业格局。

  “有品牌,有技术支撑,有完善的市场网络,有品质保障,有龙头企业来解决农户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值得推广。”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在东兰调研时说。

  因地制宜,让家家有绿色银行

  东兰镇江洞村韦炳书老人,今年65周岁,家里5口人,大儿子车祸去世后,留下大儿媳妇和两个孙子,生活贫困。

  韦炳书种油茶30年了,以前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用,如今通过低产林改造,效益翻了番。“我种38亩油茶,以前每亩产油20斤,年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每亩500—800斤果,每亩产油80斤,去年收入1.6万元。” 韦炳书说。

  东兰县因地制宜,下大力气发展油茶、板栗、核桃等扶贫产业,引导农户加大油茶种植面积,进行低产改造,促进油茶增产,农户增收。

  县林业局油茶办工程师韦孝海说:“两年来,全县新增油茶种植面积6.7万亩,同时引导农户对老油茶品种进行改造,原来每亩平均产油10多斤,现在引进新品种,加上基础设施、管护技术等支持,每亩效益提高几倍。”

  江洞村油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韦福国说,以前农户采摘油果后,从山上捆到路边,很多商贩开车来收,一两块钱一斤。现在,农户则可以将茶果直接拿到合作社来加工,100斤茶果纯利润480—500元。合作社共65户农户,流转850亩地,其中45户是贫困户。2017年,合作社共收入18万多元,已有20户贫困户脱贫。

  2017年,东兰县组织技术人员对板栗中不结果的低产林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板栗产量,提升质量,共在东兰、隘洞、长江、巴畴、切学等5个乡镇完成板栗高接换冠1023亩,积极创建省级板栗产业示范区。

  一户一策,家门口就业促增收

  黄卫东是三石镇公平村村民,夫妇俩前几年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开销大,全家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桑养蚕。“以前一斤蚕茧8元左右,现在平均可以卖到20多元。”黄卫东说道,家里现在年收入5万多元,去年成功脱贫。

  公平村村委委员黄好亮说,全村600多户村民,共种桑养蚕1115亩,118户贫困户大部分都养蚕,随着蚕茧价格提高,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靠此脱贫。

  “东兰县现有1.23万户参与种桑养蚕,其中贫困户2146户9024人。贫困农户种桑养蚕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可以依靠桑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东兰县桑蚕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县里开展桑蚕生产技术培训881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2017年累计发放蚕种82079张,产茧3119吨,养蚕总收入1.5亿元。目前,全县桑园总面积达4.19万亩。

  东兰县委书记黄贤昌说,县里围绕产业脱贫培育特色产业,使之真正成为群众收入来源。通过农村小额信贷和整合部门资金,向贫困村产业项目倾斜扶持,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发挥涉农部门作用,组织做好生产全程指导服务;发挥干部作用,做好贫困户产业帮扶计划。发展产业,引领带动,让每个贫困户发展1项以上增收产业并实现年增收1000元以上,确保贫困户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