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预报阴晴雨雪 惠及千家万户

2018-12-16 03:02:2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今年“世界气象日”前夕,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绿苑小学开展“气象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介绍气象仪器的功能和作用,以及预测预报、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知识。
  图为学生们正在观察风杯式风速表。
  人民视觉

  网络越来越严密

  偏远地区也建起了气象站

  “不可思议”——今年58岁的群觉是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调研员,他用这4个字,来描述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气象建设的巨变。

  群觉大半辈子都在与气象观测打交道。他向记者介绍,改革开放前,在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仅有39个气象观测站,相当于每1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只有0.3个气象站。观测、报表制作、绘图、发报等所有业务环节全部依靠人工完成,效率较低。从2004年开始,西藏全区实施地面观测自动化建设,告别了只能依靠人工观测的历史。如今,西藏各类地面气象观测站达到384个,覆盖全区74个县,平均每1万平方公里有3个气象站,乡镇自动气象站覆盖率从1978年的5.7%上升到2018年的28.4%。西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现代化的综合观测体系,气象综合观测水平和预报服务能力今非昔比。

  青藏高原的观测数据对我国监测预报天气、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高原恶劣的气候、险峻的地势、不便的交通条件等,在西藏建设和维护气象观测站困难不少。今年,西藏山南市气象局花了5个多月的时间,才在隆子县玉麦乡建立了当地首个自动气象站。“这些年来,我们精心建设和维护每个观测站,使各个站点正常运行率和数据安全传输率均保持在96%以上。”群觉说。

  丰富、准确、及时的观测数据,是做好预报预警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气象监测网络越织越密,“大网捞不着小鱼”的情况明显改观。迄今为止,我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目前有8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形成了风云一号、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风云四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系列,是世界上3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组织)之一。“中国星”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

  目前,全国参与组网运行的天气雷达已增加到208部,覆盖范围达220万平方公里。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增加到242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达59521个,乡镇覆盖率高达96.5%。在很多较为偏远的地区,也建起了现代化的气象监测设施。

  

  预测越来越精准

  预报中的“局部地区”在减少

  在中央气象台业务大平台,预报员们紧盯着电脑屏幕,不时刷新最近的气象监测信息,利用各种数值预报模式模拟天气演变趋势……“与几十年前相比,我国的气象预报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央气象台副台长宗志平对记者说。

  宗志平1995年参加工作,那时,气象观测资料较少,计算机数值预报模式准确率较低,总体天气预报能力还较弱。“如今,技术飞速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业务数值预报系统GRAPES投入应用,成为预报技术核心。自主研发的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平台可以让预报员快速掌握天气形势,合理调整预报模型,制作更精准的预报产品。”他说。

  过去,我们经常在天气预报里听到“局部地区”,例如局部地区有阵雨、局部地区有暴雪等。而现在,很多人感到,天气预报中的“局部”少了,地点和时间比较精确的预报多了。40年来,天气预报经历了从定性预报、描述性预报向数字化、格点化预报发展的过程。目前,全国基本建立智能预报服务“一张网”,可以逐3小时发布未来10天、空间分辨率为5公里×5公里的全国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智能网格预报极大地提高了预报的精准化水平。

  据统计,2017年,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7.2%,较多年平均值提高1.7%;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1.7%和85.1%,分别较多年平均值提高了19.6%和17.3%。

  宗志平告诉记者,1985年以来,我国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明显提升,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减少约70%,2017—2018年误差均控制在70公里左右,近些年路径预报误差总体上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我国气象预报的时间范围也在延伸,目前公众能够查询到15天之内的逐日天气预报,未来还将发布更长时间范围的逐日预报产品。宗志平表示,可预报的时间长度扩展,能够让相关部门和公众有更充分的时间规避风险,更好地安排农业等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对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意义重大。

  宗志平表示,改革开放为气象工作者提供了参与和推进世界气象事业发展进程的机会。“近年来,在某些气象业务领域,我们已经渐渐从跟随者变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我国的气象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为全人类防灾减灾做出贡献。例如,我国的台风预报能力受到台风委员会的认可;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象合作全面加强,‘一带一路’国家中与我国签署双边科技合作协议的已达到20个。”

  “天气预报是预测科学,不可能100%准确,但我们一定会付出100%的努力,持之以恒提高天气预报精准性。”宗志平说。

  

  预警越来越及时

  信息发布打通“最后一公里”

  自从担任了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戴楼街道红岭村的气象信息员后,漆银美就手机不离身,时刻关注天气动态,绷紧防灾减灾的弦。“只要一接到预警信息,我就赶紧挨家挨户通知,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今年夏季,当地多雨。7月的一天,漆银美的手机收到了暴雨和大风预警,她立刻开始在全村巡逻,提醒村民注意防范。一户村民的房屋后侧紧靠树木,大风随时可能刮倒树木,带来危险。然而,住在这儿的老人不愿撤离。漆银美耐心劝说,苦口婆心地讲防范灾害的必要性。最后,老人终于松口:“我这就搬到儿子家去避一避!”

  第二天,老人回来一看,房屋果然被倒塌的树木砸坏了,如果当时屋里有人,后果不堪设想。老人特别感激漆银美,称她为“救命恩人”,但漆银美说:“真正救命的是准确的预报和及时的预警,我们只是尽快把信息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气,规避风险。”

  监测到天气变化并做出了预报预警,还要让预报预警信息发得出、百姓收得到,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主要利用电话、传真、广播和人工传递的手段,传播时效慢,传播范围小。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不断健全,目前已经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相互衔接、上下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面向各级政府领导、应急联动部门、应急责任人和社会媒体的全覆盖,有效解决了预警信息发布受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据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统计,2015年国家预警发布系统业务运行以来,已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100.7万条;预警发布时效缩短至5—8分钟;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85.8%。目前,全国共有31个省级、358个市级、2016个县级预警发布机构业务运行。全国已经设立了7.8万个气象信息服务站、70.8万名气象信息员。信息发布手段多种多样,包括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等。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预报预警能力的提升,1998年以来,气象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百分比逐年降低,每年因灾造成的死亡及失踪人数呈大幅下降趋势。

  

  服务越来越贴心

  气象台摇身一变成“萌台”

  发布气象信息时,中央气象台的微博风格诙谐活泼,用语亲切可爱,因此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萌台”。

  运作微博的是几个80后、90后年轻人组成的团队,今年29岁的中央气象台气象服务室工程师刘璐是其中一员。从2011年3月开设微博开始,她和同事们就一直在绞尽脑汁地琢磨怎么做出公众爱看、乐于传播的产品。

  “这些年来,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变了,由从前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因此不能仅限于传统一板一眼的信息叙述方式,气象服务需要与时俱进,适应传播方式和公众阅读习惯的变化,变得更贴心、更接地气。”刘璐告诉记者,与公众良好互动、增强社会参与度,还可以收集公众的反馈和意见,反过来推动气象服务水平提升。

  接地气的“萌台”受到欢迎,人们纷纷“点赞”。目前中央气象台微博已经有103万粉丝,单篇文章最高阅读数超过了2000万。

  改革开放40年来,气象服务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小时候想知道天气如何,只能每晚在固定时间收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如今,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我们能随时随地获取最新气象信息。”刘璐对近年来气象服务的发展深有感触。

  40年来,从198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播发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视频节目,到2006年中国气象频道正式开播;从20世纪90年代气象声讯电话蓬勃发展,到2000年以后手机短信气象服务迅速兴起;从2008年公众气象服务门户网站中国天气网上线运行,到近几年中国天气通、墨迹天气等手机APP出现,公众能够日益便捷地获取准确、贴心的气象服务信息。

  除了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全国气象部门及时主动向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服务产品。1997年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系统投入业务运行,2002年各省(区、市)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基本建成,大量决策服务产品为防灾减灾、组织重大活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统计,近5年来,全国气象服务满意度平均分达87.2分;2017年达到了89.1分,连续4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比2010年提高了5.6分。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首席陈瑾表示,未来,气象部门会继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并与其他部门密切协作,帮助大家了解天气情况,有效防灾减灾、趋利避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