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北京海淀:“城市大脑”带来了啥?

2019-03-11 00:41:1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图文互动)(1)北京海淀:“城市大脑”带来了啥?

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指挥大厅(2月19日摄)。新华社发(任超摄)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北京海淀:“城市大脑”带来了啥?

  新华社记者季小波、吉宁

  “现在晚上基本看不到渣土车闯红灯的现象了,我们觉得踏实多了。”住在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桥附近的居民陈常志说。

  去年,1400多套网格图像高清探头在海淀区正式上岗,对多种违法行为进行“一键式”抓拍,困扰海淀区多年的渣土车“横行”的问题得到缓解。

  这是海淀区“城市大脑”系统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以高度集成的智慧管理体系——“城市大脑”,探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科技之路,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机制+科技” 突破基层治理难题

  海淀区面积43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00万人,商业、办公、交通、居住等高度集中,用传统方法管理城市,治理成本高企,基层干部疲于应对,城市治理水平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城市的基层治理长期依靠突击式、运动式执法,部门之间各自为战,掌握的数据互不兼容,治标不治本。”海淀区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主任李伟说,海淀区也曾多次对治理难题下重手整治,虽然有一定成效,但往往陷入“拉锯战”。

  为了提升治理水平,海淀区整合区域内各政务系统,将信息资源集纳整合,开发“城市大脑”综合系统,即一张感知神经网、一个智能云平台、两个中心(大数据中心、AI计算处理中心)、N个新应用,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多个部门的数据信息实时共享,对区内公共安全、城市环境、交通出行、环保生态等问题进行智能分析,“对症下药”。

  在海淀区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十余个电子显示屏占据了一整面墙,上面实时显示着交通、市容、环境等领域数十个智能化场景,每一项运行情况都配有详细的数据和指标信息,作为中枢神经,它的“触角”正在向海淀区的每一个角落延伸。

  在交通领域,该系统拥有8500多路摄像系统,积累车辆视频数据、图片数据、结构化数据等5.7亿余条,可对危化品车辆、渣土车辆等进行有效管控,重大逃逸案件的侦破率近100%。

  针对区域施工问题,海淀区引入卫星遥感技术,每月采集、比对区域内城市地标地貌数据,精准发现违法建设、裸露土地、违规施工等顽疾,给相关部门和属地街道提供执法线索和依据。

  “城市大脑”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整合,在机制上也实现了创新。海淀区成立了由交通、城管等24个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城市大脑”专班办公室,经过摸底排查,正在制订“城市大脑”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实施方案,实现“机制+科技”的融合治理体系。

  聚焦民生细节 增强系统服务性

  “‘城市大脑’就是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海淀区区长戴彬彬说,从基层治理往外延展,“城市大脑”的功能也在向更加亲民、更具服务性的领域探索。

  在海淀黄庄地铁站口,智慧座椅设计感十足,椅子两侧各有一个USB接口,可以直接充电。长椅不远处,智能灯杆具有触摸屏、WIFI等功能,给人们上网提供便利。

  地下“城市大脑”系统同步密织。去年,中关村西区全部15条大街完成智能化改造。区域内市政井盖和地下管廊等涉及城市生命线的相关设备安装了520个传感器,使市政设施拥有了“感觉神经”,对井盖位移、地下燃气泄漏等城市安全隐患进行管理,覆盖了水、电、气、热等关键民生领域,相关的信息都会及时传输到“城市大脑”系统中。

  据了解,经过改造,整个中关村西区的智能化水平大为提升。“‘城市大脑’就像一个瞭望哨,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这个城市正在发生什么,有哪些需要政府进行管理,有哪些需要协调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来推动。”海淀区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办公室主任严泰光说。

  更新迭代 创新“城市大脑”新场景

  李伟说,下一步,“城市大脑”将加快迭代更新,把先进的技术转化成新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立足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推动“城市大脑”整体架构和详细功能的再完善。

  据了解,海淀区在2019年将开建40个智慧社区,除了已经广泛应用的小区智能门禁系统,还包括供水系统、电梯运行系统、消防系统等。面对随时出现的情况,这些系统都将具备智能化反应的能力。

  在北坞嘉园社区,智慧社区已现雏形。小区大门有人脸识别系统和车辆信息采集;供水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饮用水管网节点水质情况;环境系统实时掌握社区内空气质量、噪声污染等情况……“安装了智慧电梯后,在电梯里扒门、蹦跳、乱按按键的不文明行为减少了,乘坐的安全感提高了。”居民杨玲说。

  随着海淀区“城市大脑”框架设计的完成,到2022年底,海淀“城市大脑”将全面深化应用,区域现代化、智能化、精细化治理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我们今年将出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成城市大数据中心和运营管理中心,完善可视化的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力争再完成一批示范项目,努力交出高效率城市治理新答卷。”海淀区区委书记于军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