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浙大夸夸群火了,网友纷纷求进群

2019-03-18 06:36:2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最暖微信群,雨天丢伞也会被夸上天

  浙大夸夸群火了,网友纷纷求进群

  夸夸群或将项目化,在互联网上搭建虚拟社区

  最近,夸夸群火了。

  而夸夸群最早却是出现在浙大的学生之间。

  2月28日晚,浙大夸夸群创立,短短两天内,慕名而来的学生们便加满了一个500人微信群。目前,浙大夸夸群上线半月已有6个分群,群成员将近3000人;每个群的活跃度都能在几分钟内达到“99+”。同时,每天都有新成员被自己的同学、朋友邀请进群,群内人数仍在不断增加。

  夸夸群目前已从浙大蔓延到全国各大高校,并在社会上流行起来。3月14日,《钱江晚报》官微头条报道了浙大夸夸群现象,当天阅读量突破十万,并相继被各大主流媒体转载,引发持续关注。

  坐错公交丢了伞

  也能被表扬?

  浙大夸夸群里,画风异常和谐。无论是网购遇见无良骗子,还是实习被上司批评,一桩桩令人心情糟糕的“人间惨剧”经过群友们充满创意的赞美,都能瞬间变得温暖而治愈。

  “现在大学生心理压力都很大,大家需要一个能获得鼓励与信心的地方。”浙大夸夸群的发起者,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学生苏嘉琦说。

  3月5日傍晚时分,在浙大夸夸群里出现了一条十分“应景”的消息:

  “坐错公交车,伞也丢了,求夸!”

  这位“求夸者”是浙江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郑实益。消息发出后的短短几分钟内,群友们便献上了精彩纷呈的花式夸赞:

  “居然没丢手机,还能给我们发消息的你就是最棒的!”

  “假如不坐错公交,你一定不能看到别样的风景,这实在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场奇遇!”

  之后,郑实益返回原地找到了自己的雨伞,并再次得到群友夸奖:

  “能够失而复得,你真是个幸运的人!”

  原是一件令人恼火的糟心事,经过充满善意与创意的夸赞,转眼间便成为一段快乐而温暖的经历,这便是夸夸群的神奇之处。

  郑实益认为,夸夸群之所以能快速建立并保持活跃度,实际上反映了当代人的一种心理需求。特别是在“杠精”(指网络上习惯性抬杠的人群)横行的互联网上,一个能始终为他人提供正面反馈的社区尤其难得。正是大家对积极情绪的渴望为夸夸群提供了生命力。

  “求夸者的每句谢谢

  都让我非常感动”

  “其实大学生也挺不容易的,遇到难过的事又不想让身边人担心,只好藏在心里。”苏嘉琦说,“但在夸夸群里获取陌生同学的安慰,既不会产生心理负担,也给了情绪一个安身之地。”

  苏嘉琦并不认为大家的夸赞行为是出于新鲜:“我在群里待了这么久,也夸过了很多人,但每一次求夸者对我们说谢谢时,我仍然觉得很感动、很温暖。”

  目前,浙大夸夸群的夸赞内容主要存在三种形式:搞怪型求夸(如“我今天买了个柚子,求夸”)、求安慰型和求表扬型。

  苏嘉琦希望能引导浙大夸夸群向后两种夸赞形式倾斜:“如果夸夸群能最大程度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发挥一定的心理疗愈作用,那是再好不过的。”

  夸夸群或将项目化

  打造高校虚拟社区

  苏嘉琦告诉钱报记者,夸夸群专属小程序目前已经处于内测阶段。

  发现浙大夸夸群的热度急剧上升后,苏嘉琦便与工业设计、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组成了夸夸群运营团队,并向全国高校传播扩散。

  目前,夸夸群在浙大创始团队的推广下,已经在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落地生根,各个高校的夸夸群反响热烈,并在知乎等问答平台引发了网友的高度关注与讨论。

  “我们计划打造一个以‘夸夸’功能为主打的高校交流圈。以流量带动功能,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能为大家带来温暖的虚拟社区,”谈起项目的未来规划,苏嘉琦眼里充满憧憬,“我希望大家能在这里获得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感动。”

  而说到夸夸群的项目化进程,苏嘉琦也直言其中存在不少困难。如何引导社区言论、是否实行实名认证,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谨慎考虑。“但我还是觉得,这是一个有温度、有意义的项目,希望它能带给我们惊喜。”

  网友:此群只应天上有

  专家:符合积极心理学原理

  在钱江晚报官微的评论区里,读者纷纷表示“求进群吸收正能量”、“看完心情非常好”,并有读者认为“此群只应天上有”,更有读者留言说“我把高中同学群改成了夸夸群”。

  但评论里也有质疑的声音,“这不是自己骗自己吗”、“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夸,物极必反”。

  钱报记者随机采访了浙大夸夸群内的成员,大家普遍表示最初加入夸夸群是出于好玩。广告学专业大三的学生沈添(化名)说,“群友的夸赞都太有趣了,我现在每天靠夸夸群减压。”而经济学专业大二的学生陈海(化名)称自己是为了舒缓心情,“生活遇到困难、有情绪了,来夸夸群求夸也是很正常的。我觉得这只是一个课余时间的娱乐活动,当然是开心最重要。”

  除了夸夸群带来的正面影响,也有群成员认为这种“为了夸奖而夸奖”的风气正在让夸夸群失去它真正的功能。计算机专业大三的王涛(化名)在采访中表示:“我觉得还是要回归夸夸群真正的功能吧,不要变成一个大家消磨时间、‘娱乐至死’的地方。”

  对于浙大夸夸群走红的深层原因,浙大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教授杨宏飞表示,浙大夸夸群的表现符合积极心理学原理。

  “同学们能用积极思维看事情,这是个值得肯定的优点。”不过他也提醒大家,在夸夸群里夸奖他人要注意真诚合理、适度适量,否则容易产生成瘾或成人依恋等问题。“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接受他人夸赞是为了培养自我夸赞的能力,最终培养出不依赖他人夸赞的独立人格。这叫助人自助。”

  最后,杨宏飞建议,要想学会用积极思维思考,不妨阅读“积极心理学”的相关书籍,有意识地运用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

  (记者 王湛 通讯员 张鑫 刘苏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