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黑龙江:“笤帚车间”铺就乡村脱贫路

2019-04-19 18:57:04 信息来源:新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哈尔滨4月19日电(刘赫垚)在黑龙江省明水县兴仁镇兴发村笤帚糜子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一摞摞摆放整齐的笤帚“整装待发”。加工车间内,浸泡、缠绳、套皮、编织……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在他们的默契配合下,前一秒还“散趴趴”的糜子转眼间就“变身”一把把崭新的笤帚。

“扫地的、刷锅的、工艺品性质的都有,目前我们可以生产多种不同用途的笤帚,有的甚至出口到国外……”展示柜前介绍产品的吕兰双“如数家珍”。

45岁的吕兰双是兴发村笤帚糜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高中毕业后,吕兰双一直在外务工。在河北唐山,他第一次接触到笤帚制作行业。“那时我了解到,当地制作笤帚的原料很多来自黑龙江,且加工之后还会卖回黑龙江。”吕兰双当时就看到了商机:“既然家门口有这条件,干嘛还绕一圈,自己就可以干啊!”

2007年,吕兰双决定回家乡发展,圆自己的“笤帚梦”。他先是找来4位村民搭伙“试水”,开始种植笤帚糜子。“笤帚糜子对土质要求不高,虽然收割起来麻烦点,但是‘勤快一下’就克服了。”吕兰双说,收割糜子后便扎制笤帚拉到市场贩卖,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笤帚销路好到出乎我的意料。”吕兰双说,从县城周边、再到其他市县,渐渐地,自己制作的笤帚越卖越远。眼看着摊子铺得越来越大,原料和人手都供应不上了。2012年,在吕兰双的牵头下,兴发村成立了笤帚糜子种植专业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共有56户村民入社,采用带地入社、农户订单、土地流转等多种经营模式,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共有笤帚糜子种植基地6500亩,年生产笤帚超过100万把,产品不但销往全国各地,更“闯进”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60岁的贫困户韶淑英在车间负责笤帚扎制工作。她的老伴患有脑血栓,丧失劳动能力。“我年纪大了,别的也干不了,平时和乡亲们在一起扎扎笤帚,力所能及,一年也能赚2万多元,真是帮了我大忙。”韶淑英说。

自己富起来的同时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这是吕兰双一直以来的想法。目前,合作社常年雇用贫困村民20余人,人均增收8000余元。收割旺季时要雇上百人,有效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灵活就业,“笤帚车间”成了当地有名的“扶贫车间”。

杨贵义和薛淑芬夫妇自合作社成立起就在这里干活。“以前赚点钱都靠外出打工,现在好了,守在家里干活,省心、舒心。”杨贵义说,依靠在合作社工作的收入,不光够供孩子上大学,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吕兰双还打算扩建库房和生产车间,修建食堂和员工宿舍,为乡亲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广阔的致富平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