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昆虫教授”的“美丽事业”

2019-04-24 06:20:3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杭州4月23日电(记者顾小立 朱涵)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崇贤街道,有一座神奇的“昆虫农场”,一年能“吃”掉3400多吨餐厨垃圾,解决周边18万人口的垃圾处理难题。这座农场的经营者,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张志剑。他捡垃圾、养虫子,被称为“昆虫教授”,在近15年时间里,他探索出一条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的“美丽事业”。

  “虻宝宝”成餐厨垃圾清道夫

  金黄色的油菜花,悠闲漫步的鸡群,随处可闻的鸟鸣声……走进张志剑位于崇贤街道的农场,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美景。顺着张志剑指引的方向,记者看到了几处大棚,大棚里是一排排养殖槽,槽里铺着一层经过处理的餐厨垃圾。

  张志剑双手伸进养殖槽中,捧起了一堆圆滚滚蠕动着的白色小虫。“这群‘小东西’,就是帮我处理垃圾的‘大功臣’。”张志剑笑着说,他将这些白色小虫称为“虻宝宝”。

  “虻宝宝”名叫黑水虻,“白色小虫”是它们的幼虫形态。初春时节,黑水虻幼虫从虫卵中孵化出来,经过12至14天成长为初蛹。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幼虫的体重会增长2000多倍,而这2000多倍的增长,全部来源于它们吃下的餐厨垃圾。每公斤黑水虻幼虫,能转化4公斤的餐厨垃圾。废弃物的一次减量化达到80%以上。幼虫及其排泄物还能制成绿色有机肥进入市场销售。

  张志剑说,黑水虻成虫虽然和苍蝇长得有几分相似,但它既不爱动也很少进食,成虫生命周期两周左右,不会携带病原微生物。“你看!”为证明黑水虻成虫的安全性,张志剑面对来农场参观的客人时,常常会随手抓一只黑水虻成虫,毫不犹豫地一口吞进肚中。

  这项“昆虫吃垃圾”的技术,张志剑探索了很多年。2016年,张志剑在浙大和崇贤街道的支持下,建立起昆虫农场。如今,这个只有几亩地的小农场每天能处理餐厨垃圾12吨左右,基本上就地解决了整个崇贤街道18万人口的餐厨垃圾处理问题。

  “昆虫农场”变身教育基地

  “昆虫农场”的一头是垃圾,一头是资源。在张志剑看来,他的“昆虫农场”不仅建立起餐厨垃圾本地消纳不出乡镇的模式,还帮助附近的居民、孩子们建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

  大约三年前,当张志剑的农场刚落户崇贤街道时,不少居民对这个“虫子工程”还有疑虑,有时候还有人偷偷“溜”进农场,看看这个大学教授到底在干什么。三年下来,当地的居民心服口服地竖起大拇指。

  “餐厨垃圾在分类之后如何处置,以前一直是个难题。我们认为‘昆虫农场’三年运行下来,真正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处理,老百姓看得到效果,垃圾分类的观念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杭州市余杭区崇贤街道党工委书记吴建中说。

  “昆虫农场”不仅解决了餐厨垃圾处理的棘手问题,还成了小有名气的环保教育实践基地,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环保教育课堂。来到昆虫农场的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每年到访人数超过300名。张志剑和同事们常常站在饲养槽边,手捧着“虻宝宝”为学生们讲课,授课内容涵盖环境保护、创新创业等。

  “看到孩子们听得认真投入,我心里既高兴又踏实。期待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张志剑说,他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教书、科研之外,还能够服务社会,这让他感到很满足。

  “接地气”是最大褒奖

  2018年,张志剑的昆虫农场销售黑水虻虫干和有机肥,年收入达到百万元。经媒体报道后,“昆虫农场”走红网络,不少网友感慨,处理垃圾竟是这么美丽又多金的事业。张志剑说,其实“昆虫农场”追求的是生态、社会、经济以及环保等综合效应,同时要立足浙江大学的科研平台,做一些“敢为人先”的探索。

  张志剑平日工作12个小时,一天中有四五个小时都在昆虫农场里。在农场,他不是下地务农,就是在各处敲敲打打。

  “不像个喝过‘洋墨水’的教授,看起来和一个田头的技术工人没什么不同。”这是不少人对张志剑的第一印象。张志剑听了,总是咧嘴一笑:“当老师、做专家,没必要太古板。我总在琢磨,我学了那么多知识,怎么才能够把这些知识真正用出来。”

  张志剑还常常拉着学生一起去各处的农贸市场、农家乐搜集垃圾,并四处搜集多个品种的桃树、梨树、番茄、鸡、鸭、鱼,比对有机肥的种植效果。垃圾再脏再臭,他总是精神头十足。

  张志剑坦言,会养黑水虻的人很多,但能够一点一滴把黑水虻的“虫子技术”系统性地创建起来,并把产业链做出来的人还不多。他打磨这份事业近15年,从筛选昆虫种类开始,到最终建立“昆虫农场”,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在做科研时要与国际水平竞争,在做产业时资金、技术、市场处处都是他这个“书呆子”没遇到过的新问题。

  在张志剑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红军翻越雪山的油画作品。张志剑说,每当遇到困难时,他就会用红军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自己。

  “接下来的目标,是一个肩膀挑浙江大学教学科研任务,让学生在田野中收获真知;另一个肩膀挑技术产业化,继续做好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张志剑说,他为从事着一份“美丽事业”而感到由衷快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