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求职高峰来 双眼要擦亮

2019-05-11 21:48:4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近年来,海归人数不断增多,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情况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伴随着求职高峰期的到来,现在不少海归正忙着投递简历、准备面试。然而,求职过程中也存在“深坑”,海归求职受骗的案例时有发生。识别骗子“套路”、谨防上当,也是留学生回国求职时需要绷紧的一根弦。如何有效“排雷”从而顺利找到工作,是留学生回国的第一课。

  

  求职遇到花样骗术

  毕业季来临,国内毕业生加入“求职大军”的同时,不少归国留学生也加入这一阵营。留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对国内就业市场相对了解较少。但借助网络的互联互通,他们仍旧可以在第一时间利用多种途径获取招聘信息。

  招聘软件是海归获取求职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除此之外,招聘会、求职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和公司官网也可以为海归提供丰富的求职信息。

  求职渠道的多样,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找到了可乘之机,将多种“套路”用于海归求职。比如,某些机构在海外举办的招聘会,虚假宣称有知名企业到场,吸引学生报名参加,从而收取高额面试费;一些面向留学生的招聘会,主办方为自己大打广告,借机推销完善简历、职业顾问等服务。

  吴悦(化名)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得国际金融硕士学位,2017年10月回国求职,目前在一家私企人事部门工作。谈及应聘经历,她说自己就“差点被骗”。“求职群里,某些机构在发布招聘信息的同时,会宣称提供免费的职业咨询服务。我在与机构的工作人员通话时,才发现对方只是想推销机构的产品,所谓‘免费咨询’都是骗人的。”

  今年4月从日本九州产业大学毕业的小高目前正处于回国找工作的阶段,他说,自己的朋友就曾碰到过“求职陷阱”,应聘工作成功录取之后要给信息发布机构交一笔所谓的“培训费”,而在此之前,该机构从未说过服务需要收费。

  防范意识薄弱是受骗主因

  不同于几十年前归国留学生头顶“光环”,如今出国留学人数和归国人数持续增长,海归就业难度加大。有时在求职过程中碰壁,不免“病急乱投医”,防范意识变弱,增加了受骗风险。

  对于刚离开校园、初入社会的留学毕业生来说,全新的环境带来很强的陌生感,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适应。吴悦认为,有些海归在外学习、生活时间长了,不仅对国内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在日常生活交往等方面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提高对于一些“陷阱”和“套路”的识别与防范能力。

  有些招聘会组织方声称有“内推offer”,借机推出培训课程收取费用,留学生最后才会发现这些“内推”都是骗人的伎俩,向机构要求退款时却遭遇百般阻挠。在小高看来,有些机构看准了留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良好,对于“付费培训”有一定接受能力的特点。有些留学生抱着“试试看,没准就多个机会”的想法而轻信,也增大了被骗几率。

  放平求职心态 谨防上当

  良好、平稳的心态是防止落入“套路”的“利器”。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毕业生找工作时切忌“着急”,也不要轻信“花钱保入职”之类的捷径。应该放平心态,相信自己,依靠实力说话。遇到拿不定主意的情况时,可以多和有相似经历的同伴交流,分享彼此经验。

  “当求职时遇到棘手的问题,应多与父母或者信任的长辈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遇到需要交钱的‘咨询’,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吴悦建议说。

  同时,求职者一方面要努力核实招聘信息的准确度,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泄露个人信息。小高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排雷”建议:“首先,简历上不要填写太多个人具体信息,比如家庭住址等;其次,留意公司在招聘过程中是否存在夸大宣传的情况,对于提供高薪待遇的工作,要谨慎判断其真实性;最后,在正式面试前一定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一下这家公司,在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每项条款。‘小心驶得万年船’,就是这个道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