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新白洋淀纪事——“华北明珠”70年变迁

2019-05-31 21:55:1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白洋淀纪事

  ——“华北明珠”70年变迁

  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庄子村。记者 牟宇 摄

  白洋淀风光(摄于1988年)

  白洋淀内的村庄(摄于1992年)

  白洋淀砌石护堤防汛(摄于1994年)

  干涸的白洋淀(摄于1996年)新华社发(金洁 摄)

  工作人员在白洋淀内测量水位 记者 牟宇 摄

  初夏的白洋淀,水清苇绿,暖风习习,游船途经之处波光粼粼,犹如镶嵌在华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70多年前,著名作家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奠定了新中国文坛“荷花淀”流派基础。《小兵张嘎》《雁翎队》等文学作品,更给白洋淀染上了浓郁的文化和传奇色彩。

  然而,白洋淀并非一直都那样浪漫和传奇。70年来,“华北明珠”曾饱受“干淀”、污染的威胁,演绎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如今,随着雄安新区设立,白洋淀重放光彩。

  厚重的文化 丰富的资源

  白洋淀位于河北雄安新区,其中80%以上水域分布在安新县,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366平方公里的水域内,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是华北地区的“空调器”“晴雨表”,被喻为“华北之肾”。

  春光降临,芦芽吐秀、满淀碧翠;每至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荡飞絮,稻谷飘香;隆冬时节,淀面坚冰似玉、坦荡无垠。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白洋淀留下大量诗文。中国当代诗人北岛曾写下这样的文字:“白洋淀的广阔空间,似乎就是为展示时间的流动——四季更迭,铺陈特有的颜色。”

  白洋淀是鸟的王国、鱼的乐园、多种水生植物的博物馆,淀内鱼、虾、蟹、贝、莲、藕等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白洋淀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自古即是帝王巡幸之所,英雄辈出之地。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先后46次到白洋淀游览水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和优美动听的历史故事。

  “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这是康熙的《白洋湖》诗句。

  白洋淀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闻名中外的雁翎队谱写了一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英雄赞歌,雁翎队抗击外来侵略的故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等优秀文学作品,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经典。

  白洋淀民俗文化淳朴,水乡渔民的生产生活具有浓郁的北国水乡特色,男捕鱼、女编织的渔民生活由来已久,苇箔、苇席产量一度占到全国的50%,并远销海外。这从孙犁先生194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中可见一斑: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白洋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30年前的1989年,安新县开始依托白洋淀开发旅游,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服务水平低下,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档次不高,旅游业不温不火。

  进入“千禧年”以来,安新县立足白洋淀优势,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白洋淀旅游实现了健康发展。

  2007年5月8日,安新县白洋淀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并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次年5月,安新县白洋淀景区被国家旅游局列为32条奥运旅游精品线路其中之一。

  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旅游热愈发升温。2018年白洋淀景区接待游客量达到270.9万人次。

  白洋淀的沧桑变迁

  “上承九水之泽,藏风聚气;下通海河之津,浪远天澄”。白洋淀是大清河水系重要的水量调节枢纽,也是海河流域重要的蓄滞洪区,承接上游3.12万平方公里的洪沥水,承担着缓洪滞沥,保卫京津、华北油田、京九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和周边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

  民国《新安志序》记载,“太行东倾而恒山起伏,涧壑所自出之水涓流盘会,积川循陆入于海,中流九溪,错合交潴为白洋淀。广宽方数十里,港浍辐辏、终古不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洋淀周边均列为蓄滞洪区使用,当时白洋淀水位达到10.5米时(大沽高程,以下同),蓄水量达到10.38亿立方米。

  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至今,白洋淀共发生了4次“干淀”现象:1965年12月-1966年7月;1972年10月-1973年6月;1976年1月-1976年7月;1983年7月-1988年7月。

  白洋淀连续5年干涸,给当地水乡百姓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淀区村民回忆称:“那个时候淀底都能跑汽车了”。

  改革开放后,白洋淀流域工农业迅速发展,淀中村人口急剧增加,人工养殖星罗棋布,各种点源、面源污染物不断增加,使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白洋淀是平原“浅碟式”湖泊,自身调蓄能力有限。多年来,白洋淀上游修建大中型水库143座,在疏浚河道的同时,基本拦截了上游来水,加之淀区及周围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白洋淀的入淀水量逐渐变小,这些都是导致白洋淀经常喊“渴”的原因。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当白洋淀低于6.50米时,当地政府开始给白洋淀补水“解渴”。

  雄安新区安新县农业农村局介绍说,为确保白洋淀不干淀,保护白洋淀生态安全,自1996年至2016年,累计实施35次生态补水。

  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实施了西大洋—王快两库联通工程和南水北调总干渠补水,总入淀量超过1亿立方米。

  2019年2月1日,随着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引黄泵站3台水泵陆续启动,黄河水一路北上,流经豫冀两省23个县(市、区),经过482公里的不息奔流,最终进入白洋淀。这次补水历时28天。这是雄安新区设立后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该工程也成为白洋淀生态补水重要且稳定的水源。

  3月1日至7月10日,河北省保定市分别利用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安格庄水库和旺隆水库,向白洋淀及多条主要河道进行生态补水,预计总补水量1.7亿立方米。

  “华北明珠”重绽风采

  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时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关系到雄安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过程。

  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初,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就曾表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要从改善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全局着眼,将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同步开展工作。

  雄安新区设立后,由河北省委、省政府组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基础,依法依规深化研究,形成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

  这份规划从流域治理角度出发,统筹考虑了水量、水质、生态三大要素,以白洋淀水质、水生态恢复目标为抓手,通过补水、治污、清淤、搬迁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以全面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使“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2018年,雄安新区清理白洋淀围堤围埝及沟壕水产养殖741处,养殖面积9.1万亩;排查、整治河道、淀区两公里范围内入河入淀排污(排放)口11395个。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曹海波说,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白洋淀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好,目前白洋淀已经有78%的淀泊水质达到四类以上,白洋淀生物物种也越来越多。

  根据《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按照淀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左右、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的目标考虑,确定2022年之前生态需水量为3-4亿立方米/年;从远期需求与配置看,2022年之后,随着流域和淀区生态环境治理目标逐步实现,确定生态需水量为3亿立方米/年。

  未来,雄安新区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其中,“蓝”指的是水面,“绿”是指森林。届时,新区将展现“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

  “水会九流,堪拟碧波浮范艇;荷开十里,无劳魂梦到苏堤。”这副对联,既是对白洋淀景色的描绘,也是对雄安未来生活的憧憬。记者 曹国厂 高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