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手机上的“菜篮子”如何又省心又放心?

2019-06-03 22:24:4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上海6月3日电 题:手机上的“菜篮子”如何又省心又放心?

  新华社记者杨有宗、何欣荣

  手提袋、小推车、热情的吆喝、喧闹的市场……在很多人印象里,买菜还停留在这样一种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菜市场加快从线下搬到线上,通过手机APP买菜成为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选择。

  在方便购买的同时,部分消费者也遭遇蔬菜瓜果品质不稳定、货不对板等操心事。手机买菜如何实现消费方便和放心消费的兼得,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从逛菜市场到刷手机上的“菜篮子”

  打开某款以外卖起家的APP,选中350克上海青、300克番茄、450克肋排,点击付款39.28元后上地铁。30分钟后,上海市民袁睿琳刚进家门菜就送到了。

  “每周用4次左右,以买蔬菜和水果为主。”酷爱下厨房的袁睿琳说,“手机买菜不但方便,还可以送货上门,这对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很有吸引力。”

  和袁睿琳有同样选择的消费者不在少数。饿了么的数据显示,在该平台买菜的用户平均年龄约29岁,三分之一为“90后”,超五成为白领用户。

  年轻人不想在买菜上花太多时间,使得手机买菜这门生意逐渐火热。去年下半年,美团APP上线买菜频道;今年3月底,饿了么建立生鲜平台,并与叮咚买菜达成战略合作;4月份,苏宁小店宣布上线菜场功能模块……随着巨头进场,线上买菜这一“难啃的硬骨头”成为各家争夺的“香饽饽”。

  与之前生鲜电商有所不同的是,不少手机买菜App主打“前置仓”概念,也就是将仓库建立在社区周边1到3公里的位置,平台将商品先由中心仓或批发市场、综合菜场运至前置仓,用户下单后即时送货上门。“下午2点20分下的单,2点45分就送到了,比自己去小区对面菜市场买菜还快。”袁睿琳说。

  除了平台自建仓,不少蔬菜摊点、水果店也借助手机App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在上海闵行区一处菜市场,可以看到很多外卖骑手提着菜来往穿梭。摊主于先生说:“每天在京东到家、饿了么两个平台上的销售额有1000多元,占到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菜品品质等尚待进一步提升

  手机买菜看上去方便快捷,但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吐槽也不少:

  ——菜品品质不稳定。“近期买了两次水蜜桃,一样的品种,上一次的甜,这次的不甜。”上海市民齐漪说,线上买菜、买水果,品质不太稳定,“线下买菜可以挑挑拣拣,买水果可以尝,线上好不好要看运气。”

  当前,不少平台及商店首页都设置有优惠菜品,如“0元秒杀”“0.99元生菜”等,此类菜品的质量成为投诉高发区。

  ——图片和实物不符,货不对板。一般而言,生鲜产品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蔬菜水果尤其如此,这使得平台配送的货品和消费者预期之间,容易形成一定偏差。

  在一款手机买菜App出售的猕猴桃评论区,有消费者留言说:“我选的是金果,为何送来的是绿果?”

  ——价格先便宜后贵。和很多消费类App一样,手机买菜App吸引用户,补贴是重要手段。随着订单量的快速增加,补贴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

  “之前满39元减15元、满20元减7元的优惠券天天有,最近少了很多。”消费者隋明伟说,感觉手机买菜App走的也是先低价后提价的老路。

  记者对比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美团买菜三款App,规格为1千克重量的菠萝,售价分别为19.7元、18.9元和17.2元,比到店购买价格贵出三分之一左右。“毕竟自己方便了不少,价格贵一些也可以接受,但前提是货品质量有保证。”不少消费者表示。

  瞄准用户需求发力

  相关行业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达1.91万亿元,2019年将突破2万亿元。消费者对生鲜商品的需求较高,购买频率保持在平均每周3次,其中水果蔬菜的每周购买频次达到4.8次。

  “菜场有时效性,部分区域超市覆盖又不够密集,再加上一二线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和便利性成为不少上班族的优先考量因素,这使得手机买菜有着较大的用户需求。”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说。展望未来,生鲜市场会呈现菜市场、超市和社区生鲜(手机App+前置仓)等多种业态共存的局面。

  对于手机买菜App来说,要做到“又快又好”,平台需瞄准用户需求,在模式和技术上不断创新。比如,很多平台采用30分钟送达的前置仓模式,需要在前置仓内提前备好货。如果前置仓经常出现断货情况,对用户的体验损害非常大。这就要求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对该区域的用户需求进行相对准确的预估。

  “随着技术的进步,包括AR看菜的应用,消费者对蔬菜品质会有更为直接的判断。”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表示。行业市场本身也有优胜劣汰,“如果平台老拿不新鲜的蔬菜糊弄消费者,迟早会被淘汰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