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农历: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周恩来在长征路上“病危”背后的真相

2019-07-10 18:57:0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38327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曾生过一场大病。对于周恩来生病和治病的始末,至今仍众说纷纭。为这件事,笔者曾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在国防大学档案室查看了有关当事人的档案材料,得出的结论是:周恩来长征路上的那次生病,主要是靠医生的治疗而转危为安的,而不是有些人所说的“听天由命”。

周恩来长征时的贴身警卫如是说

长征途中,周恩来有两名贴身警卫:警卫长范金标和警卫员魏国禄。

魏国禄在周恩来逝世的那年,写了一本《随周恩来副主席长征》的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6年12月出版。在这本书的53页,有一篇《周副主席在病中》的文章,专门介绍了周恩来在长征路上患病的事。魏国禄在文中写道:

回到住处,范金标把准备好的晚饭,仍然是青稞麦、豌豆苗,端出来请首长吃。

周副主席看了看说:“不想吃,你们给我搞杯开水来吧。”

我端来开水,他摊开了文件,照例在那个微弱的灯光下办公。我放下开水,周副主席叫我去休息,并说他也马上休息。果然,我出屋不久,看到他办公室灯也熄了,我很高兴,心想:今天晚上副主席休息倒挺早。但是过了不到一个钟头,就听他叫:“警卫员!”

我急忙走到他跟前,他说再要杯开水。我听他说话声音与往常不同,显得那样有气无力,就问他:“你是不是不舒服?”顺手一摸,我惊叫了一声:“首长在发烧!”

请来医生,一量体温39.5度。这可把我们吓坏了。邓大姐更是为首长的病焦急不安,一直守在身边精心照顾。

第二天,周副主席烧(热)得更高,整天昏迷不醒。毛主席和刘伯承、叶剑英等首长都来看他;看到副主席病得那样,都很着急。毛主席问卫生部的同志:“傅连暲能不能回来?”

“傅医生随朱总司令率领的五、九军团南下了。”卫生部的同志说,“电报上说回不来,太远啦。但是,一支队那里还有个医生。”毛主席指示卫生部打电报叫那个医生马上到毛儿盖来。

很快就来了一位姓戴的医生,据说是跟罗炳辉同志从江西吉安出来的,医术很高,我们都为有这样一个好医生感到高兴。

按照医生的吩咐,我们几个警卫员轮流从山上搞些冰来化成水,泡毛巾给首长做冷敷……

魏国禄的回忆说明,先找来的那个量体温的医生,应该是第一个给周恩来看病的人,可能是随队的医护人员,而那个“姓戴的医生”则是戴济民大夫。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非常重视这件事,连相隔数百里的朱老总那儿也发了电报。后来又找了其他医生,魏国禄之所以没写进他的这本回忆录,是因为戴济民大夫提出冷敷降体温的治疗措施后,他已被派到60华里外的雪山去背冰了。

卫生部原顾问王斌这样说

笔者手头有一份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几位同志于1981年9月22日访问卫生部顾问王斌的记录稿。参加的人有方明、成元功、郑淑芸、力平和李海文。这份记录稿是由郑淑芸整理,然后用旧的手动打字机打出来的。访问王斌的“访题”是:“总理在长征路上患病及在延安时从马上跌下后骨折治疗等情况”。现将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在我们红军时候,最厉害的有四种病,就是疥疮、疟疾、下腿溃疡和拉痢疾。那时他(指周恩来)患的就是这四种病中的一种。在毛儿盖,总理拉痢拉得很厉害,发高烧,经过化验检查在总理排的大便中发现有阿米巴原虫,从化验结果就可以诊断为阿米巴痢疾。当时邓大姐、贺诚(红军卫生部部长)都在场。我为总理看病时,那是他病比较重的时候,临床表现为高烧多天不退,白血球增高,皮肤黄染,肝肿大在右下横指,我当即怀疑他是不是阿米巴肝脓疡,触诊肝区已拖到右肠窝内,这种病在红军内见的不少,在临床也看的不少,也做过不少解剖,主要都是一个脓肿,结合化验检查及临床表现,可以确诊为阿米巴肝脓疡。作这个诊断时,邓大姐、贺诚都在场。长征途中非常困难,好在我带着一些检查或诊断用的X光机、显微镜等。还有治痢的药易米丁。由于病重(垂危状态了),我除了用易米丁药外,还请卫士同志去毛儿盖山上去挖冰,用冰冷敷,主要放在肝区。为了使炎症不继续发展,因肝脏正压在横行结肠上,所以我的战术是诱导它向下发展不向上发展,要让它按照我的计划达到穿孔排脓……

一天,卫士跑来告诉我,大便拉了好多,有多半盆,我马上去看,拉的就是该排出来的脓。我真是高兴极了,邓大姐也高兴了。我高兴地说,体温会降下来的。体温在下午真降下来啦!大姐对我说:“哎呀!真是很紧张啊!”

时间久远,记忆难免会有出入,但王斌当时是红军卫生学校校长、著名的外科大夫,肯定参加了对周恩来疾病的治疗。如果不经治疗,这种长征途中“死亡率极高”的病怎么可能自己好呢?参加这次访谈的同志很细心,在对王斌顾问访问后,又特意去北京医院访问了潘其美大夫。潘大夫说:“易米丁药是治疗阿米巴痢疾的特效药。总理患病是因用药及时,而光靠冰敷是治不好的。冰敷只能起降温作用。”

中央文献研究室的这个采访组后来于1988年9月26日和10月30日又两次对王斌进行了访谈。王斌顾问不顾年事已高,还为周恩来的那次生病绘制了示意图,并留下了以下文字:

周副主席在长征途中毛儿盖患阿米巴痢疾,经主治医生王斌和李治大夫、孙仪之大夫共同会诊,在显微(镜)下发现阿米巴痢疾原虫。故此确诊。

继而每天高烧。发现肝右叶肿大下垂到盆腔口。白血球增多。

以胸骨和脊柱中线为轴,测量左、右胸围。右侧胸围比左侧胸围大四横指。因此确诊并发右叶肝脓疡。根据临床病理统计,多是孤立的肝脓肿,可与横结肠粘连。穿孔排出脓汁而愈。但也有不是孤立的一个,附带两三个较(多)脓肿。

天佑先人,周副主席的病顺乎自然发展规律而痊愈。当然与诊断治疗准确有关。注射Emetine,肝上方放冰袋促其向下发展与横结肠粘连穿孔。

这份当事大夫的珍贵手迹,不仅道出了周恩来当时的病情,还另提到了李治和孙仪之两位大夫。孙大夫当时已故去,李大夫当时还健在,所以中央文献研究室又派郑淑芸访问了李治大夫。

李治将军病床上的回忆

李治毕业于上海南洋医科大学,1929年到国民党军十八师当军医。那时,十八师正奉蒋介石的命令去“围剿”中央苏区的红军,前敌总指挥就是毛泽东词里提到的“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那个张辉瓒。1930年红军打下龙岗,十八师医务室的医疗器械还未收拾好,李治就和张辉瓒一起稀里糊涂地做了红军的俘虏。经过教育,李治不久成了红军的一名医生。

前几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队伍壮大了,创办了红军卫生学校,王斌出任校长,李治担任教育长。1955年李治被授予少将军衔,1986年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离休。

郑淑芸访问李治是在1988年12月14日。当时,李将军已90高龄,卧床见客。

郑淑芸问:“你为周总理治过病吗?”

李治答:“是好远好远的事了。”

郑问:“是长征路上吗?”

李答:“是。在毛儿盖。他得了阿米巴,是痢疾。阿米巴原虫主要是在大肠中寄生。”

郑问:“肝肿大吗?”

李答:“肿大。这是内科病,我是医务负责的,还有孙仪之,我俩是内科医生。会诊意见是快治,用Emetine特效药治……”

通过李治将军的陈述,也说明周恩来那次生病后有四五位医生参与会诊、治疗,才使他的病得以好转、痊愈。

邓颖超生前的记述

20世纪80年代,由于周恩来长征路上的生病众说纷纭,当时还健在的邓颖超十分重视这件事。1985年8月,她在大连棒棰岛休养时,一边回忆一边让秘书赵炜记录,写出了《路是人走出来的——通过草地》一文,专门回忆了周恩来生病、治疗和她自己遇险、脱险的经过,内容十分详实。关于周恩来在毛儿盖生病的情况,文章是这样写的:

一天下午,忽然有人告诉我,周恩来发烧(我们从长征开始就不在一起了)了。当我见到他时,(他)已发烧,在担架上盖着很厚的东西,简单说了几句话就离开了,把他抬到了他的工作总部。两地之间约有四五里距离(指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的各自住地——笔者)。因为我不知道他害的是什么病,病情(又)有发展。第二天我骑马去他住宿地,他正发高烧,医生来看过,认为他的病是我们长征路上多发病的症候——疟疾。当时,我在那里坐等他体温是否会下来……后来我不再等了,只好回到我的住地,每天来看望他。经过三四天后两位医生会诊,一位是王斌,一位是李治同志。他们都是(红军)在江西同国民党作战时被俘的国民党医官,参加红军后,忠于红军,忠于医疗事业。对恩来的病很认真地加以研究。……后来总部要出发了,恩来搬到毛主席的周围,这时我也搬到恩来(那里)一起住了,我在地下铺上稻草,他睡在木板床上,两位医生继续观察,不相信是疟疾。他们怀疑是肝脏有问题,于是检查胸、肝的部位,发现肝脏肿大在右侧肋缘下二指,最后确诊为肝发炎,已变为肝脓疡。当时,草地环境不能手术。按脓疡治,唯一的办法要用局部的“冰冻”,冰得到60里以外的高山上去背。这时,医生也给我做思想工作,让我看有关肝脓疡的书。书内举了100例,99例都写得很清楚,预后不良,唯一的一个例外,肝脏化脓,通过肠子把脓排出来。所以决定等背回冰来,用冷冻办法退烧。背冰的同志一早就出发了,深夜二三点钟才回来,冰化了一半,还可以够用。把冰装在袋子里,放在肝的部位。他本人昏迷不醒。医生的最大希望是想用冰把炎症退下去。等到下午五六点钟时,恩来逐渐清醒,不时地呻吟着,并说肚子痛,我们把他扶起来解大便,排出来的都是绿色腥臭的脓状便,体温也就下降到35度。第二天医生看后,他的确诊是肝脓疡穿孔经肠子排出脓来。为了使脓液尽量排净,他们采取措施,给恩来服药,使肠子停止蠕动三天,并交代我,每小时试(测)一次体温,一直坚持到第二天下午,体温一直在35度。医生们没有告诉我温度已接近“死人”的温度。好在体温后来慢慢地上升了。病情也慢慢地好转。又过了一天,医生们两次检查,发现他的肝脏大小已接近正常了。因此,肯定治疗是正确的。这时又把戴济民大夫请来照顾……(我要)特别对王、李两位医生对恩来的病诊断和治疗准确及时,使他能脱险康复,实应向他们致以不能言语形容的感谢之情。后来代替他们的戴济民老医生,也在几年前病故了……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段经历呢?因为恩来同志逝世后,近几年有的同志写了这一段,有的不合事实,有的出入很大,需要写这么一段作为澄清。 

读了这段还从未发表过的邓颖超的回忆,再综合前边几个人的陈述,可以看出,周恩来长征途中患病后,先请一位随队医生给他量了体温,随后请来戴济民大夫,找来了红军卫生部部长贺诚,再将王斌、李治、孙仪之3位大夫找来共同会诊,确诊为阿米巴肝脓疡,用了特效药易米丁。周恩来病情好转后,王斌要为王稼祥治腰伤——他是长征前在苏区被敌机炸伤腰部的;李治其他的医疗任务也很重,于是就留下了戴济民随周恩来的担架行军,作为陪护。因此,周恩来的那次生病是经过许多著名大夫会诊,并用显微镜等检查,确诊为阿米巴肝脓疡,然后对症下药,用了治疗阿米巴肝脓疡的特效药易米丁,从而使周恩来康复的。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