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胡耀邦如何利用17年前手稿为彭德怀彻底平反

2019-07-12 17:46:0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彭德怀,出身贫寒,性格刚强,早年投身革命,领导平江暴动,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和红三军团。历任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支队司令员、八路军副总指挥和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兼职未公开)、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因为民请命,仗义执言,坚持正确意见,被打成“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头子,“十年内乱”中饱受迫害,最后悲惨地辞世。

  为了留下自己一生的真实记录,免得背着“历史黑锅”死去,彭德怀在“软禁”中写下了一批回忆资料,交给侄女彭梅魁保存。

  这批秘密保存在彭梅魁家中的彭德怀手稿时而被藏在北京,时而被埋在彭德怀老家湖南省湘潭县乌石寨的彭家老屋里,时而又被带回北京,时而被彭梅魁带在身上。1976年北京、天津、唐山一带发生地震时,彭梅魁一家搬到防震棚里躲地震。彭梅魁把彭德怀的手稿装在一个旧书包里背着,昼夜不离身,睡觉时就把书包带缠在手腕上。

  1978年春天,彭梅魁从报纸上看到彭德怀的老战友、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黄克诚复出的消息,欣喜万分,几经周折,找到了黄克诚。黄克诚感慨万端:“1974年我也因病住进三○一医院,和你伯伯住的是一个医院。彭总因癌症逝世,我竟完全不知情!他们多会封锁消息啊!后来我听说,你伯伯因为剧痛难忍,把被子都咬烂了。一代英雄啊,如此悄然辞世!虽说死生是常事,苦乐也是常情,但彭德怀这样死,实在令人痛惜!”彭梅魁向黄克诚详细讲述了彭德怀的晚年和临终情况。她说:伯伯在弥留之际,说话已经十分艰难,还断断续续嘱咐我,要我代他去看望黄伯伯,并将他遗留的书籍,“送给我的好友黄克诚”。黄克诚听后,极为悲痛地说:“我也很想念彭老总,粉碎‘四人帮’恢复工作以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做梦经常同他在一起。”黄克诚一边说着,一边拿起笔,写下1965年被贬到山西后,因遥念远在四川成都的彭德怀而写的一首词。

  1948年彭德怀到解放太原的前线榆次视查,赖若愚(左一)、彭德怀(左三)、胡耀邦(左四) (资料图)

  这首词的全文是:

  调寄江城子

  忆彭德怀

  久共患难自难忘。

  不思量,又思量;

  山水阻隔,

  无从话短长。

  两地关怀当一样。

  太行顶,峨眉岗,

  犹得相逢在梦乡。

  宛当年,上战场;

  军号频吹,

  声震山河壮。

  富国强兵愿必偿,

  且共勉,莫忧伤。

  黄克诚写罢,又轻声念了一遍,谈起彭德怀的遭遇,不禁热泪盈眶,泪洒衣襟。

  黄克诚把这首词送给了彭梅魁。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谈过往事之后,彭梅魁告诉黄克诚秘藏彭德怀手稿的来龙去脉。黄克诚大为感叹,称赞彭梅魁有勇有谋,做了一件大好事。

  彭梅魁问:“这些手稿是上交中央,还是自己保存?”

  黄克诚说:“自己保存难,容易损坏,我看还是上交党中央好。现在中央很忙,以后找个适当的机会再交吧。”

  胡耀邦主持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期间,在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老革命家的支持下,排除阻力,顶着压力,坚定不移地奋力推进为彭德怀平反的有关工作。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在发言中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正式向中央提出为彭德怀平反的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为彭德怀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978年12月24日下午,邓小平出席彭德怀、陶铸的追悼会,并为彭德怀致悼词。指出:彭德怀是我党的优秀党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平江起义的主要领导者、红三军团的创立者,是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曾担任过党、政、军的许多重要职务,是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下,于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今天,党中央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落实党的政策,给彭德怀同志作出了全面公正的评价,为他恢复了名誉。他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关心群众,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对革命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他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斗争中,南征北战,历尽艰险,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彭德怀九泉之下终于可以安息了。

  中共中央为彭德怀平反昭雪以后,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认为上交彭德怀手稿的时机已经成熟。

  1979年1月3日,彭梅魁致信胡耀邦,并请黄克诚将这封信和彭德怀手稿交给胡耀邦。

  翌日,黄克诚神情肃穆,缓步走进胡耀邦办公室,把一个纸包交给胡耀邦。

  “黄老,这是什么?”胡耀邦接过纸包,看着黄克诚。

  “你先打开看看。”黄克诚十分郑重地回答。

  胡耀邦轻轻打开包裹在彭德怀手稿外面的旧报纸,看到笔记本和泛黄的一摞稿纸,上面的笔迹苍劲有力,原来是彭德怀元帅的手迹。他伏在办公桌上,急切地浏览起来……

  胡耀邦不禁有些疑惑:彭德怀的这些手稿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黄老,彭德怀的这些手稿你是从哪里找来的啊?”胡耀邦问。

  黄克诚道:“这是彭德怀同志的侄女彭梅魁在母亲和两个弟弟的帮助下,冒着危险保存下来的,算来有17个年头喽,不容易啊!本来在你主持中组部工作的时候就想交给你,彭梅魁同志怕你忙,让我在方便的时候再交给你。她只要求你给她写一张收条就行了。”

  “好,我这就写。”胡耀邦一边说着一边挥毫写道:

  克诚同志并梅魁同志:

  今天上午,克诚同志交给了你要他转给我的彭德怀同志的一批手稿。计:5个32开笔记本,一个22开笔记本,一封给中央的信的手稿,一份注有眉批的“庐山会议文件”。

  我当作珍贵的历史文物转给中央。

  这封信是我给你的收条。

  胡耀邦

  1979年1月4日上午
  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接收彭德怀的这批手稿以后,并没有交给中央档案馆保存起来了事。在他的大力支持、帮助、关注下,有关方面组织力量对彭德怀的这批手稿进行认真整理,以《彭德怀自述》作为书名,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向全国发行,在国内外引起空前强烈的反响和轰动。彭德怀的老战友、老部下纷纷发表读后感。《彭德怀自述》对拨乱反正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彭德怀生前所没有预料到的。

  一个人的生命可以逝去,但是,一个人的思想却是永存的。

  彭德怀没有死,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永远活在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史册里。

  彭德怀生前坚信:“历史是最无情的,也是最公正的,历史终将会对我作出公正的评价。”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

  本文摘自《历史的见证——“文革”的终结》,薛庆超 著,九州出版社,2011.4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