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人造太阳"取得重要进展 30年后或商业化

2016-03-15 15:08:59 信息来源:现代快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从渴望飞翔到造出飞机,人类走过了至少数千年;从爱因斯坦的预言到引力波被真切探测到,人类走过了整整百年。

《现代快报》报道,“当我们在讨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时候,潜心研究的中外科学家们正在为一个伟大梦想——‘人造太阳’执着耕耘。据相关资料,这场‘追梦旅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许建南1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目前,中外科学家在聚变装置科学实验和工程技术上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有专家预计,聚变能商业化有可能在约30年后实现。

中国科学家已做出不菲贡献

美、法等国20世纪80年代发起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中国后来成为参与国之一。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的路径主要有两种: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中国科学家都有深度参与和不菲贡献。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位于成都的西南物理研究院是主要承担单位。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在今年1月底的实验中,成功实现了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是国际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时,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是重要的阶段性研究进展。

“祝贺中科院研究人员取得的突破。中物院也是‘人造太阳’的追梦劲旅。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曾担任我院副院长的王淦昌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与国外科学家同期独立提出。我国氢弹元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先生也是惯性约束聚变技术路线的倡导者。”许建南说。

过去几十年里,中物院和上海光机所等单位不断冲击世界先进,逐步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体系,建成神光I、II和Ⅲ激光驱动装置,聚龙一号电磁驱动大型科学实验装置。许建南说,其中,聚龙一号输出电流达到800万至1000万安培,电流脉冲上升时间小于千万分之一秒,瞬间功率超过20万亿瓦,相当于全球平均发电功率的2倍。

2015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上,聚龙一号作为“未来理想能源——‘瓶中的太阳’”首度亮相,让公众了解到军事应用为牵引研制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如何在民用领域发挥作用。

延伸阅读

“人造太阳”不是在地球上造个太阳

“‘人造太阳’指通过可控热核聚变的方式给人类带来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许建南说。

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氢的两个同胞兄弟——同位素氘和氚,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人造太阳”就是“模仿”这一过程。

目前,人类核电站有序利用的核能都是核裂变过程。

“有专家考证:较早提出‘人造太阳’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是一位苏联年轻少尉。这个高中学历的‘大男孩’在1950年提出这个‘空想’时,苏联科学家们没有笑话他,而是科学审慎分析了可行性。历史证明,很多改变世界的伟大科学发现科技进步,源自勇敢的‘空想’、睿智的呵护和执着的追求。”许建南说。

科学家们做了哪些科学探索?

聚变能源,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安全经济高效持久能源。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的路径主要有两种: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前者,又称托卡马克,通过强磁场较长时间约束高温稀薄等离子体使之发生聚变反应。例如,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后者则利用多种高能量驱动方式形成高温高压环境,使氘氚靶丸实现热核聚变点火和燃烧,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氘和氚是取之不尽的能源。海洋中大概蕴藏了40万亿吨氘,理论上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