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成都110岁老太过寿:五世同堂后人170人/图

2016-03-29 15:35:29 信息来源: 华西都市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b55c152baede6be

 

钟世昭老人。

 

b09ccb791c4b84b

 

晚辈们为老寿星拜寿。

艾森网消息:读她的人生,跃然于前的便是一个传统社会的母亲的缩影,而时间在此际也泛起了引人入胜的柔光……

《华西都市报》报道,3月26日,成都青白江龙王镇清洁村,农田里大片的油菜花开得正艳,炮仗在道路两旁震天响。钟世昭坐着轮椅,在自家小院晒太阳。红色夹袄、红色毛线帽,显得格外喜庆。这天是钟世昭110岁的农历生日。儿孙绕膝,尊她“老太君”。子女们在农田辟出空地,摆了102桌坝坝宴,好不热闹。

110年前,钟世昭的啼哭,打破了青白江刘家堰的农户钟家的宁静。此前33天,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出生。此后的日子,她成了童养媳、养了一大堆娃、艰难地与命运搏斗,成了传统社会妇女的典型缩影。这位晚清小女孩,经历了清朝、民国,最终迎来新中国,赢得幸福晚年。

钟世昭一生育有5子3女,如今五世同堂,后人有170人。

童养媳

钟家常年为地主做长工,家境贫寒。缠足,是那个年代女子注定难逃的命运。作为家中第三女的钟世昭,在四五岁的时候,父母把她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长年累月待到骨骼定型,她的双脚终于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

那时候,有钱人常常把先生请到家里,教女儿读些《女儿经》之类的女子教育的书,钟长工没钱,自然请不起先生,于是钟世昭一个字也不认识。

钟世昭幼年时,父亲便因病早逝,母亲带着钟世昭三兄妹改嫁。

1912年,民国紧随而来。但这一切,对钟世昭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1920年,14岁的钟世昭成了同村曾家的童养媳。曾家也是世代长工,丈夫叫曾义坤,比她大8岁,为人倒也老实勤快。但是任凭两人如何在地里埋头苦干,每次给地主交租后,几乎没有什么结余,家徒四壁。

1926年,在地主家旁边搭建的茅草屋内,钟世昭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夫妻俩给他取名曾礼富——在那个年代,穷人总希望通过好的名字来改变孩子的命运。

3年后,二儿子曾礼元出生。

一家四口挤在茅草屋内,每逢雨天就漏雨。屋内摆着两张竹板床,是仅有的家具。

匪患

在19世纪30年代,四川常有棒老二(土匪)作乱。

1930年秋收后,钟世昭夫妇把大部分粮食交给地主,剩下一些果腹的粮食。为了防土匪,夫妻俩将这些粮食,藏在屋檐下,用柴火盖住,以掩人耳目。

这天晚上,土匪果然来了。“当时土匪一行10多个人,有扛枪的,有提刀的,架势汹汹。”土匪自然先是到地主家“行动”,然而地主早有准备,大门紧闭。而且地主有枪,土匪也不敢轻举妄动。既然在地主家刮不到油水,一行人只好将注意力转向旁边的茅草房。此时,钟世昭夫妇和孩子躲在房间一角瑟瑟发抖。

“土匪也穷,他们翻翻捡捡,把晾着的衣服裤子都捡走了。在屋檐下,也把藏的粮食翻了出来。”夫妻俩眼睁睁看着口粮被土匪抢走。

然而,悲剧并未到此结束。不一会儿,钟世昭发现房间蹿出火苗。她往屋外一看,茅草房已经被土匪点着,火焰正在扩大。“快出来!起火了!”钟世昭一边大叫着,一边把两个年幼的儿子从屋子里抱了出来。她猜想,土匪未能进地主家,大概怀恨在心,想烧掉茅草屋以殃及地主的房子。

大火很快吞噬了茅草房,而地主的房子毕竟是土墙,火势并未更大的扩散。站在茅草屋外的废墟前,钟世昭夫妇抱头痛哭。第二天一早,二人又找来茅草和竹子,重新搭起一座屋子。

带娃

后来,钟世昭又生下了6个子女。第三个儿子出世,吃过3个鸡蛋,她在生产完的第三天,便挣扎着起身,开始在院子里翻晒收获的谷子。

在二儿子曾礼元的记忆中,母亲从来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天还蒙蒙亮的时候,钟世昭便起床,挪着小脚,准备一家的饭食。孩子们的碗在灶前排成一排,锅里煮的是高粱面加糠,还有一些野菜。她细心地用勺子把食物均匀分到孩子们的碗里,从不厚此薄彼。

待丈夫和大的几个儿子去农田里干活后,她带着年幼的几个孩子上山捡柴火,捡动物的粪便回来施肥。到了傍晚回到家,钟世昭将棉花一个个脱籽、纺纱,纺成了一锭锭的纱,再织成纺织衣服。每到新年前,她就格外忙碌,忙着给每个孩子制新衣、做新鞋。

在子女们的印象中,母亲缝缝补补的身影,常常要忙活到半夜12点。

然而,上天并未垂怜这个贫苦的家庭。钟世昭的丈夫30多岁时,因为替人砌灶头,废渣落入双眼,从此双眼失明,性情也变得暴躁。一家的重担,全落在了钟世昭的肩上。

她从未抱怨,也从不和丈夫吵架。她挪着小脚,在屋前屋后忙碌,不得片刻停歇。由于口粮减少,一家从来只吃两顿。地主的老婆同情她,有时会偷偷塞给她一些红薯,令她感念不已,至今念叨。

通达

土改时,钟世昭一家分得了十余亩田地,日子才逐渐好转。

1964年,20岁的幺儿子曾礼财响应招兵,离家参军。儿子离开的那天,钟世昭是被瞒着的。因为之前大儿子、三儿子均提出要去当兵,被她坚决拦下,“子弹没长眼睛,就怕回不来。”

钟世昭最终发现幺儿走后,在悲伤忧惧中度日。三儿子曾礼国念过私塾,在母亲的口述下,给远在军营的幺弟写信,一五一十将家长里短、村里的琐事一一告知。其中有一次,钟世昭在田埂上赶牛回家,由于田埂太窄,她的脚小站立不稳,被牛挤到水沟里,浑身都是泥土浑水……信里把事情叙述得很平淡,但是曾礼财却看得泪流不止。

他想过和别的战友一样退伍回乡照顾母亲,但是由于他是昆明军区通信总站的驾驶员,是技术骨干,他不得不留下来。

参军4年后,他才第一次回乡探亲。此时,母亲钟世昭已经是62岁。当他走到家门口,母亲迎出来,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的儿啊……”

在家呆了12天后,曾礼财辞别父母,再次踏上回程的路。这一次,母亲虽有不舍,却未挽留。

最怕孤单

1972年,钟世昭丈夫去世,这一年,她66岁。子女们轮流把她接到家里住。在城里,她不停洗衣、打扫、拖地……将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也有儿子住在农村,她也跟着回到农村生活,直到70多岁都还扛着锄头下地种菜,背背篓上街卖菜。儿子们心疼她太辛苦,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要做活路才有吃的。”

在她90岁时,身体不如从前了,她还动手不停。要么去帮着烧柴火,要么帮忙择菜、扫地……直到100岁过后,由于眼睛不好,才慢慢放下了家务事。

吃过太多的苦,她俭省惯了。中午碗里没有吃完的饭,她坚决不让倒掉,“给我留到,晚上热一热我再吃”;家人给她添置衣物,她总是不满意地推脱“衣服我多得很,哪里穿得完,不要买这么好的……”衣柜里有一件青色的老式斜襟衫已经有六七十年了,依然干干净净。

要是身边一时半会儿没个人影,她就会耍小脾气。曾礼财刚喂母亲喝完水,忙着干家务的时候走开一会儿,就听到母亲说话了:“我活那么老了,身边端水的人都没得。”她故意大声说话,让他听见。待他走到跟前,询问她“是不是又渴了?”老母亲又会喜笑颜开,“这是我幺儿啊,老妈老糊涂了,莫怄气哈。”

如今,钟世昭有些糊涂了,她甚至有时分不清自己的子女。过了100岁,她便有些不对劲了,每到天色将黑的时候,她便着急忙慌地来到家里的各个门前,把所有的门都别上。有时候还有人没回来,任凭在外怎样叫喊,老人硬是不开门,也不回应。“她总是在嘴里重复,‘有棒老二要来,东西要遭抢!他们凶得很……”曾礼福说着,不由得湿了眼角。

老人常常念叨,像是给自己说,也像是给身边的人说:“要与人为善,不要和人吵架,要勤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