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炸鱼薯条 小食物背后的大历史

2018-02-01 20:59:34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堪称英国“国民菜肴”的炸鱼薯条,在全英境内门店遍布,达上万家,数量是麦当劳的8倍。一战时英国士兵间曾经流行以“炸鱼”“薯条”作为接头暗号,辨别敌我。在2010年“英国十大特色”的全国调查中,炸鱼薯条以73%的得票率领先“女王”和“披头士”,成为英国文化符号。

  如果说炸鱼薯条打上了深深的“英伦”烙印,那么这个烙印来自于工业革命时期:在机器高速运转与城市急剧扩张的过程中,新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食物口味。

  为什么是炸鱼?

  其实英国人不是很爱吃鱼。同样是岛国,英国比日本对鱼肉的热情要低得多。虽然有着长达11450公里的漫长海岸线,以及占据优良渔港如布利克瑟姆带来的欧洲第一鱼类捕捞量,但直到维多利亚时代之前的英国饮食文化里,鱼肉都不是主要的肉食来源,甚至是比牛羊肉低一等的食材。莎士比亚时期,也曾广泛认为鱼肉“营养不良”,多吃无益。在莎翁的名著《亨利四世》中就有:“这种不苟言笑的孩子从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他们平常吃的无非是些鱼类,所以他们都害着一种贫血症。”

  直到今天,英国的人均鱼肉摄入量仍远远低于日本。东南部宽阔平原的肥沃耕地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吹拂过的优良牧场,都为英国本土的畜牧养殖提供了充足的余地,也给英国人的餐桌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不过,食物的选择很多时候并不来自于个人口味,过去的时间里,地理与宗教为人们做出过选择,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技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交织出的路径,又将人们的口味选择带往新的方向。

  比如18世纪拖船渔网的发明,使得英国海上大捕捞的渔业产量飙升,鱼类这种廉价的食材首先喂饱了沿海地区民众的肚子。到了19世纪英国铁路发展狂飙猛进的时代,铁皮蒸汽车穿过英格兰的宁静乡间,将新鲜鱼肉运输到全国范围,尤其是人口爆发式增长的新兴城市,那里有数以万计被工业化浪潮冲击着进入工厂的劳工阶级。对他们来说,新鲜又便宜的鱼肉是其补充蛋白质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或者说,是铁路开启的新纪元、城市和人口的博弈为他们做出的选择。

  但是从“鱼”到“炸鱼”的选择,其实来自于另一拨人。英国传统的鱼肉烹调法无外乎“煮、烤、煎、炸”,其中著名的黑暗料理“仰望星空派”即是将数条整鱼露出头部,尾部排成一圈塞进馅饼里烘烤。

  而将去掉头尾的整块鱼排以面粉裹入、继而油炸的方式,来自于英国以外的犹太人。20世纪开始的几年,东欧的犹太移民为了避免迫害来到英国。投奔异国他乡的过程中,财物也许遗失,但吃惯的食物味道却一有机会就要寻回:腌黄瓜、甜菜根、鲱鱼、熏鲑鱼——以及炸鱼。炸鱼是犹太人的传统食物,在不能做饭的安息日,周五中午提前做好便于保存的炸鱼是犹太人的习俗。最初的炸鱼做法是在鱼身裹上面包糠,以后逐渐开始用蘸了苏打、啤酒或者“家族秘方”的面糊取代,这样的制作相对简易,并且鱼肉得以保持完整。

  那么炸鱼是如何从最初简陋的移民餐,变成英国名声最响亮的国民美食?这就绕不过炸鱼的“伴侣”——薯条了。

  为什么是薯条?

  无独有偶,薯条的原材料——土豆,从1539年被西班牙人在秘鲁发现并带回欧洲,到战胜面包和燕麦成为英国人的主食,也差不多花了两三百年。正如鱼类在18、19世纪日益上升的捕捞量和所提供的优质蛋白养活了膨胀的人口,土豆这种茄科植物在英格兰岛上大规模种植成功,并且同样能以较多的热量支撑更多人口的生存。尤其在18世纪中叶欧洲小冰期,传统作物产量萎缩时,土豆依然一枝独秀地扛起了喂饱人类的大旗。难怪恩格斯也对土豆饱含赞美,称其“对于工业革命的重要性如同铁一样”。今天的英国已是土豆产销大国,一年产销土豆达到250万吨,其中四分之一的形式是以薯条的方式被消耗享用掉的。

  历史上是哪位天才发明了薯条这种风靡全球的小食已无从得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同样是在维多利亚时期,同样是工业革命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田地开始在工厂干活,由此也逐渐养成在家以外的地方完成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一天14小时、一周6天的流水线高强度工作,工人们急切需要方便快捷、高热量的食物来维持体力,高产高热量又物美价廉的土豆无疑是最合适的粮食。依据英国BBC公司的统计,在1881年,英国每周人均土豆消耗量是6公斤。可以想象,城市的工厂工人在烹饪工具、燃料和时间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短暂的休息时间里会涌向工厂门口或街边的临时摊位,那里已经摆出了简易制作的土豆制品,要么煮、要么烤、要么烘。工业革命重塑了英国人的餐桌。

  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油炸方式烹饪土豆条的摊位,在大街小巷的外带食品中胜出,也许是油炸的食物更能带来舌尖的满足感,同时维持更长时间的热量供给。按照英国牛津英语辞典的记载,“薯条(chips)”这一词最早出现在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里:“将薯条入油、充分炸透。”不过炸鱼薯条里的薯条算是英式薯条,与美式快餐里的薯条“French fries”略有不同:后者多是以冰冻的土豆去皮后由机器切成长短一致、更为细条的形状烹炸,而炸鱼薯条里的chips则是将土豆洗净后不去皮而随意切成更为厚实的条形,土豆皮衣入油炸出的焦脆,对于英国人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今天的薯条已经在快餐界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不过英国的薯条也曾面临式微,因为它的竞争对手炸鱼的受欢迎程度也毫不示弱。就在工厂门口的薯条摊位摆出后不久,犹太移民也摆出了自己的炸鱼摊。

  炸鱼薯条“手牵手”

  两种食物终于碰面了:一个是外来移民简陋的安息日餐,一个是涌进城市产业工人填补热量的快食,由于在食材来源和烹饪方式上的优势,都是劳工阶级的食物选择。这两种摊位一开始互争客源,针锋相对,不久头脑灵活的犹太人就醒悟过来:为什么不把两者合二为一来卖呢?在这之后,由于工厂食堂的设立和普及,以及餐饮业“登堂入室”的趋势,街头小吃的规模开始慢慢萎缩,炸鱼薯条摊变成了炸鱼薯条店。

  依旧是查尔斯·狄更斯,在他的另外一本书《雾都孤儿》中,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东伦敦街区出现的早期炸鱼薯条:“在那脏乱的店里出售的是,许多大小和图案各异的丝质手帕,尽管Fled店很小,它依旧囊括了理发店、咖啡店、啤酒店和炸鱼薯条店”。

  而现实中英国第一家炸鱼薯条店的经营者约瑟夫·马林是个罗马尼亚犹太人,1860年他在伦敦Old Ford街拥有一家叫做Marlin's 的店。据说曾经一度伦敦闹了鱼荒,于是那段时间里店里改卖炸薯条,生意竟然也不错。所以当鱼荒危机解除,炸鱼回归的时候,店里的薯条摊位依然保留,还加载了炸鱼薯条套餐,鼓励人们将炸鱼薯条一起购买。顾客对炸鱼薯条的反应热烈。生意火爆时,Marlin's店的队伍可以排到半英里长。这两种食材在英国一拍即合,英国的鱼薯生意从20世纪起飞速发展,在1910年英国国土上有超过25000家“鱼薯店”,到了1920年,店面涨到了35000家。直到今天,在英国有将近一半的鱼是就着薯条吃掉的。

  炸鱼薯条对英国人来说是件大事。曾经以油墨报纸包裹的包装,早已被更环保的纸餐盒替代,简陋油锅支起的摊位也已变身成连锁或规范的明亮店堂。

  早在1913年,英国炸鱼薯条的从业者就成立了英国炸鱼联合会,算起来也是个百年老店。1988年,英国又设立了“国家炸鱼薯条奖”,每年从全国范围内报名参赛的炸鱼薯条店里经历匿名评委海选、全国二十强、全国十强,以及最终全国直播的前三名总决赛,堪称英国炸鱼薯条界的小金人。在1952年,一家名为Harry Ramsden的店,还因为在一天之内销售出一万份炸鱼薯条而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早期的鱼薯店在鱼类上别无选择,只能买每天早上最先到达港口的鱼。归功于运输与冷链技术的飞速进步,今天英国境内鱼薯店里的炸鱼有八成以上是鳕鱼或黑线鳕,这其中也有炸鱼薯条吃法的“南北之争”:从英国南部到中部,炸鱼用的鱼排都是鳕鱼,过了中部地区往北,就是黑线鳕挑大梁。此外,南部的炸鱼用油偏向口味清淡的植物油,而北部如约克郡一带,炸鱼必须经过牛油“历炼”,口感才算正宗。

  在英国2003年的一项法案里规定:店家不得以“炸鱼薯条”这种过于宽泛的名字作为菜名,而必须明确是哪种鱼,比如“鳕鱼薯条”或“黑线鳕薯条”。毕竟每种鱼的口味和价格都不同,得让消费者吃个明白。

  有此一说

  法式薯条

  比利时人最早发明

  英国人称炸鱼薯条里的薯条为Chips,一般连皮切粗条烹饪;而将美式肯德基或麦当劳里那种去皮后更细长的薯条称为“French fries”,翻译过来就是“法国薯条”。不过虽然名叫法国薯条,但公认最早的发明者却是比利时人。在比利时记者Jo Gérard调查中,一本比利时南部某家庭内部记录册中提到最早薯条的制作记录:在1680年(荷兰统治时期),当地人就开始使用油炸土豆条这种方法来烹饪了。

  另有一种说法是,在比利时南部默兹河谷沿岸生活的居民创造了薯条。因其习惯捕捞一种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水域生长的细长形小鱼,以整个油炸的方式烹饪入食。而在18世纪欧洲小冰期时,封冻的河面也封冻了小鱼的来源。用以果腹的土豆在当地人的灵机一动下被切成细长的条鱼形状,再入锅油炸,薯条就这样诞生了,这样看来,薯条从最开始就跟炸鱼有不解之缘。

  不可不知

  二战时的“功勋食品”

  二战时,英国的食物有三分之二以上依靠进口,由于海上补给线遭到德军袭击,粮食紧缺,英国政府对于国民实行配给制,但这个配给清单里并没有包含“炸鱼薯条”。作为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口中的“好伙伴”,英国政府明白炸鱼薯条是让民众填饱肚子最有效的食物,也是英国广大劳工阶级长久以来的“安慰剂”——不管是在一战还是二战时期,“炸鱼薯条”总是保证供给。

  政府鼓励英国家庭自己种植自给自足、容易收获的土豆;而在鱼类的供给上,英国一半渔民在养育国家,一半在保障水域安全。由于希特勒部队在英国周围水域布置了许多致命的水雷,英国政府号召大量渔民把水雷找出来(格林姆斯比成了英国最重要的扫雷地区)。扫雷的方式是采用专门的扫雷舰,舰上有种锯齿形的金属扫线,当它靠近水雷时,会切断挂着水雷的金属线,水雷迅速浮出水面,被炮火击中后再沉下去。

  二战中有超过6万多渔民被征召去扫雷,清扫了超过16000枚水雷,因此丧生的人达到14500多人,250多艘船只在当值时被击沉,换来的是安全的渔业捕捞海域。直到今天,一个由退役的拖网渔船打造成的博物馆,还专门讲述着这段往事。(张慧)

  延伸阅读

  “鳕鱼之战”促成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但英国人对炸鱼薯条的认真还远不止这些,为了炸鱼面团里雪白鲜嫩的鳕鱼排,从1944年到1976年的二十多年间,英国不惜多次发动海军进行“鳕鱼之战”,来捍卫他们吃炸鱼薯条的权利。

  1944年是冰岛共和国刚刚成立的日子,对于这个新成立的国家来说,附近海域里丰富的鳕鱼捕捞量,是其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渔业资源一度占到冰岛出口资源的70%-80%),但早在15世纪,这里就是欧洲各国渔民丰收的狂欢地,英国人在其中分到的“蛋糕”数一数二。1893年时,统治冰岛的丹麦人就曾向英国政府提出索赔,认为英国人发明出的拖网渔船造成的过量捕捞,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渔业利益。从20世纪起,英国的拖网渔船每天浩浩荡荡在冰岛海域打捞。截至二战以前,英国人在冰岛水域的捕鱼量就已经达到他们在其他海域捕鱼总量的2倍以上,1952年的捕捞量更是达到了142万吨,大有掏空冰岛生存资本的趋势。英国和冰岛围绕“鳕鱼”的一系列争端就此展开。

  二战之后,冰岛先后于1958年、1971年和1975年,单方面宣布扩大禁渔区到4海里、12海里,以至最后的200海里。并且针对英国渔民的拖网渔船,发明出见招拆招的割网机。1973年1月8日那一天,冰岛人就一次性割断了18艘英国渔船的拖网,彻底惹恼了英国。

  为了争夺民众的口粮、宝贵的渔业资源,双方都派出舰队开进了冰岛海域,英国最多一次曾派出17艘驱逐舰和19艘护卫舰在内的50艘战舰,海战几乎一触即发。

  论军事实力,冰岛自然不是英国的对手,但是二战以后的冷战格局中,冰岛却从一个边缘的岛国一跃成为两大世界体系的关键地带,而冰岛也巧借了这一点。在前两次的“鳕鱼之战”中,冰岛屡屡以海域要求,威胁将退出北约加入苏联阵营;另一方面又给美国施压,扬言不解决冰岛海域问题就要关闭其在冰岛的军事基地。在北约和美国的施压下,英国只能默认了冰岛12海里的禁渔区权利。

  第三次的“鳕鱼之战”胜利者依旧是冰岛,恰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会议期间,冰岛干脆利用“专属经济区”的概念,提出在离领海基线200海里的区域内,一个国家拥有对其渔业资源捕捞的自由。冰岛积极争取舆论环境的努力,得到了国际上大部分国家的同情与支持,最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专属经济区范围的规定就采用了“200海里”的标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