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北京无有效降水天数将破历史纪录 今冬为何缺雪?

2018-02-07 19:40:36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北京“无有效降水”天数将破历史纪录 全国多地暴雪极寒因北极变暖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题:北京“无有效降水”天数将破历史纪录 全国多地暴雪极寒因北极变暖

  新华社记者倪元锦

  尽管1月北京“初雪”来过,但雪落痕轻,南郊观象台连续“无有效降水”天数已达108天,将有望改写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长“无有效降水”天数。这个冬天降雪掠过全国多地,为何独独绕过北京?放眼全球,北美、欧洲、东亚先后遭遇极寒天气,我国东北的低温逼近历史极值,这个冬天缘何如此冷?气象专家指出,这是因为海温上升、北极变暖。

资料图:北京民众在低温寒风中出行。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_fcksavedurl='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杨可佳 摄

  资料图:北京民众在低温寒风中出行。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北京:“无有效降水”天数破纪录

  “记录是否为有效降水日,北京均以南郊观象台为代表站,而不是全市平均情况。这个冬天,北京初雪也确实来过。”北京市气象台气象服务首席预报员杨洁说。

  因水汽条件差,这个冬天,北京的雪,踪迹难觅。尽管高海拔山区多次出现“地面见白”的飘雪,平原地区只有1月21日夜间出现大范围降雪,但雪落痕轻。

  “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门头沟、昌平等地降雪相对明显,为小雪量级。城区和东南部地区,包含南郊观象台站,均为微量降雪,即日降水量小于0.1毫米。”杨洁说。

  按照《北京地区初雪日定义》,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首个降雪日为“初雪日”:北京全市20个人工站中多于10个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城区5站(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观象台)均观测到有降雪现象;城区5站中的3个或以上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且至少1个站降雪量大于等于0.1毫米。

  “全市20个人工站中有17个站观测到降雪,已达北京‘初雪’标准。”杨洁说,然而,根据气象观测规范,某气象观测站出现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毫米,记为一个“有效降水日”,南郊观象台站的日降水量小于0.1毫米,因此在统计“有效降水日”时,仍记为“无”。

  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长“无有效降水”的天数是114天。近十年,其最长“无有效降水”的天数为108天。去年10月23日至今年2月7日,南郊观象台连续“无有效降水”已达108天,并将有望改写前述两项纪录。

  据介绍,南郊观象台建于1912年,是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也是北京地区的代表站,参加全球常规气象资料交换。在北京地区气候资料分析中,一般以该站为代表,进行历史比较。

  水汽、动力抬升、气温:降雪条件北京“三缺二”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的雪景,晒遍了微信朋友圈,北京的雪,缘何难觅踪影?

  气象学上,水汽、动力抬升、气温,是降雪的三个条件。北京专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郭建兴说,这个冬天,北京冷空气比较频繁,但缺少充足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配合不够。

  专家介绍,2017年11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处于“拉尼娜”状态,受其影响西伯利亚高压阶段性偏强,东亚大槽强度偏强,冷空气势力偏强,京津冀地区主要受西北风控制;与此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偏南,不利于南方的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北京交汇,所以北京难以形成大范围明显降雪。

  “降雪的形成,需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作用,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很强势,但南方暖湿气流进京无通道,没有交汇,难成降雪。”北京市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施洪波说。

  据介绍,北京常年初雪日为11月29日,“迟到”时有发生,2010年冬天的初雪拖到次年2月10日才到;“早来”也时有发生,2009年的初雪在11月1日,彼时尚未立冬。

  冬天如此冷是因为“北极变暖”

  雪中蹒跚的你,未必想到,这个冬天的寒冷,是因为——北极暖和了。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升温,特别是夏秋季节高于常年的气温,影响了高纬度地区海洋的温度。

  中科院大气所1月中旬发布海洋分析数据显示,2017年是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热的一年,海洋变暖已发生在绝大部分海域,大西洋和南大洋是海洋变暖最为迅速的海区。

  “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等海域温度升高,通过水汽交换,影响了极地附近的大气温度,大气环流因此受到扰动,经常把‘北极涡旋’向南部挤压。”中科院大气所所长朱江说,冬季,北极涡旋一旦找到缺口,极地冷空气就会南下,这就像打开了冰箱门。

  北极涡旋,简称“极涡”。它常年存在,就像巨大的锅盖,把冷空气压在北极,让北半球的冬天,不至于那么寒冷。

  今年1月初,美国再次遭遇极涡南下,多处暴雪。1月中下旬,极涡光顾东亚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出现零下50℃的低温,我国东北也遭遇极寒,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金河、伊图里河,都曾逼近历史低温极值纪录,华东地区遭遇了暴雪……

  专家指出,北面,是来势汹汹的“极涡”,带着冷空气南下;南面,是蓄势待发的“南支槽”,引导着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向北输送。这两股势力,在我国中东部相遇,冷、暖气流交汇——温度合适、水汽充沛,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降雪和低温天气由此形成。

分享到: